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長江的危機:135種魚“處境堪憂”,生態禁漁“恰逢其時”?

由 牧海科學館 發表于 人文2022-11-28
簡介研究人員發現,禁漁的效果“因魚而異”,長江刀魚等1~2年性成熟的魚類恢復迅速,上海崇明段單網實測產量達200公斤,長江中游的咸寧也發現了洄游的成年刀魚

討流溯源是什麼動物

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在供水、航運、發電等領域均具有重要價值,堪稱中華民族的“財富之河”。同時,長江還是一條古老的生命之河,上游的金沙江、岷-沱流域,中游的洞庭湖、鄱陽湖流域,下游的太湖流域被全數囊括,一張龐大的生態藍圖呼之欲出。

長江的危機:135種魚“處境堪憂”,生態禁漁“恰逢其時”?

2022年10月,一篇為長江“把脈”的論文重磅釋出,文章資訊令人揪心:長江約有

30%

的魚類處境堪憂,現存資源量僅相當於

60年代的

30.9%

被譽為“魚類基因庫”的長江究竟怎麼了?生態禁漁能否挽救長江魚類?相信很多網友對此抱有疑慮。

長江:中華民族的資源寶庫

作為重要的生態寶庫,長江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生命奇蹟,各類水生生物達

4300餘種

,魚類、蝦蟹乃至高等的哺乳動物(如白鱀豚等)都在江中自然演化。據統計,長江流域棲息著

440多種

魚類,居全國水系之首,其中特種魚就有

140種

左右,豐富的資源為長江漁業奠定了深厚的根基。

長江的危機:135種魚“處境堪憂”,生態禁漁“恰逢其時”?

以三峽江段為中心,長江和魚群的關係可謂“血濃於水”。從重慶到宜昌,水程約650km,落差達120m,獨特的水文條件成就了我國曆史上最大的產卵場:青草鰱鱅、著名的長江鰣魚、刀魚、鯮魚等均在此地洄游產卵。

長江的危機:135種魚“處境堪憂”,生態禁漁“恰逢其時”?

魚卵的產出時間和長江的季風氣候相適應,大批受精卵在翻滾的水波中孵化,等漂流至水面寬闊的下游時,魚卵剛好孵化成魚苗。幼魚停留在湖口、河灣等肥沃水域覓食,成熟後再次逆流而上,進入新一輪的生命迴圈。魚群的繁殖週期完美耦合了長江的水文規律,溯源習性轉變成基因印記,生動體現了進化之美。

長江的危機:135種魚“處境堪憂”,生態禁漁“恰逢其時”?

然而,“母親河”的處境並非純天然、無干擾,人類活動是最大的變數。自古至今,長江中下游河湖縱橫,平原廣佈,人們在此基礎上圍湖造田,創造了肥沃的耕地,建造了無數的樓宇。其結果則是溼地萎縮,棲息環境破壞,水體淨化能力下降。

長江的危機:135種魚“處境堪憂”,生態禁漁“恰逢其時”?

特別是1970年以來,長江沿線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密度增高,隨之而來的是水體汙染的加劇。監測資料顯示,長江的富營養化湖泊從2008年的

10個

增加到了2018年的

61個

,太湖、滇池、巢湖藍藻頻發,國家投入數百億治理費用仍未根除隱患,沿江河湖的水質問題日益突出。

長江的危機:135種魚“處境堪憂”,生態禁漁“恰逢其時”?

長江的生物多樣性

更令人惋惜的是,長江的生物多樣性也出現了衰退,很多生存了數百萬年的古老生物陷入了瀕臨滅絕的困局。白鱀豚和白鱘都是長江的“活化石”物種,也是位於長江食物鏈頂端的旗艦物種,它們的消失意味著長江患上了“生態病”,如果不改變現狀,更多的珍稀物種或將遭受同樣的厄運。

長江的危機:兩次資源大調查,135種魚銷聲匿跡

長江漁業資源的危機在兩次大調查中一覽無餘。第一次大規模的專項調查在1973~1975年開展,鰣魚、刀魚、中華鱘、四大家魚等因產量高、經濟價值大而受到重視。這次調查的背景頗為微妙:長江的重點魚類開始出現明顯的小型化、低齡化趨勢,中高營養級的優質魚類比例大幅下降,一場危機正在醞釀。

長江的危機:135種魚“處境堪憂”,生態禁漁“恰逢其時”?

根據部署,安徽省主要負責在安徽段的刀魚、鰣魚等資源的調查,研究者發現不只是成魚的捕撈量有所下降,魚苗的產量也在銳減。以望江縣賽口漁業大隊的生產為例,每張“綆網”的魚苗產量在1959年還多達

43萬條

,1973年驟降至

6.3萬條

,減產幅度達

85%

,主要原因是青草鰱鱅等洄游性魚類產卵規模驟減。

長江的危機:135種魚“處境堪憂”,生態禁漁“恰逢其時”?

魚苗的減少和成魚體型的下降指向了同一個問題,那就是繁殖規模的衰減。但沿江各省並沒有減輕捕撈力度,反而以增加數量的方式提高產量。為增產增收,漁民摸清了魚群“七上八下”的活動規律,輔以改革漁具和漁法,漁獲產量在80年代維持高位。

但有些魚種的產量無法硬撐,鰣魚就是最典型的縮影。透過研究長江鰣魚的洄游路線,中下游漁民總結出了不少漁諺:江蘇江陰是“

穀雨時節見鰣魚

”,安徽段是“

清明早,芒種遲,立夏小滿正當時

”,江西峽江則流行“

端午吃鰣魚

”的說法,各地按時令作業,親魚和幼魚都被列為捕撈物件。

鰣魚漁業直到1987年才宣告終結,但主動保護終究是晚了一步,野生資源消失殆盡成了壓垮鰣魚的最後一根稻草。

長江的危機:135種魚“處境堪憂”,生態禁漁“恰逢其時”?

鰣魚絕跡之後,長江魚類專項調查仍未展開,“長江中到底還剩多少魚”成了待解之謎。但常年作業的老漁民都清楚,長江中的魚明顯變少了,而且衰減速度很快,但很難給出量化資料。

直到2017~2019年,我國終於重啟了長江魚類資源大調查,相關成果《長江水生生物資源與環境本底狀況調查(2017—2021)》於2022年10月釋出。新調查包含7個專題,在種類組成方面,2017年前的長江魚類共有

443種

,但本次調查有

135種魚

未採集到,佔比高達

30.47%

,這意味著資源衰退非常嚴重。

長江的危機:135種魚“處境堪憂”,生態禁漁“恰逢其時”?

長江有30%的魚類銷聲匿跡,究竟是什麼原因?

首先,基本可以排除自然因素,因為在數千萬年的演化中,魚類早已適應了長江的環境,形成了穩健的生存策略。相對而言,人為因素更加明顯,比如:過度捕撈、攔河築壩、汙水排放、河湖採砂等等。有學者指出,長江的多樣性危機有其主次紋理,節制閘和水電站應負主要責任,酷漁濫捕負次要責任,這一說法可謂一語中的。

長江資源衰退,禁漁恰逢其時?

調查顯示,長江流域魚類數量的估算值為

8.86億尾

,資源儲量約有

12.48萬噸

,這一數量其實並不算高。要知道,長江在上世紀50年代的年捕撈量多達

40多萬噸

,比目前總蘊藏量的3倍還要多!

長江的危機:135種魚“處境堪憂”,生態禁漁“恰逢其時”?

客觀來看,長江漁業資源的近況仍不容樂觀,整體處於衰退狀態,資源量相當於50年代的

27.3%

、80年代的

58.7%

。讓人略感欣慰的是,當前的資料反映的是長江禁漁前的資源狀態,禁漁制度的實施有望改變衰退的趨勢。

長江的危機:135種魚“處境堪憂”,生態禁漁“恰逢其時”?

長江在百年間經歷了滄桑鉅變,禁漁10年能否恢復如初?

從物種結構的角度看,生物群落始終處於動態變化之中,全盤恢復如初並不容易。1950~80年代,四大家魚在長江中游,刀魚、鰣魚在長江下游均佔有相當高的比例。如今,長江鰣魚絕跡24年,刀魚失去魚汛規模,四大家魚也大幅減產,魚種結構已經不同以往。當然,我們仍期待遠去的“長江精靈”能再次重現、繁榮。

長江的危機:135種魚“處境堪憂”,生態禁漁“恰逢其時”?

長江鰣魚:大者可長到6-7斤,一般為2-3斤

另一方面,禁漁提供了千載難逢的保護機會,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長江禁漁就已經捷報頻傳。研究人員發現,禁漁的效果“因魚而異”,長江刀魚等1~2年性成熟的魚類恢復迅速,上海崇明段單網實測產量達

200公斤

,長江中游的咸寧也發現了洄游的成年刀魚。至於3~5年性成熟的大型魚,則需要更長時間才能看到效果。

在10年內,長江禁漁完全能取得肉眼可見的成效。根據數學模型預測,鄱陽湖、洞庭湖的漁業資源在

3~5年

內就能恢復,長江干流的恢復週期為

8年

左右,此時大部分魚類都將繁殖

2代以上

,資源的增速將越來越快。

長江的危機:135種魚“處境堪憂”,生態禁漁“恰逢其時”?

因此,只要禁漁時間充足,長江的生態一定能達成預期。“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長江禁漁的初心所在,就是“綠水青山”的希望所在。

總結

長江是中國淡水漁業的搖籃,長江生態事關國計民生,百姓福祉。回眸歷史,長江的天然魚產量曾佔全國的70%,有必要為子孫後代保留這筆珍貴的生物資源。而長江禁漁就是保護資源的第一步,也是當下最重要的一步。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