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清朝人常說的“在京的和尚,出京的官”是什麼意思

由 勇哥讀史 發表于 人文2021-06-24
簡介她還不甚瞭解恭王福晉的脾氣,只聽說她因為家世貴盛,父祖又都是封疆大吏——“在京的和尚出京的官”,督撫在地方上,唯我獨尊,儀制貴重,是京官所萬趕不上的,所以恭王福晉有闊小姐的脾氣

神氣什麼意思

臺灣作家高陽的歷史小說《玉座珠簾》裡,有這麼一段話:

慈禧太后見她沒有下文,是有點不置可否的神氣,便不敢造次。她還不甚瞭解恭王福晉的脾氣,只聽說她因為家世貴盛,父祖又都是封疆大吏——“在京的和尚出京的官”,督撫在地方上,唯我獨尊,儀制貴重,是京官所萬趕不上的,所以恭王福晉有闊小姐的脾氣。萬一說出要留大格格在宮裡的話來,碰她一個軟釘子,叫自己以太后的身分,如何下得了臺?

清朝人常說的“在京的和尚,出京的官”是什麼意思

長篇評書《興唐傳》第43回裡,也有類似的描述:

俗語說得好:“在京的和尚,出京的官。”您別看我這個潼關大帥,外府的小小總兵,都比在這潼關有財源。

那麼,“在京的和尚,出京的官”是什麼意思呢?

首先來看“在京的和尚”。

清朝人常說的“在京的和尚,出京的官”是什麼意思

清朝入關前後,對佛教採取了禮遇的態度。順治皇帝愛好參禪,先後召京師海會寺憨璞性聰,浙江玉林通琇、木陳道忞等來到皇宮說法。順治皇帝還封玉林通琇為“國師”。康熙皇帝南下視察期間,經常居住在名山巨剎裡,賦詩題字,撰制碑文。雍正皇帝去世後,他曾經居住過的雍親王府,被改為佛教寺院——這就是保留至今的雍和宮。

受歷代皇帝的影響,清朝僧尼的待遇和地位都比較高。居住在京城裡的和尚,與各路權貴來往密切,真正是“談笑有高官,往來無白丁”。同治、光緒年間的北京賢良寺住持法安和尚,與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名公巨卿常來常往,還主持辦理了孝欽皇后和光緒皇帝死後的誦經道場。

清朝人常說的“在京的和尚,出京的官”是什麼意思

就像《如此官場》裡所說:“自從佛教流傳京裡頭,盡有幾個有腳力的和尚,不但結交王公大臣有些權柄,連宮裡頭多甚敬重。”

你想升官嗎?去找和尚!你想發財嗎?去找和尚!

其次來看“出京的官”。

清朝在政治、經濟、社會架構上,學習和借鑑明朝的模式。明朝實行官員低俸制度,清朝官員的俸祿也很低。正一品的文官,每年的薪俸也只有180兩銀子,加上180斛祿米,養家餬口都成問題。正一品的文官都是如此,更別說俸祿更低的其他官員了。

清朝人常說的“在京的和尚,出京的官”是什麼意思

因此,清朝時期的京官,日子過得很是“寒磣”。曾國藩當年在北京當京官,總是入不敷出,一度還要借錢過年。

而一旦京官出了京城,那就是另外一番樣子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京官外放為督撫一類的封疆大吏,自然是威風八面,錢財滾滾而來。就是外放為布政使、按察使、學政一類的省級官員,有撈不完的油水。最差勁的,外放為府縣官員,也是“山裡無老虎,猴子稱霸王”,有大把撈錢的機會。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你以為是說來玩兒的?

清朝人常說的“在京的和尚,出京的官”是什麼意思

地方官員的收入來源,大致有兩樣。

一是養廉銀。這是京官沒有的收入。地方官員的養廉銀,根據本地經濟情況,有高有低。但督撫級別的地方官員,每年拿上一兩萬兩銀子的養廉銀,不算稀奇。劉銘傳擔任首任臺灣巡撫時,養廉銀算比較低了,每年也有1萬兩銀子。

二是陋規收入。京官的陋規收入,只是地方官員敬獻的各種炭敬、冰敬、別敬等。地方官員的陋規收入就廣泛得多。它們有的來自下屬,有的來自同僚,有的來自對老百姓的吃拿卡要。

清朝人常說的“在京的和尚,出京的官”是什麼意思

京官出京後,手頭一下子就變闊綽了。曾國藩當京官時,窮得借錢過年;一旦當了地方督撫,立即就變成了京官們的“財神爺”,每年都要寄數萬兩銀子進京,送給那些苦哈哈的京官們。

【參考資料:《玉座珠簾》《興唐傳》《如此官場》《清史稿》等】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