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三武一宗滅佛指的是哪幾位皇帝接著聊兩晉南北朝的話題三武一宗

由 絕世好韭 發表于 人文2021-06-20
簡介其中的兩次發生在南北朝時期,鑑於我們要討論的話題的時間範疇,我們來說一下北魏太武帝滅佛和北周武帝滅佛

三武一宗滅佛指的是哪幾位皇帝

接著聊兩晉南北朝的話題。

佛教作為一門外傳宗教,自漢代傳入中國,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佛教文化一方面對中華文明的演進產生了重大影響,另一方面,也受到中華文明的同化,已經與其本來面貌大不相同。但是,佛教在中國的傳播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遭遇了四次大的“法難”,即所謂的“三武一宗滅佛”。“三武一宗”指的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以及後周世宗。其中的兩次發生在南北朝時期,鑑於我們要討論的話題的時間範疇,我們來說一下北魏太武帝滅佛和北周武帝滅佛。

太武滅佛與周武滅佛

太武滅佛的背景

北魏太武帝名叫拓跋燾,是北魏第三位皇帝。在其統治期間,北魏統一了黃河流域,使西晉末年以來北方地區的割據混亂局面得以結束,為北方社會經濟文化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太武滅佛與周武滅佛

太武帝畫像

太武帝即位之初,本來對佛教十分敬重,常常招攬一些德高望重的僧人,與之談論佛法。每年四月初八的浴佛節,當釋尊像經過時,他還親自登上城樓觀看慶祝活動,並向佛像散花以表敬意。

佛教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獲得大發展,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

司馬氏以晉代魏,雖說最終統一了天下,但對於士人並不怎麼放心,很多表現出不合作態度計程車人(最著名的如嵇康)被殺。在這樣的高壓統治下,士人開始逃避現實,遊山樂水,談玄論道,還有人從佛教的教義中求得心靈的寧靜。

永嘉之亂後,五胡亂華開啟。在朝不保夕的年代,佛教的因果報應、輪迴轉世等學說無疑是最好的心靈雞湯。在這種情況下,佛教得到了上至帝王公卿,下至平民百姓的虔誠信奉。一時間,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寺廟林立,僧尼接踵。

一場農民起義成了導火索

佛教是興盛了,對於統治者的威脅也變大了。

太武帝在位期間,北魏連年征戰,這就需要大量糧草供應和兵員補充。可佛教的興盛,給一些逃避糧賦和兵役的人提供了避難所。當數量巨大的青壯年都躲入寺廟,就對北魏國家的運轉產生了重大的不利影響。於是公元438年,太武帝下詔規定50歲以下的和尚要還俗,服徭役,供租賦。應當說,這是一種抑佛之舉,但是還比較溫和,遠稱不上“滅佛”。但可惜,這樣的溫和之舉並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到了公元445年,北魏發生了盧水胡蓋吳領導的農民大起義,這次起義聲勢浩大,最終太武帝親自領兵出征,才堪堪平滅。

平定了蓋吳起義之後,拓跋燾回到長安,看到長安佛寺中藏有兵器,還有造酒的工具,佛寺的內部還收藏著大量的財物,甚至關著許多年輕的婦女。拓跋燾十分震怒,他說:“和尚不是修行、做善事,不吃葷腥、不結婚嗎?這裡面怎麼怎麼藏著女人還藏著兵器呢?難道說與蓋吳私通嗎?”

這個時候大臣崔浩趁機進言:“佛教坑害百姓,建造佛像也費了許多錢,我們現在必須把佛像毀掉,讓百姓不要信佛!”

太武滅佛與周武滅佛

崔浩畫像

說起崔浩,這可是個了不起的人物。崔浩出身清河崔氏,這是北方首屈一指的名門大族。崔浩本人歷仕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朝,是太武帝最重要的謀臣,深受其倚信。而崔浩作為漢人,深受儒家文化浸潤,想要將儒學政治貫徹於北魏。而此時的佛教,尚未與中國本土文化結合,被視為是外來宗教。所以,佛教受到篤信儒家文化的崔浩敵視,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必欲拔之而後快,一點都不奇怪。

太武滅佛與周武滅佛

寇謙之畫像

此外,此次滅佛運動,還與一位道教人物有關。寇謙之,北魏時期的道教領袖。他出身於官宦之家卻無心入仕,早年學習五斗米道(天師道),但對其中的很多做派不滿,比如,榨取信眾錢財,招收不良弟子,教職的私相授受等等。公元415年,寇謙之假託太上老君授書,舉起了道教改革的大旗。寇謙之提出以“禮度”為主要內容、禮拜煉丹為主要形式的新教義,宣傳儒家的“佐國扶民”思想,這就與儒家信徒崔浩產生了思想共鳴。在崔浩的大力舉薦下,寇謙之受到太武帝的賞識,於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建天師道場,制訂樂章誦誡新法,稱“新天師道”。太武帝親至道壇,受符籙,自稱“太平真君”。寇謙之以天師兼為國師,“輔助太平真君”,道教遂在北魏廣為傳播。此後,北魏的新君登基,都按照祖宗舊例,親登道壇,接受符籙。

太武帝棄佛皈道,佛教失去了皇權的庇護。等到蓋吳之亂起,長安佛寺中搜出兵器,崔浩趁機進言,於是太武帝下令:誅長安沙門,焚破佛像,敕留臺下四方,令一依長安行事。也就是說,滅佛運動以長安為中心,推至北魏全境。同時還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養沙門,並限期交出私匿的沙門,若有隱瞞,誅滅滿門。

滅佛詔下,一時血肉橫飛,鬼哭佛號。北魏全境,毀佛寺、焚佛經,活埋和尚,哄搶財物,經石虎、苻堅、姚興等費盡財力建造起來的佛塔、寺廟,在中國北方蕩然無存!

歷經三朝的佛國秩序被毀於一旦,恐怖氣氛前後持續了五六年。史載這一時期北方寺廟十不存一,僧人數量更是銳減到屈指可數。

太武滅佛傷人傷己

太武帝的滅佛運動不僅對佛教產生了重大影響,對北魏政局也帶來了震盪。

先是滅佛運動的主要推手崔浩慘遭滅門。崔浩之死,直接原因是“國史之獄”,崔浩主持修史時秉筆直書,揭露了北魏皇族拓跋氏祖先羞恥屈辱的歷史,其實,與滅佛運動也有關聯。

太武帝的滅佛詔中,其矛頭所向不僅是僧人、佛像、寺廟,還有藏匿僧人的人,這些人,主要就是鮮卑貴族。只有鮮卑貴族才有實力供奉高僧,也只有鮮卑貴族才有膽量藏匿僧人。但是,藏匿僧人的結果,就是一經告發,禍滅滿門。受此牽連的貴族,自然不敢對下詔的皇帝如何,於是他們把滿腔怒火撒向了崔浩。其實,就連在滅佛運動中受益的道教領袖寇謙之也覺得屠殺僧人太過分了,曾勸諫崔浩收斂一些,無奈崔浩不為所動。所以,“國史之獄”爆發,鮮卑貴族群情激憤,太武帝即便有心保全崔浩也做不到了。更何況,太武帝大概有意無意地讓崔浩做了滅佛運動的“背鍋俠”,以化解民憤。

另一個嚴重後果是間接造成了太子拓跋晃的早逝。拓跋晃一直是佛教的忠實擁躉,他一直就不贊成父親棄佛皈道。太武帝的滅佛詔由長安傳到留守平城的拓跋晃手中時,他故意延遲了好幾天才釋出,因此挽救了無數的僧人人以逃離。但是,拓跋晃在滅佛運動中的消極不配合,對太武帝而言是不忠不孝,父子由此產生隔閡。再加上太武帝的寵臣宗愛進讒,拓跋晃的親信全部被殺,導致他憂慮而死。

此後兩年,太武帝也死於宗愛之手。由於太子先死,儲位虛懸,宗愛把皇子中年齡最小的立為了傀儡皇帝,不久,這個傀儡也被宗愛所殺。這個亂局一直持續到拓跋晃的兒子拓跋濬繼位並族滅宗愛。

周武滅佛的背景

100多年後,佛教再遭劫難,中國的北方又發生了“周武帝滅佛”事件。

太武滅佛與周武滅佛

周武帝畫像

周武帝名叫宇文邕,是北周太祖宇文泰的第四子。宇文泰是西魏權臣,其地位與結局有如漢末的曹操,雖然控制了朝局,卻沒有篡位。宇文泰死前,由於諸子尚幼,他把權力移交給了侄子宇文護。最終,在宇文護的擁戴下,宇文泰三子宇文覺取代西魏恭帝拓跋廓登基,完成了改朝換代。但是,宇文護仍把持大權不放,這就與皇權產生了矛盾。鬥爭的結果,宇文護連續殺死了孝閔帝宇文覺、明帝宇文毓(宇文泰庶長子),但卻死於武帝宇文邕發動的宮廷暗殺行動。

周武帝是個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以最小的代價剷除了權臣,其志向不僅僅在於坐穩北中國一半土地的皇帝,他要一統北方,一統華夏。這時他發現,佛教成了他雄圖大志的絆腳石。

當年太武帝滅佛,雖然手段殘暴,但持續的時間並不長。太武帝死後,他的孫子文成帝拓跋濬一繼位就廢除了滅佛令,之後,佛教重新在北方大地上興盛起來。到了100多年後的宇文邕統治時期,有資料統計,北周總人口為3000萬,而僧尼的數量居然達到了300萬,佔據了總人口的十分之一。有300萬人不事生產,不服兵役,可想而知對於周武帝對外擴張的戰略構成了多大的羈絆。

同一時期,雖然江南地區的佛教也很興盛,以至於後世的杜牧寫詩譏諷“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但實際上,南朝1500萬人口中,僧尼數量僅有20萬人,其“出家率”遠低於北周。

周武滅佛相對溫和

與太武帝相似,周武帝也曾是佛家信徒,但身為政治人物,為了完成了宏大理想,調整一下信仰並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這時,有個人物適時出現了。

衛元嵩,生卒年不詳,年少時曾出家為沙彌,因不耐清苦而還俗。衛元嵩於佛法不甚了了,但對於傳統的陰陽曆數、讖緯之學則很有研究,很多事情都被他言中,因此深受周武帝信任。衛元嵩不知是窺破了周武帝的心事,還是出於對佛教的報復心,總之他上書廢佛,“正合聖意”。

當然,周武帝的廢佛,明顯比太武帝的滅佛更有計劃有步驟。他從公元566年開始,十幾年間召開了七次大規模的“辯論會”。周武帝的意思,先從理論上駁倒佛教,製造輿論。但可惜,周武帝所託非人,道士張賓在與高僧釋智炫的辯論中一敗塗地。沒辦法,周武帝只好親自上陣,與另一位高僧慧遠辯論,結果被慧遠辯得理屈詞窮。

但是身為皇帝,周武帝輸陣不輸人,辯論賽的結果並沒有改變他廢佛的決心。公元574年,周武帝下詔禁佛道二教:經像悉毀,並令沙門、道士還俗,三寶福財散給臣下,寺觀塔廟賜予王公;其他奉祀崇拜,禮典所不載者,盡除之。看得出來,周武帝並沒有像太武帝那樣大開殺戒。

周武帝的隱秘心思

其實,周武帝的滅佛還有其他原因。如果說僧尼數量過多對於皇權的威脅是隱性的,間接的,武帝統治時期還發生了幾次和尚參與的謀反事件,這種威脅就是赤裸裸的了。

此外,還有個理由是埋藏很深而周武帝說不出口的。之前我們在講讖語的時候,曾講到一條讖語“亡高者黑衣”,當時由於和尚所穿僧衣為黑色,人們普遍認為讖語中的“黑衣”指和尚。和尚既然能顛覆北齊老高家的政權,為什麼不能顛覆北周宇文家的?這也是為什麼周武帝對於佛教懷有深深的戒備心與敵意。

當然,如同太武帝滅佛一樣,周武帝的滅佛同樣未能持久。周武帝死後,宣帝、靜帝先後繼位,佛法又興。

違揹人心人性的措施,註定行而不遠。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