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騙人的,有沒有可能是客戶?

由 祺道館的保險哲學 發表于 人文2023-01-22
簡介2、哄騙保險代理人說下半年再買,半年之後杳無音信的,請問是不是客戶在撒謊

什麼是積毀銷金

細細回想,從我24年前進入保險行業,就不斷地聽到有人說“保險是騙人的”,當然也沒有人具體地展開說說到底是“保險的

什麼

在騙人”

——就好像保險是一個人一樣,姓“保”,叫“保險”。

反正只要話題一拋,必然引來一群人的圍觀,聲音越說越大,氣氛越來越濃,情緒越來越高漲,討論也越來越虛無。最後,每一個人都站在道德的制高點,無情地批判這個行業的“各色地帶”,奇怪的是,每一個人都還似乎能舉出來例子來。

騙人的,有沒有可能是客戶?

時至今日,圍觀場所從線下轉為線上,甚至在某些APP的相關推薦裡面全是保險的負面資訊,類似於臭名昭著的十大××××、惡評如潮的××產品、最忽悠人的××云云系列。有興趣你點進去看看,點贊率、評論數、轉發數並不低。但凡說點客觀公正的訊息倒是無人問津。這類訊息充分迎合了人們獵奇的心態。反正自媒體嘛,都是代表個人觀點。一個“個人觀點”,把責任推得乾乾淨淨。真正遭遇保險公司不公待遇的到底有多少人,我們也不得而知,只能說是以訛傳訛。

《狩獵》

是托馬斯·溫特伯格執導,麥德斯·米科爾森、託瑪斯·博·拉森主演的丹麥電影。影片用一個關於緋聞、謊言、仇恨和懷疑的傳聞毀掉一個男人生活的故事,講述了謊言變成“事實”的過程,向我們揭示了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的真正含義。電影主要情節說的是一位6歲的小女孩,說自己的老師非禮了自己,並告訴了父母,然後遍及整個學校,連社群的鄰居,都對這個老師以往溫文爾雅良好的印象急轉直下,變為了仇恨和暴怒。影片的後半段揭示了真相,這只是小女孩隨口亂說的一句話,但就這樣的一句話卻折磨了這個老師幾年時間,連同其家人也遭受連累,使其教學生涯毀於一旦。

騙人的,有沒有可能是客戶?

影片下面有大量網友的評論,甚至有曾經在幼兒園、小學做過老師的網友,也在說以前以為小孩子不會撒謊,但是現實中真的碰到過很多孩子說謊話的情況,乃至於瞎編亂造。

騙人的,有沒有可能是客戶?

電影看過之後心情很壓抑,我就在想,

那些對保險極力抨擊的人們,對於保險營銷環境的淨化能有什麼幫助。

那麼,再一想,騙人的,有沒有可能是客戶?我給大家舉幾個例子,你們看真不真實。

1、產說會現場預報單,但回去之後就說自己要買車買房的,請問是不是客戶在撒謊?

2、哄騙保險代理人說下半年再買,半年之後杳無音信的,請問是不是客戶在撒謊?

3、那些吸菸喝酒的客戶,在投保資訊欄當中填寫“從不吸菸喝酒”,勾選“否”的選項的客戶,是不是在撒謊?

4、那些添油加醋圍觀抨擊保險的眾人們,把看到聽到的保險資訊,不加驗證地說成是自己經歷的客戶,是不是在撒謊?

5、那些說保險要麼不賠,要麼S了才賠的人,你有一張保單嗎?是不是在對公眾撒謊呢?

6、天天跟代理人說,不是我不想買,是我實在沒錢買,但是吃喝玩樂樣樣不少,大手大腳的,是不是在撒謊?

……

也許有人會說,有一些只是為了找個藉口推脫保險代理人,但是在保險行業,尤其是

保險合同講求的就是最大誠信原則——請注意不是“誠信”,而是“最大誠信”。如果保險合同只是99%的誠信,請問可怕不可怕?

在保險代理人眼裡,客戶說的話,他們都是信以為真的,你認為那些保險代理人僅僅認為是藉口,而不是欺騙的性質嗎?或者好聽點叫“忽悠”,這個詞兒總能接受吧!

騙人的,有沒有可能是客戶?

《狩獵》這部電影中的小女孩也僅僅是沒說真話而已,似乎被貼上謊言的標籤,有點無辜。但卻真真切切毀了這個老師的一生。“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和“三人成虎”,是一個意思。

你可以遠離保險,但不要再為誠X缺失的社會再火上澆油,以抹黑保險來博取流量和粉絲的人或媒體,更是卑鄙至極,也會對正面保險資訊的傳播造成更大的阻力。

可以說,這種噴子一點社會貢獻都沒有,全部行使著負作用。

你發現沒有,

大眾對保險的容忍度是極低的,但對於像Y行這樣的容忍度卻極高,甚至是不敢,生怕他們跟百姓翻了臉。

騙人的,有沒有可能是客戶?

這種無端生事乃至造謠的行為,不

可能

僅封鎖在保險圈內,一定會逐步蔓延到更多的行業裡,比如有些人說某寶、某多多賣的“全是”假貨,有人去檢驗過裡邊幾千萬的商品嗎?

所以“保險是騙人的”這句話,可能本身就是在騙人。

喜歡,請點贊/關注;不贊同,請留言!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