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雲間漫談】閒話松郡文人“雅生活”(三)

由 唔哩熱點 發表于 人文2023-01-06
簡介▲ 徐光啟畫像除了讀書、抄書、著書外,古代松江文人的生活裡閃爍著距離和風景美的人文智慧波光

良工不示人以樸指什麼數字

【雲間漫談】閒話松郡文人“雅生活”(三)

▲ 九峰源廣場"二陸"及其寵物塑像

自古以來,松郡多出文人。“世間幾百年舊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當下,松江正在努力推進小崑山“二陸讀書檯”專案落到實處。可見讀書成才,一直是有志者的孜孜追求,古今概莫能外。讀書的好處很多,古代松江文人以為:唯書不問貴賤貧富老少,人人都可一讀;讀書不獨變人之氣質,且能養人精神;故,“千載奇逢,無如好書良友”。2017年至2019年的《人文松江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四大建設目標,其中以建設“書香之域”為先。

【雲間漫談】閒話松郡文人“雅生活”(三)

▲ 小崑山上的“二陸讀書檯”

古代松江文人不僅注重讀書,而且重視“抄書”。元代居泗涇之北的孫道明,一生抄書千餘卷,年逾七十二歲,仍手書細字不倦。對於許多中老年人而言,“抄書”已是個久違的概念。論及這個話題,就會想到電視劇裡教書先生懲戒貪玩弟子,罰其抄書數遍。表面上看,抄書是罰;其實,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學習途徑。著作《曰知錄》的顧炎武先生,晚年作《抄書自序》雲:“先祖曰‘著書不如抄書’。凡今人之學,必不及古人也;今人所見書之博,必不及古人也。”記得著名教育家徐特立先生談“讀書法”,提倡有選擇性地抄書,以便眼、心、手三到。

【雲間漫談】閒話松郡文人“雅生活”(三)

▲ 顧炎武先生《日知錄》

春蠶要吐絲,金子會發光,文人終究要以作品說話。“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古代松江文人謹遵“良工不示人以璞”的古訓,“詩必窮而後工”,傾注畢生心血,著書立說。捧讀古賢之作,文字精煉,義理精闢,考據充分,大有“古今至文,皆血淚所成”的感嘆。元代寓居松城之北、泗水之濱的陶宗儀,積有十年,於躬耕之餘,積葉成書,書稿由其學生抄錄,整理而成《南村輟耕錄》30卷。

續說清代松江董含,花了四十五年時間,觀察記錄清代順治至康熙年間發生在地方上的人和事,寫成一部史料翔實的著作《三岡識略》。再如明代徐光啟《農政全書》,身後由松江陳子龍據其手稿整理補充、編訂而成。由此可見,古賢著書立說,有著沉下心來做學問的定性和嚴謹的治學態度,故而有兩種別人拿不走的東西,即有真才實學,有孤獨尊嚴。這就是文人面子背後最寶貴的學識胸襟和風骨情操。

【雲間漫談】閒話松郡文人“雅生活”(三)

▲ 徐光啟畫像

除了讀書、抄書、著書外,古代松江文人的生活裡閃爍著距離和風景美的人文智慧波光。元代趙孟與明代董其昌、清代張照合為松江“三文敏”。趙孟是浙江吳興人,同時又是《松江縣誌》入志人物。明崇禎《松江府志》記趙孟夫人管道昇為“泖西小蒸人”,亦即今青浦小蒸人。史載管夫人“姿色天然開朗,品德容貌俱佳,翰墨詞章純屬天賦,不學而能。”她不僅與趙孟詩詞唱和,書畫交融,且夫妻恩愛,一往情深。然而,在“一妻多妾”制的封建時代,人到中年的管夫人,自感花容逐漸色衰,心生擔憂,如其《寄子昂君墨竹》詩嘆:“夫君去曰竹初載,竹已成林君未來。玉貌一衰難再好,不如花落又花開。”

【雲間漫談】閒話松郡文人“雅生活”(三)

▲ 思鱸園“松江三文敏公書畫”照壁

趙孟四十多歲時有過納妾的念頭。不過,他沒有忘記曾經對管夫人的山誓海盟。處於矛盾糾結中的趙孟雖想入非非,卻又難以對夫人坦言,故而以“曲”示意,雲:“我為學士,爾做夫人。豈不聞王學士有桃葉桃根,蘇學士有朝雲暮雲。我便多娶幾個吳姬越女,無過分!爾年紀已過四旬,只管守住玉堂春!”管夫人明白丈夫的心思,她沒有捅破這層窗戶紙,而是作了一首情深意長的小令。管夫人的《我儂詞》寫道:“爾儂我儂,忒煞情多。 情多處,熱如火。 把一塊泥,捻一個爾,塑一個我。 將咱兩個,一齊打破,用水調和, 再捻一個爾,再塑一個我。 我泥中有爾,爾泥中有我。 我與爾生同一個衾,死同一個槨!”趙孟讀後深感羞愧,放棄了納妾念頭。林語堂先生用英文著作《生活的藝術》,將這個故事向世人推薦。的確,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但愛情和家庭需要用生活的藝術去經營。例如,倆口子爭吵起來,千萬不要放狠話、絕話,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動怒傷感情;要相互尊重體諒,以和為貴,營造溫文爾雅的家庭氛圍。生活中有些事是要注意的,如果男人回家,老是拉長著一張臉,須知長此以往,會燻黑女人心上那片晴朗的天空。

【雲間漫談】閒話松郡文人“雅生活”(三)

▲ 趙孟《前後赤壁賦》石刻真跡,現藏於醉白池

文人雅集,詩酒唱和。寫下這句話的時候,不禁自問:為什麼是“詩”而不是其它呢?古人云:“詩可以當文,文不可以當詩。”詩是絕對不用俗字的,故詩很高雅。是不是這樣,可以商榷,但詩人調侃起來,又有俗中見雅的情思翩翩。話說明代松江府華亭縣人錢福,是位奪魁天下的狀元郎,曾以一首《明日歌》名傳後世。錢福入朝為官,七載未得升遷,心灰意冷,以疾乞歸。回到松江後,放意山水間,放蕩聲妓場,飲酒無度,四十四歲便一命嗚呼。據筆記小說載,錢福歸田後聽客言,江都張妓十分動人,便前往訪之。既至,妓已歸屬鹽賈。錢福即日往叩。鹽商重其才名,留飲且滿足錢福想見張妓一面的心願。張妓出,衣裳縞素,皎若秋月,出白綾帕請錢福為之題寫新句。錢福題雲:“淡羅衫子淡羅裙,淡掃娥眉淡點唇。可惜一身都是淡,如何嫁了賣鹽人。”

《松江人物》一書中記有清代文人郭友松的故事。一日,朋友與他打賭,賭他有沒有說出一個字就能讓人笑或者叫人怒的本事。郭友松正好缺錢買菸沽酒,便答應一試。正巧,路邊有個年輕女子牽著一條狗迎面走來,郭友松靈機一動,計上心來。他撲通一下跪在了狗的面前,叫了聲“爸”,若得女子哈哈大笑;他起身後又朝那女子跪下叫了聲“媽”,女子轉笑為怒,破口大罵神經病。

【雲間漫談】閒話松郡文人“雅生活”(三)

▲ 松江博物館

由郭友松想到他的同鄉好友婁縣人楊葆光,有部名為《訂頑日程》的手稿藏於松江博物館。這部日記計有300萬字,記錄了清同治六年(1867)至光緒二十七年(1901)間的開門七件事:一天時,二人事,三自修,四酬酢,五著作,六函牘,七出納。記了三十四年,12240天,天天一記,無一空白。細品“訂頑”要義,乃訂正愚頑之意,暗寓每日三省吾身,涵養性情。所以,記日記也是一種文人修為的生活方式。在這部日記中,楊葆光多次提到友人郭友松,看來楊家和郭家來往頻繁,兩人關係密切。

上述可見,古代松江文人的故事形形色色,生動鮮活,並非同一臉譜。陳繼儒自己是文人,但從不忘自警自醒。他說:“人才之行多放,當以正斂之。”所以,古代松江文人注重修正養性,常以清心寡慾的雅生活方式作為養正日修課程,以養因樸而素、因文而雅的精氣神。正因如此,文人之言雋永深刻,宛如漁火點點,總能讓人在蒼茫夜色中看到點亮的星光。古往今來,許多人得益於文人燈火引路,或勇往直前,或迷途知返。

【雲間漫談】閒話松郡文人“雅生活”(三)

▲ 明代陳繼儒畫像

這讓我再一次想起了“立身高一步方超達、處世退一步方安樂”的諸多松郡古賢,還有陳繼儒說過的一段至理名言:“金帛多,只是博得垂老時子孫眼淚少,不知其他,知有爭而已;金帛少,只是博得垂老時子孫眼淚多,不知其他,知有哀而已。”看看生活在當下的諸多父母,一生操勞至頭髮花白,病魔纏身,卻捨不得花錢享受,心裡只想著為子女節省。然而,有些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啃老族”,絲毫不知感恩。據說國外不少家庭,子女一成年即往外趕,讓其較早學會獨立生活,獨立處世。所以,作為文人的陳繼儒,做了一件如其所言的好事,即“士君子貧不能濟物者,遇人痴迷處,出一言提醒之;遇人急難處,出一言解救之,亦是無量功德。”

【雲間漫談】閒話松郡文人“雅生活”(三)

▲ 松江醉白池

以古代文人雅生活為鏡,看現代生活五光十色,深感耐得寂寞、守得淡泊的古代文人相當可敬。話說開去,人人都有空閒時間可供消遣,關鍵在於排遣寂聊、打發時間,選擇何種方式和內容以悅己。有人上顧老、下顧小,選擇了陪伴;有人選擇閒逛超市,或弄花理草;有人晨起健身,打拳舞劍,夜來跳跳廣場舞,讀書看報或與電視親近,或上網瀏覽;有人選擇茶樓、咖啡店、養生房或電影院什麼的。但也有人麻將臺上度餘生,KTV裡找樂子,酒色財氣,醉生夢死,或無所事事,稀裡糊塗混日子。時光織成的歲月,對於每個人都是公平無欺的;但時光中的你我他,卻因不同的活法,有人活得充實,活出了精彩,活出了價值;有的則一輩子沒有明白何為人生,甚至徒有悔之晚也的悲嘆。

綜上所述,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我們需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藝術養心,在"人文松江"建設中大力扶持有志於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文化專案和民間團隊,使其形成有文化影響力的紮實根基,推陳出新、枝繁葉茂,花開松江各地。同時應順應新時代文化需求,嫁接傳統優良品種,進一步貼近市民大眾生活,在空間、時間和舞臺、場所、師資輔導以及開展傳承活動等方面,為市民提升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完善人格,塑造靈魂,提供有利條件。誠然,塵世裡少不了喧囂,能否展開書本,靜下心思,還要說一句,古賢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否則,難得心香一瓣……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