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城市更新N部曲之64:集市為何總是集不起來?

由 黃欣偉 發表于 人文2022-11-27
簡介所謂發起方需要做得更多,不僅是闢出場地、進行裝點、劃撥動線、對外招商、物業後勤等顯性動作,而且還需要做一些看不見的隱性操作:比如前期定位:透過對集市所在地周邊進行充分了解,包括周邊人流、消費、交通配套、商業設施品類,從而對本集市有一個大致的

比比皆是和鱗次櫛比的比是什麼意思

城市更新N部曲之64:集市為何總是集不起來?

萬聖節前夕,想看看實體商業是否能搞點新意思,正好虹口某商業街新開。

兩種好奇訴求疊加之下,遂成行了一次幾個集市的實地觀摩和調研。

就算不是“非必要不聚集”之下,被吹噓得神乎其神的集市業態,除了個別活得不錯,大多數還是活在這樣或者那樣的生死上:“三天的攤位費1000元,總共才賣了500塊銷售額”的比比皆是。

果然,幸福的都是——別人家。

城市更新N部曲之64:集市為何總是集不起來?

一、靜態看集市,人氣“果因論”

做一個大膽的假設(雖然事實上很難做到):忽略“看見”每個集市的人頭或多或少,眼裡只剩每個集市的攤點,並將其視作櫃檯;如果集市還是依附在內街或商業體的室內,則可以將其按照“樓層”和“業態”來對應研究。

今天的上海集市大致有以下三個特徵:

其一,服裝等零售可以扎堆,但咖啡和飲品不行。

就算你以看待室內(樓層)商業的傳統佈局眼光,也很難理解今天集市中比比皆是的

“飲品一條街”做法,一個奶茶連著一個奶茶,一個果汁挨著一個果汁,遠遠看過去有點奼紫嫣紅甚是好看,但看到偶爾一個顧客光臨的來回徘徊,就知道商家沒錯,錯的是主辦方!

飲品(包括咖啡)本來就是逛集市的“伴手”,所以其不需要展示規模效應來抱團取暖,反而需要被按照一定距離分隔而置

:其實不用擔心消費者不喜歡這款而多走百米冤枉路,逛集市過程中對飲品的注意力是有限的,當然本末倒置也區域性存在。

其二,如何認識文化藝術的作用力。

今天有一股來自於對文化藝術的風潮,即在有實體可見可售的鱗次櫛比之上,不堆砌或夾雜一些文化品類或藝術裝置就顯不出逼格,當然這麼做也無可厚非,但是同樣面臨“飲品之於集市”的孰輕孰重問題,

藝術展陳空間的確有一定的導客效應,他們的常換常新也能保持打卡拍照人流的重複到訪,但是過於集中過於規模,也會被一部分“沒那麼清雅”的消費者以打包忽略的方式放棄,不止聽到一次:“這一條沒什麼東西(可售),就不去了”。

城市更新N部曲之64:集市為何總是集不起來?

其三,集市商品的屬性,剛還是改?

回到客群的源點命題:今天逛集市的人,他們的初心是什麼?

肯定不是目的性消費,這是首要明確的,因為“網上最具有目的性(屬性)”。

逛集市勢必有一定的時間預算,所謂“時間是用來浪費的”,是將自己的某一閒暇時段置身於讓自己舒適和愉悅的環境中,“有看中的就買,渴了就喝一杯”,相對而言飲品是剛需,零售採買是隨緣改善,所以非常有必要重新審視一下集市商品:剛需型還是改善型?

至少目前看來,

對逛集市的消費者而言,“買一杯喝的”反而成了剛需,這是體感對他發出的指令,而採買與否並無目的,但——並不代表商品展陳方面全部提供可有可無的非剛需用品,這是一對必須存在的矛盾,即顧客不是衝著剛需而來,但你“沒有剛需商品”也不行。

說到底,這是一個多維矛盾和對立的問題:業主招商和入駐商家的矛盾、商家和消費者的對立、零售和餐飲的間或、閒逛和消費的對沖,還是“好玩”、好看、實用之間的三權分立!

城市更新N部曲之64:集市為何總是集不起來?

二、城市更新開集市,內外關係的微妙和處置

因為城市更新時髦,所以所有的老舊專案都希冀透過更新來鹹魚翻身;

因為集市時髦,所以所有“有戶外空間”的場地都想以集市的名字做銷售;

當城市更新邂逅集市,舊房子和(戶外)集市就不僅是“一加一必定等於二”的理所當然,其中有些內外關係若處置得不好,反而互相分流。

大多數城市更新專案,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戶外空間(或者在設計更新時候就有意識允出一塊空間以備日後活動所用),所以“城市更新+集市”並不鮮見,但是在城市更新中(不定期)“增加”集市,並非空間多就銷售多的簡單思維!

城市更新N部曲之64:集市為何總是集不起來?

以近期開業的上海市中心四川北路上今潮8弄的萬聖集市為例:目前大量室內空間尚未招滿,此時要趕萬聖節的節點做集市:放在室內不像集市,放在戶外則內部空間徹底成為擺設,修舊如舊的老建築弄堂風和戶外集市基本屬於“紅豆是紅豆&綠豆是綠豆”的割裂關係,衝著集市來的逛完可能順便“走過”一下老弄堂,但因為內部招商寥寥無幾所以也就成了“穿堂風”一般的走過場。

這種室內歸室內&室外歸室外的做法,其實在【城市更新(專案)內開闢集市】比比皆是屢見不鮮,但是考慮到感受和舒適度的問題,將集市引入內部狹窄弄堂也未必可行,這般“分也不行&合也不好”的糾結值得尋找解決方案。

除了室內和室外“不可分也合不起來”之外,針對業態來看也存在討論的必要:同樣的咖啡和飲品,在室內也有&戶外也有的基礎上,消費者作何選擇毋庸置疑

,這樣“(三天的)集市搶了內鋪的生意(至少三天期間)”的飲鴆止渴也不可避免,在集市招商中,是否考慮業態的錯開?想必在“能填滿就萬事大吉”的現狀之下,估計也不會被過分細膩地分開、協調甚至注意到!

城市更新N部曲之64:集市為何總是集不起來?

三、集市的發起方,需要“做得更多”

不得不承認,

集市在中國還處於丫丫學步階段,因為消費者沒有做好準備或者說“以正確的態度逛集市”,畢竟不能將其和倒看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擺攤完全縫合對應,所以集市的成敗與否,還需要拜組織者或發起人多多費心。

想得到的反對聲:“不要小看和限制消費者的主觀能動性,集市無非是利使用者外場地,把環境裝點好、把商家招進來,剩下的就是自由戀愛了”!

但真的是這樣嗎?

既然商家知道環境、業態、空間的重要性,其實內心是知道集市(和逛集市者)需要引導,只不過意念的差異在於——引導到哪一步?

就像那個經典的相聲中有一句:“騎上馬還要扶一程”,只不過對“這一程”的距離認知,各方有不同的界定和看法,有些“扶一步”也算扶一程,有些就直接護送到終點站了。

城市更新N部曲之64:集市為何總是集不起來?

所謂發起方需要做得更多,不僅是闢出場地、進行裝點、劃撥動線、對外招商、物業後勤等顯性動作,而且還需要做一些看不見的隱性操作:

比如前期定位:透過對集市所在地周邊進行充分了解,包括周邊人流、消費、交通配套、商業設施品類,從而對本集市有一個大致的定位認知,包括業態、場景、訴求、目標和手段。

又比如

在對專案有了定位瞭解之後,“想要”或者“適合”做成什麼樣的集市也就基本有了腹稿,切不能有“人定勝天”的主觀萬能主義,集市的主題、業態和招商不僅要有主題,還要充分遵循集市自身條件的所限和所長,來加以揚長避短。

相對而言,“市中心總是(相對)佔便宜”,此話怎講?

市中心交通便捷,只要場地有一定規模,勢必就瞄準了全市消費者的聚合而來;反之位於外環外的集市則只能鎖定區域和配套,其發起需要根據節點、區域、人群喜好、消費力等外部條件,自然在招商過程中也諸多禁區,“選擇有限”的最後就是——願意來的都請進!

雖然目前市場大環境、實體商業、消費動能都呈現萎靡向下的態勢,市中心集市的招商也不是想象中那麼“甲方意志”,但為了最終對入駐商家有個交代,適度的規矩和拒絕還是需要的。

城市更新N部曲之64:集市為何總是集不起來?

四、商家也不能把集市等同於室外櫃檯

那些人氣有限的集市,往往演變成了惡性迴圈:因為招商不利導致人氣不足,也因為人氣不足導致店員積極性不高,更因為店員心不在焉地玩手機導致顧客更加視若無睹地穿梭而過。

這裡面有發起方組織的問題,有商家(老闆)選擇和認定的問題,自然也有店員主觀動能的問題,說一句杞人憂天的話:“參加集市的店員要進行專門培訓”,是不是有點杞人憂天了?!

事實上,

“店員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同樣是站櫃檯,店內和集市的要求也有所不同,當然是戶外的要求更高,畢竟集市中的商品展陳、店面烘托、鄰里業態、環境包括天氣和氣溫的影響,不僅是不確定性,至少都是弱於室內空調的穩定和舒適。

除了集市店員的主觀能動性,還存在一定的技術要領:

如何吆喝和招攬、如何透過小恩小惠做促銷、如何搭訕和尋找話題、如何利用周邊鄰里業態成就自己的生意,這還真不是徒有一腔熱忱的性格使然!

城市更新N部曲之64:集市為何總是集不起來?

當然,發起方和商家也不能袖手旁觀:前者要在業態和動線上儘可能合理,同時做好後勤保障;後者要對“集市店員”進行針對性培訓,當然也要有一定的激勵機制,這些事項知易行難,說起來寥寥數語,做起來可能一個禮拜(準備期)都不夠!

本文開頭所言的“攤位費1000,總共銷售額才500”的商家是一對中老年夫婦,他們售賣一些聖誕擺設和兒童服裝,可能因為商品的侷限性和“非應時性”所以攤位人氣寥寥,但是從主觀能動性的角度來看,大叔其實可以有所動作:比如攤位隔壁就是一個萬聖節保齡球場地,自己下場示範就可以短時間內招攬到一定的人氣,大嬸自然可以藉此有所吆喝和搭訕。

而事實是,夫妻老婆攤人手一個盒飯,互相哀嘆互相抱怨,“成本1000收入500”也就不可避免了。

城市更新N部曲之64:集市為何總是集不起來?

一個以萬聖節名義舉行的週末集市,翻來覆去地逛

卻遍尋不著一個售賣萬聖節商品的攤位,想要順帶一個南瓜燈、幽靈面具、女巫手指餅乾或萬聖節披風的消費者統統空手而歸

的同時,自然也會百思不得其解:

這不是萬聖節集市嗎?

這是不是萬聖節集市?

這個看起來的低階錯誤背後,主辦方(發起人)、商家都難逃干係。

所以,集市在度過了一陣子熱鬧之後,若不能上升為認真科學地因地制宜,其歸於沉寂最終(絕大多數)被市場所淘汰,也是一個看得見的殘酷明天。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