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玄武門之變可以避免?可以,前提是此前李世民設計的這場陰謀得逞

由 覃仕勇講史 發表于 人文2023-01-16
簡介玄武門事變前兩年,即武德七年(624年)六月,李淵到長安以北宜君縣仁智宮避暑,命李世民、李元吉隨從,李建成留守京師

泛泛之輩表達什麼意思

玄武門之變可以避免?可以,前提是此前李世民設計的這場陰謀得逞

唐太宗李世民英明神武,集文治武功於一身,被譽為“千古一帝”,可謂千古流芳、萬世景仰。

但是,金無足赤,世無完人。

李世民縱然光芒萬丈,卻也無法遮掩其背後的一個巨大汙點——即發起玄武門事變,手足相殘,誅兄斬弟,逼迫父親讓位。

後世史家論及李世民,要麼選擇性地對玄武門事變避而不談,要麼一語帶過,或站在道德制高點強加指責李建成和李元吉昏庸無能,霸著茅坑不拉屎,不知進退,不懂得早早讓位與李世民。

但也有例外,如宋代的範祖禹在《唐鑑》就說,儘管李建成昏庸無功,但畢竟是太子,李世民縱然高明有功,但只是藩王。禮教的規定是立嫡以長而非立嫡以功,所以李世民殺李建成是目無君父。

玄武門之變可以避免?可以,前提是此前李世民設計的這場陰謀得逞

明情之際的王夫之乾脆在《讀通鑑論》中猛烈抨擊說:“太宗親執弓以射殺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時也,窮兇極慘,而人心無毫髮之存者也。”

司馬光為舉世罕有的通史大家,在寫《資治通鑑》時,沒有漏過玄武門這一重大事件,也很清楚李建成和李元吉並非泛泛之輩,特別是李建成,其才幹不在李世民之下。

所以,對於發生了玄武門事件,他只能深表遺憾。

當然,他也就如何規避該事件發生作出了種種分析,一方面,他認為立嫡以長是聖賢之道,但李世民功勞實在太大,大到了難於屈居別人之下;另一方面,李淵又沒有智慧分辨兩兄弟的賢愚;再一方面,李建成也沒有賢明到主動讓位於賢者;最主要的是,李世民沒有節操抵制部下的慫恿奪權,終於造成了這場大禍。

對於司馬光的議論,柏楊在其白話版《資治通鑑》中不以為然地說:“司馬光先生把消滅禍亂,建立在不可能的假設上,與現實完全脫離,就好像說,假如上帝抽去人類身上的權力慾望,世界就更加太平一樣,這種話毫無意義。”

柏楊自己的觀點是:“這跟李世民不友不孝無關,專制政體病毒一旦發作,就是如此殘酷野蠻,人在其中,身不由己,否則便輪到自己身陷虎口。”“然而,中國人應該慶幸李世民先生奪嫡成功,李世民為中國帶來名垂千古的‘貞觀之治’,成為治世的典範。”

按照柏楊的說法,李世民兄弟之間的這一場龍爭虎鬥根本是無可避免的。

玄武門之變可以避免?可以,前提是此前李世民設計的這場陰謀得逞

但問題是,能不能避免“親兄弟面對面互相砍殺”的場面出現呢?

應該是可以的。

李淵曾嘗試作出過努力。

《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一記載說,李建成曾召李世民夜宴飲酒。李世民忽然心肝暴痛,吐血數升。淮安王李神通扶之還西宮。李淵知道後,一面責令李建成不可再召李世民夜飲,一面到秦王府探病。他猜測可能是李建成在酒中下毒,便對李世民說,“首建大謀,削平海內,皆汝之功。吾欲立汝為嗣,汝固辭;且建成年長,為嗣日久,吾不忍奪也。觀汝兄弟似不相容,同處京邑,必有紛競,當遣汝還行臺,居洛陽,自陝以東皆王之。仍命汝建天子旌旗,如漢梁孝王故事。”

李建成、李元吉卻暗中商議說,“秦王若至洛陽,有土地甲兵,不可複製;不如留之長安,則一匹夫耳,取之易矣。”

由此,他們到李淵面前遊說,說李世民身邊的人多是山東人,“聞往格陽,無不喜躍,觀其志趣,恐不復來”。

一來二去,李淵打消了讓李世民遷往洛陽的念頭。

玄武門之變可以避免?可以,前提是此前李世民設計的這場陰謀得逞

可以想象,如果不是李建成、李元吉的從中阻撓,李世民赴洛陽發展,玄武門事件就不會發生。

另外,李世民也有精心設計過另一件原本可以避免兄弟間面對面兵戎相見的陰謀,可惜被識破了。

玄武門事變前兩年,即武德七年(624年)六月,李淵到長安以北宜君縣仁智宮避暑,命李世民、李元吉隨從,李建成留守京師。

在仁智宮沒玩上兩天,李建成東宮的辦事人員郎將爾朱煥和校尉橋公山突然前來覲見,向李淵稟報了一件驚天大事:太子李建成暗通慶州都督楊文幹,正籌集軍械謀反。

爾朱煥和橋公山說,李建成命他們倆帶一副精緻的盔甲給楊文幹,要他趁皇上離京、他本人留守京城之機,抓緊行動,到時,表裡相應,一定成功。

李淵氣得渾身發抖,立刻命人找其他藉口召李建成前來見駕。

李建成大為恐懼,找謀士商議對策。

太子舍人徐師謨勸他據京城舉兵,詹事主簿趙弘智卻勸他貶損車服,趁快趁早去交待和解釋清楚問題。

李建成最終聽從了趙弘智的建議,選擇去見李淵。

從長安到仁智宮大概有七百里路程,走還沒到六十里,李建成便將所屬官員,全部留在北魏毛鴻賓遺留下來的堡柵中,只帶領十多個人騎馬前往。

到了仁智宮,李建成“叩頭謝罪,奮身自擲,幾至於絕”。

李淵還是長怒不息,當晚,把李建成拘押起來,飼以麥飯,使殿中監陳福防守。

等頭腦略為清醒,李淵感覺內有蹊蹺,於是遣司農卿宇文穎馳召楊文幹,要他前來對質,以澄清疑點。

宇文穎到了慶州,把實際情況全部告之。

楊文幹認為“君疑臣,臣必死”,索性舉兵造反。

李淵先派遣左武衛將軍錢九壟和靈州都督楊師道起兵討伐,但感覺得事情非可小可,必須動用能征慣戰的李世民出馬才能擺平。於是找李世民商議,要李世民親自征剿。

玄武門之變可以避免?可以,前提是此前李世民設計的這場陰謀得逞

李世民以退為進,說:“文幹豎子,敢為狂逆,計府僚已擒戮,若不爾,正應遣一將討之耳。”

李淵連連擺手說:“不然,文幹事連建成,恐應之者眾,汝宜自行,還,立汝為太子,吾不能效隋文帝自誅其子。當封建成為蜀王,蜀兵脆弱,他日苟能事汝,汝宜全之,不能事汝,汝取之易耳。”

李世民於是答應出兵。

楊文幹一開始勢頭很猛,於七月初一攻陷寧州,但七月初五日就被部下殺死了,前後時間只有四天。

玄武門之變可以避免?可以,前提是此前李世民設計的這場陰謀得逞

李世民捉獲了宇文穎,將他殺掉。

而在李世民出兵後,李元吉與嬪妃在內輪番替李建成求情,封德彝又在外替李淵分析事件的可疑之處。

高祖遂改變了初衷,只以李建成致使兄弟關係不和睦而責備他,放他回長安,仍為留守。拿李建成的部下中允王珪、左衛率韋挺,以及李世民的部下參軍杜淹為替罪羊,將他們三人一併流放於雟州。

原為“太子謀反”的大事,就這樣被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了。

但是,這真是一起“太子謀反”的大事嗎?

唐朝有個叫劉餗的人寫了本《隋唐嘉話》,裡面出現了“人妄告東宮”之語,司馬光寫《資治通鑑》,也引用了這句話。

的確,仔細分析一下,便知這件事的幕後操作者是李世民。

玄武門之變可以避免?可以,前提是此前李世民設計的這場陰謀得逞

一、李建成身為太子,帝國未來的接班人,要說他暗中加害李世民或許有,但起兵造反,斷不至於。

二、李建成送甲冑給楊文幹是真,但也不過是要加強親信的力量,以抗衡秦王勢力而已。而且,單送一副盔甲,能說明什麼問題?

三、從告密人爾朱煥和橋公山的表現看,他們絕非堪以託付造反大事的心腹,李建成何以派他們去辦造反這類一等一機密的大事?

四、從楊文乾的角度分析,造反大事,關係到九族生死,如果李建成約他起兵,絕不會只聽來人用嘴巴傳訊,必須書信印鑑為憑,才有可能鋌而走險。

五、楊文幹發動叛亂後,僅僅四天就兵敗身死,完全不象一場蓄謀已久的叛亂,恰恰是臨時決定、倉促舉兵的反映。

六、如果李建成確係謀反,一定心虛不敢到李淵那裡認罪,他能做的,只能是放手一搏,掙個魚死網破。

玄武門之變可以避免?可以,前提是此前李世民設計的這場陰謀得逞

所以,真相就是李世民暗中買通了爾朱煥和橋公山,從中策劃,企圖逼反楊文幹、扳倒李建成。

實際上,他也差一點成功了——李淵答應立其為太子,封李建成為蜀王。

如果這件事真的成功了,也沒有玄武門事件發生。

而從李淵後來的處理結果來看,他應該已經覺察到了是李世民在背後搞的鬼。

因此,他保留了李建成的太子之位,並讓其繼續留守京城;沒有改立李世民為太子,甚至沒有封賞其平叛之功。

另外,還將太子黨的王珪、韋挺和秦王黨的杜淹一併流放,等於是對太子黨和秦王黨各打五十大板。

最重要的是,李世民對這處理結果也默然接受。

玄武門之變可以避免?可以,前提是此前李世民設計的這場陰謀得逞

可見,劉餗所說的“人妄告東宮”裡的“人”,就是李世民。

補一筆,後來李世民登位了,特別召令杜淹為御史大夫,並重賞黃金三百兩。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