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商鞅入秦與秦孝公論政3步之第3篇:商鞅變法(上)!

由 磐石若水 發表于 人文2022-10-25
簡介由於戰國時代大爭之勢已然形成,保證國家擁有強大軍隊已經是大勢所趨,所以整個商鞅變法其實都是圍繞著軍功展開的,也正是因為強大的軍功待遇,百姓都在爭相當兵,秦國軍隊的戰鬥力才能不斷變強

耕者有其田誰提出的

在前兩篇商鞅入秦與秦孝公論政中,我們一起了解了商鞅心目中的強國是什麼樣子的,也瞭解到其他國家的變法改革為什麼會失敗,也就是說,秦孝公內心的疑惑,商鞅都一一解答了。

春秋戰國時人才輩出的時代,凡名士出山,欲求一展心中抱負,必然身懷治國長策。俗話說:“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商鞅是春秋戰國時代著名的名士之一,既然決定到秦國出仕,必然也是身懷強秦奇計。

那這一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商鞅的強秦奇計到底是什麼?他要如何改革,才能改變秦國積貧積弱的現狀呢?接下來,我們一起來領略“商鞅變法”的主要綱領——《治秦九論》!

商鞅入秦與秦孝公論政3步之第3篇:商鞅變法(上)!

一、《田論》,立定廢井田、開阡陌、田可買賣之法令。

土地資源是一個國家最基本的資源,尤其是在古代社會,土地的耕種面積更是決定一個國家的強大與否的重要標準。不論哪一個國家,只要涉及到土地的改革,必然是擴大土地面積,遏制土地兼併,努力地做到耕者有其田。

彼時的秦國,土地制度還是沿用周代傳承的井田制。顧名思義,井田制就是把土地分成井字形狀,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田地之間的小路太多,大大地浪費了耕地,顯然井田制已經不能滿足國家崛起的需要。

商鞅組織著人手,重新丈量土地,重新登記人口,解放了農奴,重新封地,使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土地。同時,商鞅還規定土地可以自由買賣,古代社會地廣人稀,這就極大地促進了國家經濟的復甦。

所以,商鞅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土地政策,這是富國強兵的保證,也是秦國崛起的基礎。

商鞅入秦與秦孝公論政3步之第3篇:商鞅變法(上)!

二、《賦稅論》,拋棄貢物無定數的舊稅制,使農按田畝、工按作坊、商按交易納稅之新法。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國家可支配的資金越多,才能集中力量辦大事,所謂的國庫充盈靠的是什麼?那必然是稅收,所以,稅收政策是支撐國家體制運轉的重要保證。

當時秦國的現狀可以說根本沒有系統的稅收政策,國家每年稅收的來源靠地方的貢物,然而貢物的多少並沒有相應的定數,這還得靠各個封地自己衡量上交多少。這種情況下,國家很難有“存糧”,遇到大的戰爭或者天災人禍,國家就很難承擔責任。

於是,商鞅提出新的稅收政策,國家統一徵稅,種田的按照所種田畝多少交稅,開作坊的按產量交稅,經商的按照貿易額來交稅,這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政策。

這些政策的頒佈施行,讓秦國的國庫充盈了起來,秦國也慢慢地從一窮二白的狀態站了起來。

商鞅入秦與秦孝公論政3步之第3篇:商鞅變法(上)!

三、《農爵論》,農人力耕致富,並多繳糧稅者,可獲國家爵位。

商鞅的《農爵論》真是開歷史之先河了,自古以來,農民永遠處在社會最底層,“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說的就是貧苦大眾的不容易,農民靠種田想要封爵,猶如天方夜譚。

古代社會的爵位代表的是上層階級、代表的是社會地位,一些大世族之所以傳承百年甚至千年而長盛不衰,正是因為他們是上層階級,不論誰來治理這個國家,都需要他們的支援。

現在商鞅卻說,爵位不光屬於上層階級了,他屬於全國人民,只要農民好好種田,多給國家交糧食,就可以獲封爵位,繳納的糧食越多,爵位就越高,社會地位就越高。

這樣的政策一頒佈,大大地激發了農民種田的積極性,整個秦國的老百姓就像加滿油的機器一樣,轟隆隆地轉了起來,每個人都精心侍弄著自己的土地,都盼著豐收交糧。至此,秦國終於開始慢慢擺脫“路有凍死骨”的情況,也有了對抗戰爭的資本。

商鞅入秦與秦孝公論政3步之第3篇:商鞅變法(上)!

四、《軍功論》,凡戰陣斬首者,以斬獲首級數目賜爵。

從古至今,軍隊力量的強大與否直接決定了這個國家的國際地位。想要和平發展,必須得擁有足夠強的守護力量,沒有強大的軍隊守護,那就別想太平,落後就要捱打,那是亙古不變的道理。所以,歷朝歷代,明智的統治者,必然是不斷錘鍊壯大自己的軍隊。

由於戰國時代大爭之勢已然形成,保證國家擁有強大軍隊已經是大勢所趨,所以整個商鞅變法其實都是圍繞著軍功展開的,也正是因為強大的軍功待遇,百姓都在爭相當兵,秦國軍隊的戰鬥力才能不斷變強。

秦國後期的戰爭之所以敗少勝多,戰功赫赫,這跟商鞅頒佈的軍功激勵制度有直接關係。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時,不論是秦國的軍隊數量,還是軍隊的戰鬥力已經是戰國第一。

商鞅入秦與秦孝公論政3步之第3篇:商鞅變法(上)!

總結

決定一個國家是否強大,最重要的四個因素就是國民、土地、軍隊、賦稅,這是秦國崛起的基礎。商鞅不愧是歷史上的治國大才,《治秦九論》開篇便是解決最基礎的問題,而且不是在原有基礎上改革,是整個推倒重建,現在每每讀來,內心也是感慨萬千、激盪不已!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我們下期再見!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