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心經》的“色即是空”,你若真明白,離開悟也就不遠了

由 修善無上 發表于 人文2021-06-22
簡介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八個字理解起來就不難了,佛教認為事物的表象和本質本無分別,外和裡其實就是一樣的,相互之間沒有差別,也可以互相轉化

空性是一切事物的本質是什麼意思

《心經》雖然字數很短,但是其內容所包含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由於讀起來朗朗上口,很多人都能熟讀並且背誦下來,在人生的不同時間,不同境遇下,每一次用心的誦讀都會讓我們有不一樣的收穫。《心經》中的名句很多,流傳最廣的當屬“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這八個字了。那麼這究竟是什麼意思,蘊含著怎樣的深義呢?

對於“色”的解釋便是關鍵,色並不是指顏色,更不是女色,而是指萬事萬物的現象。狹義的來說,還可以理解為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任何事物表現出來的一切狀態,都可以稱之為“色”。這種“色”表示的就是一切物質的表象。而“空”也不是說沒有,或者不存在,而是指萬事萬物的空性。這就是一切事物的本質了。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八個字理解起來就不難了,佛教認為事物的表象和本質本無分別,外和裡其實就是一樣的,相互之間沒有差別,也可以互相轉化。

《心經》的“色即是空”,你若真明白,離開悟也就不遠了

其實這與道家的思想不謀而合。道家說:“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一可以分為二,二也可以合為一。這就是說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正面和反面,好的和不好的,而本質卻沒有變。就比如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人和壞人之分,好人也會做壞事,壞人也有善良的一面,都沒有絕對的。

用現代科學的技術來說,一切物質都是由原子,分子組成的,它們可以組成一個茶杯,也可以組成一輛車,還可以組成一個人。從外表上來看,茶杯、車和人當然是有區別的,可是當它們被足夠細化到一定程度時,我們就會發現它們之間其實是沒有差別的。比原子,分子還要更小的,我們還可以繼續細分下去,用不同的名詞來代替,當小到無限小的時候,佛教就用一個“空性”來形容一切事物的本質了。同理,還可以往大的來說,用科學的名詞來描述最大的,也就是整個宇宙,宇宙是沒有邊際的,佛法的名詞就是“虛空”。

《心經》的“色即是空”,你若真明白,離開悟也就不遠了

《莊子》中有一句話叫“

大而無外,小而無內

”,就是形容無限大和無限小,佛教裡統一就用一個“空”來表達,無論是極大的“空”或者是極小的“空”,其實本質都是一樣的。古代的聖人們在幾千年前就發現了事物的本質,只是用了不同的名詞來表述,不得不感嘆他們思想的偉大。

釋迦牟尼佛悟道之後,就發現一切事物的本質都是相通的,人人都有佛性,眾生都能成佛。“只因被妄想、執著障礙,而不能證得”。我們之所以有這麼多的想法,看法,其實都是我們自己的妄念,雜想而已,本身都是虛妄不實的。一個真正開悟,悟道的人,眼裡看一切事物,一切現象都沒有差別。正如《金剛經》所說:“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佛教認為一切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隨著“緣起緣落”,這就是所謂的自然之“道”,很多事情都非人力所能為,每一件事情的結果都是有前因,並且在恰當的時候遇到了合適的“緣”而促成而已。一旦“緣”結束了,結果便消失了。

《心經》的“色即是空”,你若真明白,離開悟也就不遠了

因此,《心經》所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描述的就是“無常”的道理,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之中,根本就沒有真正的永恆不變。我們若能遇人遇事都抱著“無常”的心態去看待,也就自然理解“

因上努力,果上隨緣

”這句話的真實含義了。人生便不再迷茫,離開悟也會不遠了。

本文由“修善無上”原創獨家釋出。歡迎關注留言,文中僅代表個人觀點,如有不當之處,敬請交流探討!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