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老話說的“雞不過六、犬不過八”有沒有科學依據?

由 科學獵奇 發表于 人文2022-11-30
簡介總結“雞不過六,犬不過八”並不是因為它們過了六和八歲會成精,而且雞有價值的階段都在6歲以前,甚至是5歲以前,所以當超過5歲就被人為的淘汰掉了(吃了哈),而狗以前的食物和生存環境太差了,這影響了它們的壽命,導致了大多數的狗都活不到8歲

白手起家說的是什麼動物

“雞不過六,犬不過八”的意思是雞通常活不過6年,而狗通常活不過8年,這句話出自《鬼吹燈怒晴湘西》劇集中鷓鴣哨與藥農的一段對話,當時鷓鴣哨說這句話來自於一本古籍《易妖》,意思是說:

事出無常必有妖

老話說的“雞不過六、犬不過八”有沒有科學依據?

本著嚴謹的求真態度,筆者翻閱了大量的資料,並沒有找到《易妖》這本書,網上有說這本書出自西漢的京房,結果筆者發現京房確實寫過不少書,但只有一本《周易妖佔》跟《易妖》相似,然後,筆者又翻閱了這本《周易妖佔》,但依然沒有發現書中有此記載,最後我得出了一個結論:

這句話應該是句老俗語,並非出自哪本書

不過,在翻閱資料時,筆者發現了一個與“犬不過八”有關的民間故事,先跟大家分享一下這個故事,然後我們再來看一下這句話有沒有科學依據。

老話說的“雞不過六、犬不過八”有沒有科學依據?

相傳,古時候有一個人富甲一方,不過,他屬於白手起家,貧苦時只有一條白色的狗作伴,所以8年之後,他富甲一方,白狗的地位也非常的高,家裡的僕人將白狗當“二老爺”伺候著。

但是,人有旦夕禍福,富人因為一場重病離世,在當天,白狗也不見了蹤跡,眾人認為白狗與老爺感情深厚,可能去老爺的墳前守護了。不過,一年後,詭異的事情發生了,已經死去一年的老爺竟然活蹦亂跳地回來了,眾人皆被嚇了一大跳,老爺不慌不忙的說自己當時是假死,被一位過路的道長搭救,為了感謝道長的救命之恩,伺候了道長一年後才回家。

老話說的“雞不過六、犬不過八”有沒有科學依據?

當天晚上,全府上下為老爺接風,準備了好酒好菜,老爺也是狼吞虎嚥,是夜,老爺喝得酩酊大醉被僕人扶回了房。僕人送回老爺後,剛準備關門,一陣風將蠟燭吹滅,僕人再次返回將蠟燭重新點燃,結果發現老爺已經變成了一條白色的狗,而這隻白狗正是一年前走丟的那一隻。

於是才有了“犬不過八”的說法,意思就是養狗不能超過8年,不然就會成精,“雞不過六”也是一個意思。下面我們再來看一下這句話有沒有科學依據?

老話說的“雞不過六、犬不過八”有沒有科學依據?

雞真的不過六嗎?

雞也就是我們常見的家雞,作為第一種被馴化的家禽,雞的馴化史可以追溯到10000年前的中國,在這片土地上,勤勞的古人將野生的紅原雞成功的馴化成了家雞,就這樣人們不再只是能吃到走獸(羊、豬),也能吃到飛禽了。

除此之外,原雞被馴化後,由於食物得到了滿足(穀物、菜餵養),產卵也從原本的每年2-5月固定幾天,變成了一年之中大多數的時間,這使得人們又得到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優質蛋白質來源,也正是因為這樣,雞才能走向世界。

老話說的“雞不過六、犬不過八”有沒有科學依據?

家雞祖先紅原雞

在以前的農村,家家戶戶都會養幾隻雞,通常以母雞為主,公雞較少,這是因為有公雞,母雞產的蛋就可能是受精的,從而讓母雞進入“抱窩”的狀態,一旦母雞開始抱窩,直到小雞孵化成功這段時間內,它是不產蛋的,顯然這是不小的損失。

從壽命上看,家雞的壽命比它的祖先原雞壽命長一些,原雞的壽命平均在6-8年之間,而家雞的壽命平均在8-10年之間。早在2011年,美國出現了一隻“長壽母雞”,它是在1997年出生的,截止到2011年死亡,一共活了14年,拿到了世界上最長壽雞的世界吉尼斯紀錄。

老話說的“雞不過六、犬不過八”有沒有科學依據?

顯然,“雞不過六”是不科學的,那麼這句話是怎麼來的呢?這就與雞在人飼養下的狀態有很大的關係了。

首先是公雞,以前的人養公雞基本上都是為了吃(繁殖通常是直接買受精蛋),要麼是逢年過節,要麼是家裡來了貴客,這導致了一隻公雞在正常的情況下,通常是活不過3年的,當年的太小,第二年就可以吃,最多能堅持到第三年,所以超過6歲的公雞幾乎是不存在的。

老話說的“雞不過六、犬不過八”有沒有科學依據?

其次是母雞,以前人養母雞通常是為了下蛋,一般情況下,母雞從4-7個月開始就能產蛋了,之後只要是養得好,幾乎天天能夠撿到雞蛋(北方冬天的產蛋率會大大下降),按理說,人一般是不捨得殺母雞的。

但是,母雞產蛋是有黃金期的,通常超過4年的母雞產蛋量就很少了(散養的,如今棚養的蛋雞一年多就產蛋率下降得厲害了),算上它們生長髮育的時間,一共接近5年。當母雞產蛋量下降得厲害時,一般就會成為“老母雞湯”的原材料,很少再會浪費糧食去餵養它們了,畢竟同樣的投入,顯然年輕的母雞更能產蛋。

老話說的“雞不過六、犬不過八”有沒有科學依據?

因此,以前養母雞,也極少會超過6年,這就是“雞不過六”的由來,並不是說它真的活不到6歲,也不是說它6歲後會成精,而是公雞通常是為了吃肉,所以根本活不到6歲,而母雞隨著年齡的增大,價值越來越低,只能吃肉了。

老話說的“雞不過六、犬不過八”有沒有科學依據?

犬不過八?

犬就是家犬,它可了不得了,因為它是人類第一種馴化的動物,馴化的時間至少距今已經有1。5萬年的歷史了,而且家犬的祖先是狼,狼是食物鏈最頂端的食肉動物,所以在一萬多年前,人類馴化了狼之後,它成為了當時以打獵為生的人類強而有力的助力。

畢竟狗的嗅覺靈敏,耐力也強,而且能衝鋒陷陣,這不僅大大提高了人的狩獵成功率,還降低了人的狩獵受傷率,同時,狗遺傳了狼的晝伏夜出,在夜晚,它們也能作為警戒,保護人類的安全。

老話說的“雞不過六、犬不過八”有沒有科學依據?

在野生環境,狼的平均壽命在12-16歲之間,一般情況下,家養動物要比野生動物更加長壽(同一種動物),但是狗是個例外,經過上萬年的人工飼養,它已經與狼產生了較大的差異,其中包括了壽命,家犬的壽命通常在7-12年之間。

筆者小時候家裡養過一隻黃色的田園犬,當時是媽媽從姥姥家抱回來的,剛出滿月,由於那時我家裡喂著牛和羊,所以就給它擠奶喝,吃的胖胖的。

老話說的“雞不過六、犬不過八”有沒有科學依據?

這隻狗從我5歲多,一直活到了我高中畢業(18歲),一共活了13年,這是我們村子壽命最長的一條狗了,它非常的懂事,看門更是一把好手,簡單的話也能聽得懂,而且它的戰鬥力更是我們村“狗界扛把子”。

顯然,“犬不過八”從狗的壽命上看,也是不科學的。那麼,這句話又是怎麼來的呢?這就與以前的環境有關了。

老話說的“雞不過六、犬不過八”有沒有科學依據?

首先,以前養狗,其實是最好養的,因為它們根本就不挑食,記得以前,我家的大黃成年後,就基本上跟豬吃得差不多了,沒辦法,當時家裡太窮了,偶爾才能在逢年過節時啃點骨頭,平時吃的最好的就是菜湯泡饅頭。

而狗雖然能夠消化植物性的食物,但它的牙齒和消化道結構依然跟狼一樣,換句話說,想要它健康,還是得吃肉,所以以前的狗通常都比較消瘦,這種低營養的飲食,讓狗的壽命比預期要短了很多。

老話說的“雞不過六、犬不過八”有沒有科學依據?

其次,以前的狗都是待在院子裡,白天能出去溜達一下,傍晚就回來窩在院子簡陋的狗舍中,這種環境是比較髒的,這導致了以前的狗是容易生病的,要麼是寄生蟲,要麼是其他的疾病,但是以前的人對狗生病幾乎是束手無策和熟視無睹的,這就導致了許多狗其實是活不到8歲的。

第三,狗的平均壽命決定了七八歲的狗已經是老年狗了,此時的它們其實已經不太能滿足人的需求了(看家護院),所以,有些人會把狗賣掉,然後再從村子裡別人家要一隻小狗繼續養。

正是因為以前的狗大多數都活不到8歲,這就是“犬不過八”的真正由來。

老話說的“雞不過六、犬不過八”有沒有科學依據?

總結

“雞不過六,犬不過八”並不是因為它們過了六和八歲會成精,而且雞有價值的階段都在6歲以前,甚至是5歲以前,所以當超過5歲就被人為的淘汰掉了(吃了哈),而狗以前的食物和生存環境太差了,這影響了它們的壽命,導致了大多數的狗都活不到8歲。

所以,這句俗語就是從這些現象中,總結出來的,只是放在一些離奇的故事中,看起來有些詭異而已。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