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立秋節氣已經存在了3000年,其中一個節俗,一直傳承至今

由 老王歷史閒談 發表于 人文2023-01-06
簡介除了豐富多彩的節俗活動,關於立秋,還有十分重要的一點就是養生保健

春生夏長 秋收冬藏冬藏是什麼時候

今天立秋,意味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就要來了。

古人有云:秋季之魂,天氣以急,地氣以明,陽氣下潛,在於“養收”。

關注養生的朋友也知道,“秋收冬藏”,從今天開始注意調養身體,冬季則少生病。

古時候沒有公曆,立秋乃是非常重要的節氣,這裡面蘊藏著很深的學問。

立秋對古人有怎樣重要的意義?包含了哪些值得學習的智慧?下面小編來為您揭秘!

立秋節氣已經存在了3000年,其中一個節俗,一直傳承至今

二十四節氣,在上古時代已訂立,凝聚著中華文明歷史文化的精華。

遠古時期,智慧的人們按照北斗星斗柄指向結合八卦方位,確立二十四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

據《易·說卦傳》記載:“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

如此,一年四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迴圈往復,如環無端。

“二十四節氣”表達了人與自然宇宙之間獨特的時間觀念,是古時人們一切活動的準繩。

前人的智慧以及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讓後人深深歎服。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誌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

立秋節氣已經存在了3000年,其中一個節俗,一直傳承至今

歷史上,人們在這個標誌性的日子都會做什麼呢?

一直以來,古代王朝都十分重視這樣季節轉換的時刻,也都會主持大規模祭祀活動。

最早的祭祀活動可追溯到周朝。

據《禮記·月令》記載:每年立秋,周天子都要率領手下的諸侯、大夫等人,去王都的西郊舉行盛大的迎秋儀式。

儀式中特別要祭祀少昊和蓐收,兩位主管秋季的神靈。

這一祭祀活動經一直延續到隋唐。

立秋節氣已經存在了3000年,其中一個節俗,一直傳承至今

宋代的時候則有“報秋”的雅俗。

每年快立秋之時,皇宮裡都要在殿內移栽梧桐樹。

等計算立秋時辰到了,史官報一聲:“秋來了!”

如果梧桐樹能應聲落下幾片樹葉,則會被認為是吉兆。

正如宋·唐庚《文錄》引唐人詩:“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

立秋節氣已經存在了3000年,其中一個節俗,一直傳承至今

不僅是朝廷,在民間也有各種豐富的節俗活動。

在江浙一帶,農人們會在立秋這一天,將準備好的各種犧牲祭品送至田間地頭,向田祖禱告祈求農事順利,能獲得豐收。

在貴州的一些地方,則有在立秋前後十日擇期嘗新的習俗。

農民將收穫的新米煮飯獻給各路農神,之後奉給家中長輩品嚐。

在湖南、江西、安徽等地從古到今還有一個詩意般的習俗叫“曬秋”。

由於多山,地勢複雜,這裡平地極少。

每到立秋,家家戶戶利用房前屋後、自家窗臺、屋頂以及架子等掛曬各種農作物。

遠處看起來,青山綠水襯托下,不同農作物帶著各種顏色交織在一起,彷彿一幅藝術畫作。

這種特殊的生活方式帶來的場景,在今天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作的素材。

立秋節氣已經存在了3000年,其中一個節俗,一直傳承至今

每年立秋,隨著各種果蔬成熟,曬秋成了農家喜慶豐收的“盛典”。

江西上饒的篁嶺曬秋曾被評為“最美中國符號”,每年吸引數十萬人去篁嶺賞秋拍攝。

除了豐富多彩的節俗活動,關於立秋,還有十分重要的一點就是養生保健。

二十四節氣養生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渾然天成的養生啟蒙思想結合自然科學理論,逐漸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備的養生理論體系。

司馬遷曾精闢地指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地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為綱紀。”

因此人們如果在季節變化之時,有效地保養身體,即可防禦疾病的侵害。

立秋節氣已經存在了3000年,其中一個節俗,一直傳承至今

具體到立秋,有從這一天開始“早臥早起,與雞俱興”的說法。

早臥為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則使肺氣得以舒展,以防陽氣收斂太過。

還有“貼秋膘”、“秋養肺”、“戒食生冷”等等。

從立秋開始,慢慢地晝短夜長,氣溫逐漸下降。

民間諺語說:“立秋之日涼風至”,“早上立了秋,晚上涼颼颼”。

作為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立秋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

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參考資料:《禮記·月令》《文錄》《易·說卦傳》】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