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阿難多聞無功”,其實是在提醒學習佛法的人,開悟的關鍵之點

由 離生別苑 發表于 人文2021-06-26
簡介隨侍於佛陀身邊的阿難,尚且不能於不相應的佛法相契而開悟,更何況後來的我們呢

為什麼佛陀稱阿難為多聞藏

釋迦牟尼開示弟子們的學說,在佛陀入般涅槃後,經由他的弟子們集結成典籍,是為佛經,是佛家弟子的修習依憑。相比於其他的經教,佛學的典籍那可就太多了。佛陀為什麼會有如此之多的開示,是因為眾生的習性根器不同。有幸親聆佛陀開示的人,都得到了相應於他們的最有效指點,於是他們認為佛陀的所有開示都有必要結集而留存下來,於是就有了萬卷之多的佛學經典。

“阿難多聞無功”,其實是在提醒學習佛法的人,開悟的關鍵之點

佛陀的所有開示都是指向覺悟之法,因此呢所有的開示都是佛法,所有佛說經典所載記的都是佛法。既然都是覺悟之法,就應當跟迷信沾不到邊,可是在後佛陀時期,為什麼總會有人認為“佛法”上蒙著一層難以釐清的迷信影子呢?

佛法作為標月之指,在佛陀時期,在佛陀的智慧觀照之下,總是能與相應者相契。對於不同的相應者,雖然所說的內容不同、次第不一,但最終的指向都是一樣的,都是為了覺悟。佛陀時期的佛法,並不會有迷信之嫌。

“阿難多聞無功”,其實是在提醒學習佛法的人,開悟的關鍵之點

不能與自心習氣相應的佛法,則不能相契,若是不能相契,就不能依之而開悟。隨侍佛陀身邊幾十年的阿難,最能說明問題。在佛陀為阿難開示楞嚴大法之前,隨侍在佛陀身邊的阿難已然聆聽了許多不同角度的開示,而阿難卻未能因之而開悟,因為在楞嚴大法之前阿難所聽到的佛法與阿難他並不相應相契。不能相契當然也就不會因之而開悟了。

“阿難多聞無功”,其實是在提醒學習佛法的人,開悟的關鍵之點

那麼開悟是什麼呢?阿難博聞強記,楞嚴會法之前的法說,阿難也是能記得下來的。可見開悟的關鍵並不在記住佛陀的法說,並不在執取佛陀的法說,開悟的關鍵在於邏輯的建立,在於建立完整的邏輯。完整的、正確的邏輯才能開啟如來藏,而打開了如來藏,那就意味著開悟了。佛陀的開示是為了幫助聽法者建立三昧邏輯,而法說的內容卻不必刻意執取,正如楞嚴經中說的“但有言說都無實義”。阿難的身份是佛陀的侍者,所以不能簡單地把阿難等同於其他的聽法者。“阿難多聞無功”,其實是在提醒學習佛法的人,開悟的關鍵在於邏輯的建立。

“阿難多聞無功”,其實是在提醒學習佛法的人,開悟的關鍵之點

隨侍於佛陀身邊的阿難,尚且不能於不相應的佛法相契而開悟,更何況後來的我們呢?不能相應、相契之法說,雖名“佛法”,卻當非向悟之法,若非“向悟”之法,當為“向迷”之法,當為“執而成迷之法”。

“執而成迷”雖名佛法卻非佛法,這是後佛陀時期學習佛法的通病。不同的流派、不同的宗門,各執法說相互貶責,都認為只有自己的見解才是正知正見。執取自已喜歡願意接受的法說,卻混然不知這是習氣知見的誤引。佛法邪取全成知見,又怎麼能有助於建立三昧邏輯呢?不能建立如來藏邏輯又何談開悟呢?

“阿難多聞無功”,其實是在提醒學習佛法的人,開悟的關鍵之點

不妄隨習氣行事,是名修行。若是為了“成佛”而痴迷於誦佛號的人,恰恰是最不該誦佛號的人。佛有無上的慈悲,唸佛是為了培育自己的慈悲心,“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只要能生起跟佛陀一般的無上慈悲之心,如來藏的邏輯自然也會隨之而建立。

不管是哪個佛法流派、哪個宗門,都有修行之說。修行,是正確開啟如來藏的“修與行”。修,是邏輯的建立;行,是對邏輯的檢驗。之所以是眾生,因為我們都有無明習氣,無明習氣的掛礙,讓我們不能得以圓滿三昧邏輯。認知習氣而後修正習氣,就能逐步完善三昧邏輯。對習氣的認知與修正,我們可以透過“行”來檢驗。

“阿難多聞無功”,其實是在提醒學習佛法的人,開悟的關鍵之點

何謂為“行”呢?慈、悲、喜、舍。具足“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則為“行圓滿”。而我們作為一個普通人,“慈悲喜捨”是不見容於習氣的。所以呢,我們需要有一個邏輯來堅定“慈悲喜捨”的信心與決心,而這就是“修”的作用與意義。

邏輯的建立與檢驗,是佛家弟子的“修行”功課,而“修行”的目的是為了開啟“佛性如來藏”。開啟如來藏則佛性本來圓滿具足,不從如來藏而妄取佛性的,都是迷信的言行。

願您早證菩提

弟子周襄寫於離生別苑 2020 04 07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