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時代呼喚有力度有溫度的文藝評論

由 人民融媒體 發表于 人文2022-10-25
簡介強化問題意識和學理探索,在歷史縱向上深度溯源中華美學精神和地域性、民族性的廣西文藝基因,在現實橫向上廣泛關注各種藝術門類的發展動態,敏感而準確地捕捉重大問題、重要現象和重點作品,及時開展富有針對性和建設性的分析評價,以厚積薄發、擲地有聲的學

洞隱燭微的見地是什麼意思

本文轉自:廣西日報

陸以宏

文藝評論是文藝創作的一面鏡子,一劑良藥,是引導創作、多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的重要力量。廣西文藝評論家協會近日開展“廣西文藝評論推優活動”,從推選出來的優秀作品中,可以管窺到新時代廣西文藝評論旨在提升自身理性力度和感性溫度、助力八桂文藝發展繁榮的不懈努力和顯著成效。廣西文藝評論工作者切實提高認識和站位,自覺擔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和責任,充分發揮真善美的價值導向和引領作用;強化問題意識和學理探索,在歷史縱向上深度溯源中華美學精神和地域性、民族性的廣西文藝基因,在現實橫向上廣泛關注各種藝術門類的發展動態,敏感而準確地捕捉重大問題、重要現象和重點作品,及時開展富有針對性和建設性的分析評價,以厚積薄發、擲地有聲的學理洞見和體驗真切、態度真誠的平等對話增強文藝評論的說服力和認同度;藉助全媒體時代各種傳播手段,增強文藝評論的存在感和影響力。

佔比最大、份量也最為厚重的是評論家們對重大文學關切的學理深度闡釋和系統化構建。容本鎮、張淑雲等合著的《壯族文學二十年——文學地理學視域下新世紀壯族文學轉型研究(2000-2020)》以文學地理學為抓手,在文學地理空間、作家文化身份、文學審美精神等多維交叉融合的視域中探究新世紀壯族文學轉型發展的顯性景觀與精神核心,兼具“史”“論”的多重意識和獨到見解,研究方法的借鑑和拓展頗具啟迪意義。葉君的專著《新世紀鄉村敘事研究》體系化精研細讀近二十部鄉村敘事作品,並跨學科將虛構性的文學鄉村敘事與非虛構性的社會學鄉村敘事參照互證,以自覺的學理訴求和社會責任感勾勒了新世紀鄉村題材小說的敘事模型和區域性鄉村現實圖景。耿文婷、劉星《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的藝術探索與創新》從真人真事的審美優勢、守正創新的史學根底、虛實相生的影像敘事等視角,揭示新時代語境下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創作呈現高原與高峰、成為鑄造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重要力量的“神奇密碼”。胡大雷《傳統文論的境界》在經緯交織的縝密梳扒中深入探討傳統文論境界傳統文論的境界包括哪些方面、透過什麼樣的途徑得以實現以及究竟要實現什麼樣的境界,縱論傳統文論以“經”“道”為境界導引、以“成一家之言”為精神境界、以博通古今為學術境界、以構築“文”的大一統為理想境界、以“化天下”為最高境界之說,考證周密、見地洞明。

文學評論聚焦的另一個重要維度是評論家們對文學桂軍代表性作家作品觸角敏銳、洞隱燭微的品味和解讀。李北京《陸地創作的心靈史——有關寫作的幾個問題》梳扒陸地的日記、書信、手稿和責編審讀意見等史料,分析《美麗的南方》“寫作的天時地利人和、創作心態及修改意見等問題”,闡述陸地的知識分子情結、身份焦慮與文字意涵之間的通約關係,為文字研究和文學史抒寫提供了新視域。黃璐《壯族愛情的詩性書寫——論韋其麟的愛情敘事詩》基於細膩豐盈的文字感悟,抽絲剝繭揭示韋其麟愛情敘事中唯美浪漫的愛情、自然淳樸的風土人情以及壯族文化的獨特之“魅”,論證融入了民族性、地域性元素的愛情詩性書寫的迷人風采。曾攀《邊地姿態、問題意識及整體性重塑——東西小說與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先鋒文學》在宏觀審視先鋒文學發展態勢的總體框架中品鑑東西的小說文字,評價東西小說“透過不斷構成懸置意味的形象、景象與想象,凝視並透析現實人世及當代中國的徵兆,在邊地姿態與問題意識中形成精神質詢,透過智性敘事及其話語修辭,完成先鋒文學整體性的形式探索。”肖晶《迭代與新生:網路文學發展的符號密碼——兼談廣西網路文學女作家辛夷塢、海青拿天鵝、四丫頭》掃描網路文學“在迭代中前進,在創新中發展”的歷程,以廣西網路文學女作家為樣本,探究網路文學發展繁榮的社會動因和自身規律。黃偉林《真實性、全域性觀與信仰的基因——評李時新紀實作品》指出作品因為具有“歷史全域性、歷史現場與歷史細節融會貫通”的“信史”價值、擁有“信仰基因”這個“靈魂”而卓然獨立,讚許其為同類作品確立了價值標杆。

戲劇、影視經典和新品力作同樣受到了評論家們的熱切關注。盧有泉、陀豔《新時代農村面貌與農民形象的成功演繹——評電視連續劇》透析劇作如何以“美麗南方”某山村一批有為青年勵志逐夢的創業故事為縮影,富有審美張力地折射和凸顯了當下中國千千萬萬農村脫貧奔小康的壯闊現實和壯美願景。黎學銳、羅豔《民歌精神·審美經驗·時代價值——談彩調劇及》從“民歌精神的薰陶”“審美經驗的轉變”“時代價值的體現”等角度分析比較了同樣根植於廣西深厚民歌文化沃土的彩調劇不老經典《劉三姐》和新晉力作《新劉三姐》,探尋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外在社會文化生態和內在審美髮生機制。陳玉茜、農德聰《海歌劇:守護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廣西實踐”》關注海歌劇這一將海歌藝術和戲劇藝術創造性融合而產生的新興劇種,詮釋了《龍窯村的故事》的顯著藝術特徵及其傳承與弘揚欽州海歌文化、坭興陶文化的意義和價值,總結彰顯了社會文化轉型背景下踐行文化自信、推動文化創新的“廣西經驗”。

攝影、繪畫、音樂等藝術門類也不乏或短平快或點線面體圓融的專題評論,呈現出評論主體和物件越來越具有專業性和廣泛性、評論方法和風格越來越多樣化和個性化的蓬勃發展格局。潘萬里《塑造中華民族形象的觀看之道———早期中國西部民族攝影研究》釐清了20世紀初中國西部民族攝影三種主要型別及其背後潛藏的視覺話語和文化邏輯,以學術眼光界說西方殖民主義攝影的“他者”觀看、本土少數民族業餘攝影無意識的“自我”觀看、國內民族誌紀實攝影師基於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體互動”觀看,以學者情懷探索建構具有東方詩意色彩的本土觀看之道。謝麟《應會感神寫情愫 胸中自有萬山壑——淺論山水畫寫生中的自然景象與精神意象》在古今中外交匯的時空裡透視山水畫寫生的“前世今生”,切中肯綮地討論了中國傳統山水畫表現“精神意象”與西方風景畫再現“自然景象”的不同審美追求與價值分野,認為熔鑄了源自優秀傳統文化的審美核心和時代感、當代性的“精神意象”才有更鮮活的生命力。李永強《立時代潮頭 頌時代新風(全面小康畫卷)》透過具體分析評價近年來一系列表現勞動者敬業精神、倡導志願者奉獻品格、傳遞英模榜樣力量的畫作,倡導美術工作者勇立時代潮頭、彩繪時代新貌,大力弘揚時代文明新風。何志偉《傳統與現代的有機融合——“古風”音樂的當代闡釋》在“古風”音樂的源起流變、本質屬性、藝術表徵等方面提出了有自己心得體會的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針砭了“古風”音樂在生產和消費環節中存在的抄襲侵權、粗製濫造、故弄玄虛、矯揉造作等不良現象,力求促進“古風”音樂持久發展繁榮。梁冬華《新時代廣西民歌的藝術突圍——評歌曲》推崇優秀新民歌《一面旗》大膽運用民歌形式表現重大主題,巧妙以“旗”的具象演繹出百年黨史的波瀾壯闊,以“小我”情感寄寓家國“大我”情懷,“方寸之間有大乾坤”。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