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古籍保護這十年”的文化啟示

由 人民融媒體 發表于 人文2022-12-01
簡介本文轉自:宿遷日報■ 許民彤4月13日《光明日報》刊登《古籍保護這十年:讓古籍‘活’起來傳下去》文化報道,讓我們看到了十年來我國對中華古籍的保護工作情況以及成果,更加深了我們對古籍的歷史價值、文物價值和文化價值的認識

鼠齧蠹蝕怎麼讀

本文轉自:宿遷日報

■ 許民彤

4月13日《光明日報》刊登《古籍保護這十年:讓古籍‘活’起來傳下去》文化報道,讓我們看到了十年來我國對中華古籍的保護工作情況以及成果,更加深了我們對古籍的歷史價值、文物價值和文化價值的認識。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加強文物古籍保護利用”被首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央視熱播的大型文化節目《典籍裡的中國》,讓古老的典籍走進電視觀眾的視野。

據報道,“十三五”以來,全國古籍資源分佈和儲存狀況基本摸清。全國古籍普查完成270餘萬部另1。8萬函。透過普查,新發現一批珍貴文獻。孔子博物館藏《乾隆御定石經》,就是2019年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在舉辦碑帖普查編目培訓班時發現的,確定為清代乾隆初拓本,自嘉慶元年賞賜孔府後,儲存至今;重慶圖書館藏明初拓本《汝帖》,也是碑帖普查編目中的重大發現;上海圖書館在古籍普查時發現的宋刻殘本《杜工部草堂詩箋》,實現了與國家圖書館、上海博物館藏本合璧……古老珍貴的中華典籍,記錄著文明,見證著歷史,成為我們民族文化自信的理由。

但是,由於經年累月,很多古籍也會褪去當初的光鮮,出現字跡模糊不清、書頁邊緣破損,甚至遭到鼠齧蠹蝕,不少古籍都有或大或小的“病”,需要修繕。於是,我們看到那些文物醫生、古書醫生,埋首故紙堆裡為古籍修復保護孜孜矻矻、矢志不渝,付出巨大的心血……

據報道,“十三五”期間,我國古籍修復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依託12家“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以點帶面重點推進古籍修復工作,設立清宮“天祿琳琅”、雲南迪慶州圖書館館藏“納格拉洞藏經”、山西宋遼金元珍貴古籍、山東《文選》等一批國家珍貴古籍重點修復專案,古籍修復總量超過370多萬葉。國家圖書館、天津圖書館、寧波天一閣等古籍修復技藝,入選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專案名錄。

“惟殷先人,有冊有典。”中華古籍浩如煙海,是中華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也是中華文脈綿延數千載的歷史見證。中華古籍蘊含著中華文明、中國文化,記錄著中國智慧,體現著中國精神和中國價值。

中華古籍是人類古老偉大的著作。世界上一些稱得上的偉大的書,往往匯聚了人類的最重要的觀念、最富饒的經驗和生命的偉大智慧。這些偉大的書,其精神和思想又往往是永恆的、超越性的,包含著一個世界的普遍的心靈,是世界的、人類的共同共通心靈的寫照,既代表著人類心靈的深度,也代表著人類心靈的高度。

中華古籍這些古老的經典作品,則因為這些作品的偉大和眼光之深遠,雖歷經數千年,仍無損其價值。所以,無論哪個時代,古籍經典都會在我們的文化心理、精神世界、閱讀文化中,佔有一個獨特的、無法取代的位置。

在我們的文化、歷史、學術研究中,常常要學習、閱讀和研究那些被我們稱之為“古老的書”“艱深的書”,這其中主要包括這些古籍。這些古籍善本,其中有許多是表達道德智慧、討論修養問題和知識問題的,閱讀、學習和研究這樣的古籍,有助於提高我們的道德生活,更可提升我們的心智慧力,在學習中能夠使我們的思考獲得最佳的鍛鍊。另外,古籍中所蘊含的一些偉大的觀念、智慧和經驗,可以給我們解釋當下許多的問題帶來幫助,給我們帶來許多新的啟示。當代人面臨某些生命的問題、心靈的問題、人生的問題,甚至歷史觀和文化觀的問題,等等,都可以採擷我們古籍中的智慧思想。

中華古籍,是一種歷史創造和文化存在,是我們的祖先世世代代發明和積累起來的精神財富。它的精神氣息我們可以呼吸到,它的文化因子充滿了我們的血液,它構成了我們精神生長的客觀環境,所以,從根本上來說,我們都是它的受益者。歷史也好,傳統也好,文化也好,是既要向後看也要向前看的,我們就不能輕視我們祖先積累下來的龐大而又十分有價值的文化遺產,讓中華優秀古籍“活起來”“傳下去”,對古籍文化、經典文化的傳承、學習、發展和創新,是必要且必需的。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