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長平之戰,敗局已定的趙國,趙括只是背鍋,背後的原因更值得深思

由 水晶面包侃歷史 發表于 人文2023-01-09
簡介《大秦賦》中的秦昭襄王自信滿滿的趙括,帶著20萬軍隊浩浩蕩蕩地前往長平戰場,加上之前25萬人,趙國在長平戰場上投放了45萬兵力

徹什麼什麼談成語

長平之戰,可以說是戰國史上最慘烈的殲滅戰。趙國舉國之兵力45萬,全部命喪於這場戰爭中。

透過這場戰爭,秦將白起成為令人聞風喪膽的“殺人狂魔”。趙將趙括,成為用於警示後人的成語“紙上談兵”的主人。

長平之戰最初是秦將王齕與趙將廉頗的長期對峙。

後來因為趙孝成王對老將廉頗堅守不出的戰略方案頗為不滿,換成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秦昭襄王這邊又秘密地將年輕的將領王齕,換成令人聞風喪膽的

戰神白起

長平之戰,以趙國45萬大軍全軍覆滅為告終。

長平之戰,敗局已定的趙國,趙括只是背鍋,背後的原因更值得深思

《風雲戰國》中的白起

長平之戰的起因是韓國。

公元前262年,秦國派軍攻打韓國的野王邑,把韓國上黨郡17座城池完全從韓國領土中隔離出來。

弱小的韓國根本不是秦國的對手,面對秦國的虎狼之師毫無招架之力。於是韓桓惠王趕緊派使臣前往秦國,許諾將上黨郡的城池全部割讓給秦國,秦昭襄王這才下令收兵。

韓國人打仗不行,腦子卻很好使

。去往秦國的使臣前腳剛走,韓桓惠王馬上又派使臣去往趙國,想要把上黨郡獻給趙國。

韓國來了出一女二嫁,讓兩個婆家互相攻擊,自己坐收漁翁之利。

長平之戰,敗局已定的趙國,趙括只是背鍋,背後的原因更值得深思

《大秦賦》中的韓恆惠王

不得不說韓國人很會看時機,

趙孝成王繼位剛剛4年,是一個20出頭的年輕人,面對這樣的誘惑非常心動,於是找來平原君趙勝和平陽君趙豹來商議這件事。

趙豹認為趙國不應該接受上黨,畢竟秦國是虎狼之國,一旦得罪秦國,必將引來秦軍的報復。而趙勝覺得趙國應該接受上黨,因為秦趙早晚有一戰,即使現在不接受上黨,秦國也不會放過趙國。而且趙國的老將廉頗善於防守,完全可以抵擋秦國的虎狼之師。

趙孝成王心中本就打算接受上黨郡,於是就接受了平原君趙勝的意見。

韓國的如意算盤就此成功,秦國聽說後馬上兵鋒直指趙國。

長平之戰,敗局已定的趙國,趙括只是背鍋,背後的原因更值得深思

《大秦賦》中的趙孝成王

有一點值得深思的是,趙孝成王在決定是否接受上黨郡的時候,只找到自己的兩個叔叔來商議,並沒有找其他老臣來商議。

更不可思議的是,趙孝成王明知道這樣的決定一定會給趙國引來戰爭,卻從來沒有找廉頗商議過,似乎他認為廉頗只是武將,執行命令就可以,趙國的重要決策他不需要參與。

其實這一點上就給日後換將埋下了禍根

兼聽則明,偏信則闇是君主最基本的素養,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君主最起碼的沉穩。在這兩點上年輕的趙孝成王顯得非常不成熟。

長平之戰,敗局已定的趙國,趙括只是背鍋,背後的原因更值得深思

《大秦賦》中的趙勝

秦國派年輕的將領王齕向長平的趙軍發動進攻,老將廉頗在長平設定了三道防線,

依次是空倉嶺防線、丹河防線、百里石長城防線。

沒想到的是秦趙第一次交鋒,驍勇善戰的秦軍,就突破了第一道空倉嶺防線。

廉頗馬上將兵力收縮在第二道防線中,自此秦國和趙國開啟了拉鋸戰,趙軍走不出防線,秦軍也攻不破防線。

面對這樣的僵局,秦昭襄王和趙孝成王都非常著急。

60多歲的秦昭襄王是政治場上的老狐狸,他有足夠的耐心等待趙國這邊有什麼舉動。

趙孝成王在秦昭襄王面前顯得格外稚嫩。

趙孝成王看到廉頗一直堅守不出,經常派人責備廉頗。時間久了,趙孝成王對趙軍能否打贏這場戰爭開始沒有信心,

於是趙孝成王在頑抗到底還是派使求和上,選擇了後者,這和他第一次的選擇截然相反。

長平之戰,敗局已定的趙國,趙括只是背鍋,背後的原因更值得深思

《大秦賦》中的廉頗

趙孝成王派使者鄭朱前往秦國求和,秦昭襄王一下子就知道了趙孝成王的底牌。

秦昭襄王不動聲色地,用隆重的禮儀在多國使臣面前招待了鄭朱,讓很多國家都覺得秦趙很快就要握手言和。這些國家也就不考慮協助趙國之事了。

雖然一邊已經派使求和,但是另一邊的戰爭還在繼續。

廉頗是一個老將,大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做派。趙孝成王對廉頗越來越不滿,想換掉廉頗的想法與日俱增。

聽人說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從小熟讀兵書,與人談論兵法的時候從來沒輸過,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於是趙孝成王決定臨陣換將,將老將廉頗換成趙括,這是趙孝成王的第三次選擇。

不難看出趙孝成王一連三次的選擇,從一開始的頭腦發熱,完全變成自亂陣腳。

雖然我們後人都是事後諸葛亮,知道趙括成為主帥後,導致趙軍全軍覆滅的結果。

但是一個國家的君主,竟然敢把舉國的兵力交給一個從未做過主將的人,也是一件非常匪夷所思的事。趙孝成王這樣反常的行為就是因為他沉不住氣,沒有辦法一直面對拉鋸戰對內心的折磨。非常需要一個人來打破這種僵局。而趙括就是他最好的選擇,因為他們都是年輕人,都有冒險精神。

從趙孝成王這些舉措就知道,他只想到了趙國軍事部署,卻從來沒有考慮過秦國的軍事部署,他沒有考慮過,如果秦國主將換成白起,趙國將如何應對。

長平之戰,敗局已定的趙國,趙括只是背鍋,背後的原因更值得深思

《大秦賦》中的秦昭襄王

自信滿滿的趙括,帶著20萬軍隊浩浩蕩蕩地前往長平戰場,加上之前25萬人,趙國在長平戰場上投放了45萬兵力。廉頗老將和趙括交接完畢後黯然離場。

秦國知道趙軍換將之後,馬上將年輕的將領王齕換成名將白起,而且這一切還是秘密進行的,誰敢透露一個字就是殺頭之罪。

此時秦趙兩國形成非常不對等的較量。秦國的國君是老謀深算的秦昭襄王,秦國的主帥是有著“人屠”稱號的白起。趙國的國君是少不經事的趙孝成王,趙國將領是從來沒有主帥經驗的趙括。

戰爭的勝負到了此時,已經一目瞭然。

長平之戰,敗局已定的趙國,趙括只是背鍋,背後的原因更值得深思

《大秦賦》中的王齕

白起到了戰場後,馬上制定了全新的戰略部署,使用了一招“誘敵深入”的計策。

先讓秦軍佯裝戰敗,誘使趙括主動帶兵從老將廉頗設定的防線中出來,經驗不多的趙括果然中計,帶領主力部隊全線追擊秦軍,一步一步地走進白起提前設定好的包圍圈中。

很快趙括帶領的作戰部隊和輜重部隊被攔腰截斷,趙括的部隊陷入包圍圈中整整46天,這也意味著趙軍斷糧46天。等了這麼多天的趙括,知道等不來援軍,而繼續死守只有死路一條,於是決定強行突圍,也許還有一線生機。

白起是一個從來都不給對手機會的人,趙括在強行突圍中中箭身亡,其餘趙軍在失去主帥、失去糧食補給的情況下選擇投降。

白起是一個以打殲滅戰出名的將軍,投降的趙軍全部被處死,趙國舉國上下陷入無限的恐慌當中。

長平之戰,敗局已定的趙國,趙括只是背鍋,背後的原因更值得深思

《大秦帝國》中的趙括

趙括選擇主動出擊,某種程度上講也是情有可原。如果他的戰略方案和廉頗的一樣,那麼趙孝成王換將的意義何在呢?趙括前往長平戰場上的任務,就是改被動為主動出擊。

只可惜趙括第一次做主帥,就碰上了戰國排名第一的“名將白起”,他根本就沒有贏的機會。

趙孝成王急於發動總攻,其實也不僅僅是因為他沉不住氣。要知道古代戰爭,消耗最多的就是兵力,趙國在長平戰場上投入45萬之人,每天消耗的糧食可以用天文數字來形容。

趙國的年糧食產量是秦國的三分之一,秦國面對40萬秦軍的糧食消耗,也到了捉襟見肘的地步,更何況是趙國呢?

長平之戰,敗局已定的趙國,趙括只是背鍋,背後的原因更值得深思

《大秦賦》劇照

秦趙在長平打了這麼長時間,為什麼一直不見其他國家前來幫助呢?一開始是被秦昭襄王迷惑住了,以為秦趙兩個國家很快就能握手言和。

但是時間久了,其他國家不可能不知道秦國和趙國已經進入焦灼狀態。其餘五國不幫忙的根本原因還是人心隔肚皮。

此時所有的國家,都被強大的秦國打怕了,都想留住自己國家僅存的兵力。

實則秦國就是在山東六國這樣的顧慮中,一步一步蠶食掉他們的。

這些國家中數齊國最富裕,長平之戰還沒結束的時候,趙國曾經向齊國借糧,齊國以自己國家有災情為理由拒絕了。從這件事就可以知道山東六國從來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合縱”過。

不然戰國史上無數次的合縱抗秦,不是不了了之,就是以失敗為告終。

長平之戰,敗局已定的趙國,趙括只是背鍋,背後的原因更值得深思

《大秦賦》中嬴政統一六國

我們作為後人都知道,長平之戰是戰國史上最後一個轉折點。自此之後,秦國開啟了統一戰爭,山東六國徹底淪為魚肉任秦國宰割。

六國合縱滅秦也好,弱秦也罷,但是每個國家都有自己小算盤,不能擰成一股繩,被消滅只是時間的問題!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