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諸子與諸國》:脈絡最清晰的春秋戰國史與觀點最明確的諸子哲學

由 靜逸閱讀 發表于 人文2022-12-05
簡介西方國家的戰爭使得大量人才向東遷移,最後到達位於最東邊海濱的齊國境內,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順勢而為,迅速強大起來,成為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位霸主

尚方寶劍是誰的武器

文:靜逸閱讀

張經緯對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的哲學研究非常透徹,這使得他有一種條理分明的敘事方式。當他把諸子哲學的產生與發展放到整個春秋戰國歷史的大環境中去講述時,可以使雜亂無章的戰國時期歷史變得條理分明、井然有序。

提到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我們首先想到的是諸侯爭霸、征戰不休、你搶我奪,整個中原大地亂作一團。也曾透過一些介紹春秋戰國歷史的書籍瞭解這段歷史,總之,想起春秋戰國時期,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亂。各個大大小小國家之間的關係非常複雜,春秋五霸逐個興起又沒落,戰國七雄紛爭不斷,很難讓人理出個頭緒。

《諸子與諸國》:脈絡最清晰的春秋戰國史與觀點最明確的諸子哲學

一直以為,諸侯之間的戰爭就是一場大亂鬥,直到讀了《諸子與諸國》。《諸子與諸國》從新的角度來理解西周東遷以後各個諸侯國之間的關係。整個春秋戰國的歷史被分為六次自西向東的人口遷移浪潮,這使得讀者對這段歷史的理解一下子豁然開朗。

由於犬戎入侵,西周在秦、晉、鄭、楚的護送下東遷,東周時期正式開始。因護送有功,秦、晉、楚得到周王的特許,得以擴充實力,成為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持續東壓,導致一波又一波人口東遷浪潮產生的原因。

首先,東遷後的周國、鄭國

出於

擴張領土的需要,開始對其東邊的小國發動戰爭,導致邊境的百姓由於避亂開始向東方遷移。這個過程中,鄭國得到周王的支援,不斷取得戰爭的勝利,不斷擴充自己的領土。西方國家的戰爭使得大量人才向東遷移,最後到達位於最東邊海濱的齊國境內,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順勢而為,迅速強大起來,成為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位霸主。這就是第一波人口遷移浪潮,最終導致了齊國的崛起。

位於所有諸侯最西方的秦國,得到周天子的特許,佔領了西戎與犬戎的大量土地,開始驅逐位於秦晉之間的諸戎,使大量的戎族進入晉國境內。晉文公把戰鬥力強勁的戎族力量收歸己有,使晉國擁有了可以向東方發動強大戰爭的能力。終於成為春秋五霸中的第二位霸主。這是第二波人口遷移浪潮。

同樣出於領土擴張的需求,隨周平王東遷的楚國,不斷東進,實力越來越強。由於西方秦國的原因,人口向東遷移至楚國。迫於秦國的壓力,楚國同樣向位於他東方的吳越展開戰爭,同樣使得人口由楚國向吳越遷移,最終導致了吳越的強大。這是東周時代的第三波人口遷移浪潮。

三波人口遷移浪潮傳遞到位於海濱的黃河下游諸國,已是避不可避。如何面對西來、南來源源不斷的強國逼近?如何以本國有限的產出應對永遠不期而至的外來戰爭?這迫使東方諸國的先哲們展開深思,企圖為自己的國家找出一條出路。諸子百家,不同流派的學說開始顯露出來。位於黃河最下游的魯國承受了來自西方所有國家的壓力,孔子的儒家思想在魯國開始發源,自有其大環境之下的原因。

《諸子與諸國》:脈絡最清晰的春秋戰國史與觀點最明確的諸子哲學

諸子與諸國:中國古代思想的起源(精裝)

¥

51。3

京東

購買

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晉,標誌著中國歷史進入了戰國時期。三家分晉後的魏國,西有強秦、北有趙國、南有韓國,在這種困境之中,魏國在儒家和墨家之間選擇了子貢的改良儒家學說,透過變法圖強,以及向東方諸小國施壓,壓力向東層層遞進,最終受到東方大國齊國的阻擋。齊國採用兵家之說,任用孫臏、匡章、司馬穰苴為軍事統帥,透過一系列的戰爭建立了自己的強國地位。這是第四次向東的浪潮。

三家分晉後的趙國,同樣也是四面受敵。西方受到秦國的屢屢攻擊,東部和南部遭到齊國和魏國的夾擊,導致趙國向北方擴充自己的實力。在公元前307年的胡服騎射之後,趙國戰鬥力大大增強,不斷向北攻擊,並且取得了大量戰馬和胡人兵源的加入,強盛一時。最終由於其對齊國的過分侵佔,在與秦國的長平之戰中,沒有能得到齊國和燕國的援助,趙國一蹶不振。這是第五波東進浪潮。

在趙國的起落中,縱橫家的身影開始屢屢閃現。趙國的興起,打破了東西方勢力的均衡。秦國向東的壓力,趙國東進的壓迫,齊國的堅強抵抗……各國之間為了自己的利益,分別結盟,幾國攻打一國,戰爭曠日持久,縱橫家連線結盟的各國,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在自西向東持續不斷的壓力下,各國交戰的戰場也不斷向東移動。在秦國的終極推動下,戰國時代的人口前移浪潮,終將向著黃河下游不斷湧去。

西方的諸戎生產戰馬,戰鬥力強勁;東方的諸國生產鐵和銅,是戰爭的資源。這一結構必然導致戰爭自西向東推進,西方更強大的戰鬥力需要獲得東方豐富的資源。

《諸子與諸國》:脈絡最清晰的春秋戰國史與觀點最明確的諸子哲學

另外,中國西高東低的地理特徵,

也使西方

國家攻打東方國家更為便利。在戰爭物資的運輸上,自西向東和自東向西的效率不可同日而語。

秦國採取了法家的學說,使本國內物資的生產達到最強,有了充足的物資保障;對西戎的多年征戰,在戰馬的擁有數量上,對東方諸國有著壓倒性的優勢;另外處於黃河最上游的地理優勢使得秦國在運輸戰略物資時極為便利,甚至能夠採用引黃河、鴻溝之水灌城的極端戰術。秦國推動第六輪東進浪潮,最終滅掉了東方所有的國家。

這樣看來,一切的事件都由西周東遷引發,由不同的國家推動,不斷地自西向東,掀起一波波浪潮,最終導致秦滅六國。是不是非常清晰?歷史被準確

切割,分段排列在我們面前,對於我們瞭解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有著非常好的幫助。

《諸子與諸國》:脈絡最清晰的春秋戰國史與觀點最明確的諸子哲學

透過作者的說明,我們可以感受到位於黃河最下游的齊國和魯國,受到來自西方的怎樣的強大壓力。在這種壓力之下,思想家們必須想辦法找到解決這種困境的方法。政治,戰爭,經濟是構成一個國家實力最主要的三個方面。是否透過戰爭改變國家的處境?是否透過提升經濟來增強戰爭的實力?是否透過國家政治的影響來提高經濟實力?這些方面的見解,導致最終形成了諸子百家不同的學術見解。而最適應當時形勢的法家,選擇了佔據最佳地理位置的秦國,成為推動歷史車輪前進的動力。

—END—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