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寄情于山水徜徉於自然——沈周《雪中訪友圖》

由 藝境 發表于 人文2022-12-04
簡介由此可見,此幅沈周《雪中訪友圖》無論從作品作者構圖技法、內容背景以及創作年代,亦或作品的流傳等方面來看,都具有很強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

興盡而返何必見戴什麼意思

寄情于山水徜徉於自然——沈周《雪中訪友圖》

2018西泠秋拍

圖錄號526

圖錄號526

設色紙本  立軸

1488年作

圖錄號526

——沈周《雪中訪友圖》

《雪中訪友圖》為沈周晚年時期的作品,作為“明四家”之首的沈周,其一生不應科舉,在繪畫上,沈周早年承受家學,以杜瓊為師。而後博取眾長,出入於宋元各家,主要繼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黃公望、王蒙、吳鎮的水墨淺絳體系。又參以南宋李、劉、馬、夏勁健的筆墨,融會貫通,剛柔並用,形成獨特的新風格,自成一家 , 開創了“吳門畫派”。

寄情于山水徜徉於自然——沈周《雪中訪友圖》

沈周繪畫風格分為三個時期,早期以細筆為主,畫風細膩工整,多畫小畫。四十歲左右進入中期階段,畫風從細筆向粗筆轉變,畫法嚴謹,用筆沉著,不求工細,但不乏其韻味。正如文徵明在《甫田集》中所載 :“石田先生風神玄朗,識趣甚高,自其少時,作畫已脫去家習,上師古人,有所臨摹,輒亂真跡。然所為率盈尺小景,至四十外,始拓為大幅,粗株大葉,草草而成,雖天真爛發,二規度點染不復向時精工矣。”由此可見,此時期開始沈周作大幅作品,技法嚴謹秀麗,用筆沉著穩練,內藏筋骨。自六十歲之後進入晚期,此時作品以粗筆見盛,筆墨粗簡豪放,氣勢雄渾,與其晚年性情開朗有關。

寄情于山水徜徉於自然——沈周《雪中訪友圖》

此幅《雪中訪友圖》創作於弘治改元,即 1488 年,此年沈周 61 歲,正是其創作晚期,也是其繪畫的成熟時期。作品採用的是高遠法,全景式構圖。圖繪白雪覆蓋了整個溪岸與山峰,樹木挺立在草堂周圍,在靜謐的氣氛中增添生氣。作者在作品中融入了北方山巒雄闊之勢,積迭的山石多尖峻的稜角,顯得堅硬凝重,坡岸、平臺亦轉折尖直,稜角分明,其質地多呈北方石山的特徵,使山川具有雄健宏闊氣勢。創作技法上,沈周善於運用表現江南山水的披麻皴、點苔和水墨渲染等技法,以勾勒為主,極少皴染,通幅骨力勁強,尤顯大家風範,樹石山川佈置穩妥,迴環有致,意境高寒蕭索。整個畫面濃淡乾溼、虛實布白都安排的巧妙得當。瀟灑之姿已不為現實景象所束縛,心源為法,體現出沈氏對水墨感悟與理解的最高境界。

寄情于山水徜徉於自然——沈周《雪中訪友圖》

“對酒且燒紅榾柮,看山尚是白芙蓉。先生自說王猷後,千載猶尋泛雪蹤。弘治改元正月立春前一日,汝高王先生冒寒過溪居,時雪猶載道,以拙畫鄙言,以答其雅厚雲。”汝高王先生自詡王猷後,借“子猷訪戴”典故來描述自己冒寒拜訪朋友沈周之舉,《世說新語•任誕》載 :“王子猷居山陰,大雪夜,眠覺,開室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溪,即便夜乘輕船就戴。經宿方至,既造門,不前便返。人問其故,王曰 :‘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同為冒雪訪友,不同之處在於汝高王先生與沈周“對酒且燒紅榾柮”,二人茅屋中促膝而談,溫暖而具有詩意,恰有“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之意。正如圖中所繪,通幅以水墨為主,僅茅屋周圍小景有少許暖黃,給人以暖意,為整個畫面增添了些許生氣。

寄情于山水徜徉於自然——沈周《雪中訪友圖》

同時,此幅作品經吳湖帆、張石園鑑定並題簽,何瑗玉、徐允斌舊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作品的收藏價值。吳湖帆作為清末民初著名的鑑定家、且收藏甚豐,培養了王季遷、陸抑非、徐邦達等書畫名人。其對沈周此幅作品的認可,對作品的升值空間具有很大的幫助,同時此幅作品是清代收藏家何瑗玉舊藏,“端溪何叔子瑗玉號蘧盦過眼經籍金石書畫印記”為其鑑藏印,何瑗玉為清代著名篆刻家何崑玉之弟,官至翰林院待詔,富收藏,精鑑別,並著有《書畫所見錄》。此外張石園和徐允斌也為清末民初著名的鑑定家與收藏家,可謂流傳有序之作。

寄情于山水徜徉於自然——沈周《雪中訪友圖》

由此可見,此幅沈周《雪中訪友圖》無論從作品作者構圖技法、內容背景以及創作年代,亦或作品的流傳等方面來看,都具有很強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