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向死而生,活出生命的精彩

由 翟海潮 發表于 人文2023-01-05
簡介把希望寄託於來生,相信靈魂不死,這種方式安撫了許多人對死亡的恐懼

不生不死向死而生什麼意思

死亡是每個人都必須面臨的問題,但許多人不願意談論死亡。其實,人從一出生就面臨著死亡,我們過的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每一小時,甚至每一分鐘,都是在向死亡邁進,從這個意義來說,人生就是“向死”的過程。

向死而生,活出生命的精彩

古希臘哲學家、無神論者伊壁鳩魯(Epicurus,公元前341—前270年)認為,人的痛苦之一來源於我們對死亡的恐懼。這一點我非常認同,記得10來歲時,當我第一次意識到人會死的時候,心裡的那種隱隱作痛至今難以忘懷。有時我們會罵一個人貪生怕死,其實,“貪生怕死”恰恰是人的本性。古往今來,有多少人曾夢想長生不老。

一些人無法理解人死後到底會去哪裡,是否有來世,靈魂是否不朽;一些人焦慮於死後個人世界的徹底滅失(nothing),煙消雲散;而另一些人則為死亡的不可避免焦灼不已,嘆人生轉瞬即逝。

向死而生,活出生命的精彩

毫無疑問,宗教安撫了許多人對死亡的恐懼,因為信徒們相信來生和靈魂不死,如佛教有六道輪迴、基督教有天堂與地獄,等等。蘇格拉底認為靈魂不朽,他寄希望於死後與志同道合的人們形成永恆的團體,一起分享對真理的研究。在這樣的信仰中,蘇格拉底獲得了心靈的慰藉。

上帝是否存在、靈魂是否不朽,這是無法證明的問題,而唯一的選擇是信與不信。法國數學家、物理學家、思想家布萊士·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1662)有一個著名的“上帝之賭”,他把關於上帝是否存在的爭論形容為一場賭博,理智無法決定,唯憑抉擇。

帕斯卡認為,如果把賭注下在上帝存在這一面,賭贏了就贏得了一切,賭輸了卻一無所失。相反,如果賭注下在上帝不存一面,要麼下地獄要麼沒事。怎麼看都是信比不信的好,如果一個人是趨善避惡的,他就應該信上帝。

向死而生,活出生命的精彩

伊壁鳩魯則堅信,不存在所謂的神,人的靈魂將隨著身體的死亡而消失殆盡。我們也不需要害怕神,所謂的神只是人類用來頂禮膜拜,以此獲得內心平靜與現世洪福的泥菩薩而已。

向死而生,活出生命的精彩

對待神和死亡的觀點,決定了一個人面對人生一切問題的答案。把希望寄託於來生,相信靈魂不死,這種方式安撫了許多人對死亡的恐懼。但是,在我看來,那就像是繞著死亡白跑了一圈——死亡被否認了,死亡不是最終結局,“死亡”不死。

我認為,哲學應該幫助靈魂擺脫痛苦,正如醫學用於治療身體疾病一樣,哲學的目的應該使人建立理性,從而擺脫對死亡的恐懼。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一書中,用理性的推理詳細地討論了死亡的概念,並最終對人如何面對無法避免的死亡給出了一個終極答案:生命意義上的倒計時法——“向死而生”。

向死而生,活出生命的精彩

我們每個人都是自由的,也是孤單的。我們偶然進入了這個冷漠的宇宙之中,終有一死。每個人死後在分子水平上又將重新成為自然的一部分,重新為未來的世界添磚加瓦。我們所做的一切註定會被遺忘,試圖留下個人的名聲和財富總是徒勞無用的,一切都會轉瞬即逝,無常無往。

我們只有去領會、真正領會人的處境——我們的有限性、那短暫的生命之光,我們才會去珍惜生命,享受每個獨一無二的當下,也可以由此培育和完善我們自身,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乃至對全人類的悲憫之心,從而享受生命的喜悅。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而直面死亡,人生反而會豐富起來。直面死亡實際上能驅散愁雲,使你心胸開闊,活得更幸福。蒙田說過,我們的房間應該有一扇可以俯視墓地的窗戶,那會讓一個人的頭腦保持清醒。面對死亡,正確的方式不應該是恐懼,而應該是感激,感激我們擁有生命,活出生命的精彩。

向死而生,活出生命的精彩

既然我們終將死去,那麼應該怎樣去生活呢?我們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儘可能多地去體驗,讓生命包含儘可能多的內容,讓人生充滿意義。欣賞大自然之美,和朋友、家人快樂地生活,把愛帶給別人,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等。只有這樣,也只有這樣,才能死而無憾。

向死而生,活出生命的精彩

堅持原創不容易!如果您閱讀後感覺滿意,請給予點贊、評論並轉發,以示鼓勵!「本文作者:翟海潮」

向死而生,活出生命的精彩

兩次轉換賽道,漢朝為何沒能擺脫衰亡的命運

終極之問:弗洛伊德和路易斯的信仰之爭

談談開竅:如何才能事半功倍、脫胎換骨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