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江山”何時成為國家的代稱,是技術還是文化原因?

由 夏啟民 發表于 人文2022-12-29
簡介是的,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英雄豪傑,時年45歲的蘇東坡感慨於周公瑾的雄姿英發,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無限豪情——江山、美人、立功業、青史留名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英雄豪傑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文學家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市)已兩年有餘,仕途的挫折令他心中有無盡的憂愁卻又無從述說,只能寄情于山水。

是年七月,他終於來到了赤壁——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的發生地,望著眼前波瀾壯闊的自然景觀,他彷彿已置身於“驚濤拍岸”的宏大戰場之中,一個個化作塵土的英雄豪傑彷彿又都活了過來,重演那一段金戈鐵馬的浩蕩史詩。

“江山”何時成為國家的代稱,是技術還是文化原因?

淤積於心中很久的鬱悶、苦楚頓時煙消雲散,一首堪稱“古今絕唱”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脫口而出: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是的,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英雄豪傑,時年45歲的蘇東坡感慨於周公瑾的雄姿英發,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無限豪情——江山、美人、立功業、青史留名。

“江山”何時成為國家的代稱,是技術還是文化原因?

一時間,老蘇陷入了既感到鬱結消逝一空的暢快,又陷入多少英雄豪傑都敵不過時光流逝的悵然若失之中。

自此,一首詞,將滾滾東去的江水與家國天下和英雄豪傑之間的浪漫聯絡推向了高峰,令後人仰望。

千百年來,和者無數,但能與蘇軾比肩的了了,直到幾百年後的明朝,才由楊慎堪堪吟出了一首《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趕上了老蘇的八分神韻: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江山”何時成為國家的代稱,是技術還是文化原因?

多少英雄豪傑,如這江水,滾滾東去;只有這青山,千年不變地看著人來人往,楊慎在這裡,就是應和了蘇東坡“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這一句。

江山如畫,引無數英雄折腰。

江山無限,多少英雄悲白髮。

江山就是功業,江山就是家國天下,江山是中國人獨有的最具有浪漫主義氣息的表達方式之一。

江山一詞最早使用者,大約是莊子,《莊子·山木》雲:

“彼其道遠而險,又有江山,我無舟車,奈何?”

取其字面意思,泛指山河、山川。

一直到東漢末年、三國時期江山才引申出國家、政權的內涵。如《三國志·吳志·賀劭傳》記載:

“割據江山,拓土萬里。”

“江山”何時成為國家的代稱,是技術還是文化原因?

更為重要的是,江山一詞的這種用法,並非個別人在使用,而是一種普遍現象,如魏國名將鍾會的《檄蜀文》寫道:

“然江山之外,異政殊俗,率土齊民未蒙王化,此三祖所以顧懷遺恨也。”

分屬吳國的賀劭與魏國的鐘會均認為江山可以代替國家和政權的內涵,可見,這種認知在當代並非個別現象,而是士族文人普遍認可的說法。

為什麼在這一時期江山出現了詞義的變化,一直沒有標準案,事實上也很難從主觀上去追問古人為什麼開始採用這種含義,因此,只能從客觀上來判斷是什麼支援了這種觀念的形成。

筆者認為,地理學以及地圖製圖技術的快速發展促成了這一改變。

在漢朝之前,人們對周邊世界的瞭解其實及其有限,但是漢武帝時期發生的張騫鑿空西域這一偉大探索,極大地提高了人們對周邊尤其是西域的瞭解,正是張騫和甘英們的偉大實踐,揭開了圍繞在華夏周圍的薄霧,點亮了向外拓展的燈塔。

“江山”何時成為國家的代稱,是技術還是文化原因?

自張騫通西域以後,這條古絲綢之路便商旅如織,使者不絕,《史記·大宛列傳》記載:

“使者相望於道,商旅不絕於途”

而這種頻繁的人員流通,極大促成了地理學的發展,同時也間接迫使地圖走出皇宮禁苑。

那麼,漢代人對地理的理解是什麼呢?據《漢書·郊祀志》記載:

山川,地理也!

地理一詞雖然在史書中出現較早,但真正以“地理”命名的著作,恰恰是東漢班固撰寫的《漢書·地理志》。

《地理志》主要內容為西漢及之前中國疆域及政區的劃分及消長演變情況,全書共3個部分:①黃帝之後至漢初疆域變遷;②西漢疆域政區及各地的山川、 湖沼、水利、物產、民俗以及戶口的沿革等,是全書的主體;③秦漢以來中國與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的關係和海上交通情況。可以看出,當時的人們對地理的理解非常接近於形式意義上或者說是物質意義上的國家這一概念。

山川(江山)——地理——國家(形式),一條隱秘的邏輯線索就此建立。

“江山”何時成為國家的代稱,是技術還是文化原因?

另一方面,三國時期頻繁的戰爭行為對地圖提出了更為廣泛的需求,而地圖繪製技術的發展有進一步增加了地圖的普及率,而從同一時期出土的地圖來看,山脈、河流是地圖中的主要元素之一,這種地圖及山川影象不斷出現於士族文士的眼前,山川逐漸成為國家和政權的符號化象徵不斷得到強化。

“江山”何時成為國家的代稱,是技術還是文化原因?

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地形圖》,侵刪

製圖六體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製圖理論,為西晉時裴秀總結前人制圖經驗的基礎上提出。裴秀在地圖學上的貢獻,不僅在於他主持編制了地圖,更在於他把前人的製圖經驗加以總結提高,第一次明確地建立了中國古代地圖繪製理論。在其《禹貢地域圖》序中,他明確地提出六條製圖原則,即“製圖六體“:一為”分率“;二為”準望“;三為”道里“;四為”高下“;五為”方邪“;

六為”迂直“。

裴秀編制的我國最早的地圖集《禹貢地域圖》《地形方丈圖》實際上是在魏國舊圖的基礎上繪製而成的,可以說正是兩漢時期地理學和地圖制技術的大發展,結出了裴秀這一碩果。

“江山”何時成為國家的代稱,是技術還是文化原因?

俱往矣,在封建時代,江山是英雄豪傑的舞臺,但在社會主義的新中國,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這是時代賦予“江山”一詞的新內涵!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