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樓宇烈先生:跟世界交流,要有自己文化的主體

由 生命與國學 發表于 人文2022-11-28
簡介我對於中國文化感覺有擔當的責任,是因為在八十年代以後有幾件事情對於我觸動很大

怎麼理解人文就是以人為本

編者按:

著名中國哲學史家、佛學家樓宇烈先生,日前榮獲第六屆會林文化獎。2020年1月8日下午,頒獎典禮在北京師範大學京師學堂隆重舉行,設獎人黃會林先生、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安樂哲先生等百餘位嘉賓參加了典禮。樓先生從北大哲學系畢業以後,一直以中國哲學為志業,以弘揚國學為使命,潛心研究,言傳身教,獲得了豐碩的學術成就和廣泛的社會影響,是東方哲學研究領域的標誌性人物。他在獲獎講演中說,“沒有文化的主體意識就沒有自信和自尊”,只有樹立起自己文化的主體意識,才能更好地和世界文化交流。

樓宇烈先生:跟世界交流,要有自己文化的主體

樓宇烈教授(中)

以下為樓宇烈教授現場講話全文:

會林教授,在座的各位專家、學者們,各位外國朋友們:

大家下午好。

首先我要感謝會林文化基金,把這個獎項頒給了我,我既感到榮幸,又感到惶恐,我覺得我還是有所欠缺的,因為感覺自己任重而道遠。今天把這個獎發給我,我向大家簡單彙報一下我的一生所從事的中國文化方面的工作。

我1955年進入北大哲學系,我的興趣、我的愛好、我的目標是研究中國的哲學。畢業以後,從事中國哲學史的教學,但是大家都知道從五六十年代,一直到七十年代,整體的社會環境,很難做專心的、深入的哲學研究。但是我自己還在努力,我還清楚地記得1978年恢復高考,向國外招收留學生,第一批到中國北大來的留學生國籍非常廣泛,可以說世界各大洲都有,比如北美洲的、歐洲的、非洲的留學生。我記得讓我去給他們講中國哲學史,我的課堂上大概有七十多個人,都是外國留學生。我不敢說我講得很好,但是也可以讓大家瞭解中國哲學方面的一些思想。

樓宇烈先生:跟世界交流,要有自己文化的主體

我對於中國文化感覺有擔當的責任,是因為在八十年代以後有幾件事情對於我觸動很大。其中有一件很小的事情。有一個歐洲瑞士的留學生在我們這兒學中醫,有一天他跑到我這裡來跟我說:“我來了一年了,發現很多講中醫的老師是用西醫的理念來詮釋中醫的很多觀點。我覺得這裡面問題很多。我知道中醫跟中國哲學關係很密切,我能不能來聽聽您的中國哲學課?”這給了我很大的觸動。我說,我歡迎你來,歡迎你來我們這兒聽中國哲學。但是我馬上又感覺到,當時我們也是用西方理論框架來詮釋中國哲學的。於是我就跟他講,你也別抱太大希望,因為我們現在也是以西方哲學架構來講中國哲學的。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思想就是,西方認為一部哲學史就是一個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鬥爭的歷史,是唯物主義不斷戰勝唯心主義的歷史。比如我們講存在第一性、思維第二性,這就完全背離了中國文化中“心物一元”“對立統一”的傳統。中國文化不存在誰第一、誰第二。王陽明認為,當我們去看山中花的時候,山中的花和我的心,“一時明白起來”,二者不是對立的,而應該是統一的。中國哲學不去討論心和物誰先誰後的問題,而是討論:心物在一起的時候是什麼意義,心是什麼,物是什麼;不在一起的時候,心又是什麼,物又是什麼。這才是中國的哲學。

因為我同時研究中國近代哲學史,所以這讓我想起了1935年的時候中國有十位教授聯名發表了《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宣言第一句就說“在文化的領域中,我們看不見現在的中國了。”我看到這個宣言時觸動很大,但是還沒有那麼深刻。到了八十年代,當這位留學生希望來聽我的中國哲學課,以更深刻地理解中醫、理解中國文化的整體性的時候,我當時就感到中國文化的問題不僅出在我們對它的否定上,更是出在我們潛移默化地用西方理論框架來構建我們的傳統哲學、傳統文化上。我們的傳統文化、傳統哲學已經失去了它最原本的精神。這一點對我觸動很大。我覺得我們需要擔當起振興中國文化的靈魂這樣一個責任來。

樓宇烈先生:跟世界交流,要有自己文化的主體

1935年1月10日,王新命、何炳松、陶希聖、薩孟武等十位知名教授聯合署名在《文化建設》雜誌上發表《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強調要加強“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

八十年代還有一個事情對我觸動也很大。當時全世界有一個文化討論熱,由於世界經濟全球化,世界變成了地球村,強勢國家文化對於弱勢國家文化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很多地方的文化在迅速消亡。這個時候就出現了關於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問題。我們經過了“文革”以後,社會中的很多文化傳統、習俗都在慢慢消失。當時我就看到,有人說,我們要向國際看齊、要世界化;有人說,越是民族的,越具有世界意義。這類觀點對我的觸動很大。

我們要跟世界交流,就必須要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找到自己文化的主體,這樣才能夠跟世界不同文化交流。

當時我就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想法,

我們必須要重新樹立起文化的主體意識。

只有樹立起自己文化的主體意識,才能更好地跟世界文化交流,才能更好地吸取世界文化中優秀的東西。如果沒有文化主體意識,我們就看不到自己文化的長處和短處,也看不到世界文化的長處和短處,也不知道怎麼取長補短。文化交流是多元文化的交流,如果只是單一的文化,就會停滯發展,沒有發展前途。

到了九十年代後期,我寫過一篇文章——《對於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化建構的思考》,我總結了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的一些問題。

我覺得文化傳播上有兩個不平衡問題很嚴重,其中一個是西方文化傳播的比重遠遠超過了中國文化傳播的比重。

年輕人知道很多西方文化中的歷史知識,而欠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我常常舉一個例子,歷史上有兩位同年去世的世界性戲劇家,一位是英國的莎士比亞,一位是中國的湯顯祖,他們同時在二十世紀被評為世界文化名人。但是我問了很多中國年輕人,他們都知道莎士比亞,也知道莎士比亞的劇作,但是竟然沒有人知道湯顯祖,更不要說他的《牡丹亭》了。這對我來說,可以說是很大的一個傷害,中國人連自己的傳統文化都不瞭解。所以我發現在二十世紀,中西方文化傳播失衡的問題很嚴重。

再一個是人文文化和科技文化的失衡。

二十世紀我們過分強調科技文化,不關注人文文化,以致於認為學習人文學科的學生都是成績差的,都是沒有出息的、沒有志氣的。所以我在這篇文章中提出,希望在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化建構中,能夠把這兩個不平衡調整過來。第一步,能不能讓西方文化的傳播跟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達到一個平衡。如果能再進一步,那就是要求把對中國文化的傳播高於對西方文化的傳播。這並不是排斥,而是有我們自己的文化主體意識。同樣,中國文化的根本特質是以人為本,人文文化更重要的是對於社會、對於科技的引導作用、指導作用。我希望在二十一世紀能夠把人文文化的傳播、教育逐漸地提升到跟科技文化的傳播、教育同樣重要的地位。再進一步,希望人文文化的教育、傳播能夠稍高於科技文化的教育、傳播。

樓宇烈先生:跟世界交流,要有自己文化的主體

今天,二十一世紀已經過去了二十年,我希望大家思考思考、觀察觀察,這樣的局面是否有所轉變。在某些領域中,我認為已經有了很大的轉變,確實越來越重視中國傳統文化,也越來越重視我們的人文文化;在另一些領域中,這種不平衡還是沒有被改變,還是沒有能夠達到我那篇文章中的理想。所以我很憂慮。在2006年的時候,當時有一些朋友希望我做一個傳統文化演講,我就做了一個系列演講,一共有八講,這八講就是希望一般人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基本的瞭解。第一講是自覺樹立文化主體意識的問題。第二講是中國文化人本主義和人文精神。第三講是傳統文化中的根源性典籍。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在很大程度上並不是靠我們的創新,而是靠我們不斷地對經典的傳承和發揮,我們要了解影響了中國傳統文化千年的最根本性的典籍。然後我介紹了中國文化的主體——儒、道、佛三方面。

我也看到了在中國文化中有道藝並重的傳統,道和藝有著密切不可分的關係,我們都是用道來統藝,由藝來臻道。這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特徵,它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精神,體現了中國文人、藝術家的社會責任和社會擔當。

藝對人的潛移默化作用最深刻。開玩笑地說,我在這兒給大家做講座,很多人可能還不滿意、不願意聽,覺得沒有什麼意思;但如果是聽演唱會,還沒開始唱,底下就有人手舞足蹈了。這也是中國人為什麼要提倡藝術修養、由藝臻道的重要原因。

樓宇烈先生:跟世界交流,要有自己文化的主體

“琴之為器也,德在其中”,琴道更是讓有素養的文人士大夫為之一生追求

中國的醫學既是人文的,又是科技的。它是對中國文化的踐行。很多人認為中醫不科學,因為它沒有生理解剖的基礎。但是中國文化是動態的文化,不是靜止的文化,不是簡單靠推理做靜態分析的。一個屍體的五臟六腑是互不關聯的,而中醫秉承中國傳統文化根本精神,它是動態地瞭解人的生理機能。在一個活人身上,不可能心是心、肺是肺、胃是胃,各個器官不可能互不關聯,心、肺、腸、胃是互相關聯的整體。有個病叫“肺心病”,所謂“肺心病”是心臟問題有可能影響肺,肺的問題有可能影響心臟。這就是因為我們是整體性動態性地觀察人的身體,臟腑並不是靜態的、分離的。所以我們不要再說中國沒有解剖學。中國有解剖學,但是中國不是在屍體上做解剖,而是在活體上動態地內觀解剖學。這才是中國文化的根本。中國文化以人為本的精神也是內觀。我們中醫不是對外,而是對內、對人類自身的學問。我又做了中醫與中國文化關係的講座。2006年以後,我根據這一系列的八次講座整理了一本書,就是《中國的品格》,強調要樹立中國文化的主體意識,沒有文化的主體意識就沒有自信和自尊,要自信和自尊就要深入瞭解中國文化。

樓宇烈先生:跟世界交流,要有自己文化的主體

我們現在再來看世界的發展,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以人為本的精神特質,對於現在世界上的很多問題都是一劑良藥,是世界文化的一個重要補充。啟蒙運動高舉人本主義大旗,讓人從神的腳下站起來,這是受到中國人本主義、人文精神的影響,幫助人成為一個理性的、獨立自主的人,這也促使了啟蒙運動以後近代社會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而現在人們又陷於物慾的束縛,在科技和物質面前失去了自我。現在最重要的是幫助人們從物質的奴役中解放出來。近代西方文化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那時候說東學西漸,現在又出現新的東學西漸的潮流,雖然還不是那麼明顯,但是我們有責任把中國文化的精神弘揚起來、傳播出去,來彌補當今社會對於物慾的過度追求造成的精神空虛。

所以我覺得我們會林文化的傳播意義很大,我只是做了一份小小的應該做的工作,我們還需要有更多的人,特別是更多的年輕人來擔當這個責任。我也希望我們會林文化獎能夠繼續延續下去,用更多的獎去鼓勵年輕一代的朋友們,來擔當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責任。因為中國文化永遠是多元幷包的。儒家是講擔當的,講自覺的社會責任感。道家的思想是看得開,與自然融為一體,知足者常樂。荀子就講到務必使“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於欲”。人是萬物之靈,有主動性、能動性,所以人更要自覺自律,不能讓自己的慾望無限擴大。

中國人文精神的根本體現就是人的自覺和自知,不能為了追求物慾而忘了自己應該幹什麼。人必須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這才是文明,這才是文化。

儒家是敢擔當;道家是知足,看得開;佛家是不執著,放得下。這三種思想配合,是非常和諧的,既敢擔當,又能看得開、放得下。所以我希望我們大家一起努力,首先把中國文化在我們自己國內發展起來,讓我們的國民都能在生活中體現出中國文化。我們的“一帶一路”是經貿交流之路,也是文化交流之路,因為客觀上講,在經貿交流的過程中,各國把自己的文化透過自己的生活、衣食住行、言行舉止、為人處事等方式傳播出去了。所以文化更重要的是透過我們身體力行去傳播,而不是單單靠講道理。如果我們不說中國話,不穿中國衣服,怎麼去傳播中國文化?必須把它落實到我們生活的時時處處,身體力行,才可以把我們的文化傳播出去。

最後再次感謝會林文化基金把這個獎項發給我。讓我們為傳播中國文化一起努力。謝謝大家!

文章

丨轉載自“騰訊網”,如有版權爭議,請聯絡公眾號方

圖片

丨來自網路,攝影師史楠楠、羅萬全、印立萍、彭曉武

關聯閱讀

點選圖片即可檢視

樓宇烈先生:跟世界交流,要有自己文化的主體

找回遺失的傳統

樓宇烈先生:跟世界交流,要有自己文化的主體

如何對傳統文化去粗取精

樓宇烈先生:跟世界交流,要有自己文化的主體

文化學者王傑、潘麟: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日益受到全球青睞(上)

樓宇烈先生:跟世界交流,要有自己文化的主體

文化學者王傑、潘麟: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日益受到全球青睞(下)

傳承文明

“生命之科學”頭條號

繼往開來探究古今聖學

開拓創新奠基生命文明

「潘麟先生新國學系列經典著作」

樓宇烈先生:跟世界交流,要有自己文化的主體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