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鄭谷:君向瀟湘我向秦

由 小朱的筆 發表于 人文2022-10-19
簡介鄭谷的這首《鷓鴣》,既詠鳥也詠人,被《唐才子傳》評為“警絕”

君向瀟湘我向秦表達了什麼情感

淮上與友人別

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揚子江邊的楊柳青青此時春意正濃,漫天飛揚的楊花使渡江的人非常的愁煩。

微風輕拂,笛聲幽咽,離亭漸漸染上暮色,你就要南下瀟湘而我卻奔向京城。

鄭谷:君向瀟湘我向秦

鄭谷(約851年~約910年),唐朝末期著名詩人。字守愚,漢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區人。唐僖宗時進士,官都官郎中,人稱鄭都官。又以《鷓鴣詩》得名,人稱鄭鷓鴣。一生作詩千餘首,多產但是屬於冷門詩人,對於現代人來說鄭谷此人非常冷,但是在晚唐時期,卻又是個大大的熱門。

這些在當時赫赫有名的人,在他們那個時代個個比肩當今流量明星,千年之後,已經沒有多少人再提起他們了,偶爾讀起他們的作品也不會想了解詩人的經歷與當時作詩的心境。物是人非,就如煙花一瞬而過,歷史書上短短的一行字,就是一個人的幾十年,就是一個人整個的人生,我將用我粗淺的語言,在為他們寫上一寫。

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晚唐時期,國家動盪,昔日的大唐逐漸的走向衰敗,興亡更替似乎是遲早的事,這段時間湧出了許多優秀的詩人,如李商隱、杜牧、羅隱、司空圖,鄭谷。鄭谷就是其中之一晚唐詩壇的一顆璀璨之星。

鷓鴣

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

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裡啼。

遊子乍聞徵袖溼,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

鄭谷的這首《鷓鴣》,既詠鳥也詠人,被《唐才子傳》評為“警絕”。鄭谷也因此時而博得一個“鄭鷓鴣”的稱號。這也是他最為著名的其中一首,此詩描繪了鷓鴣的外形和聲音,表達遊子的悽苦和強烈思歸之情。詩人緊緊把握住人和鷓鴣在感情上的聯絡,詠鷓鴣而重在傳神韻,使人和鷓鴣融為一體,構思精妙縝密。

鄭谷:君向瀟湘我向秦

鷓鴣在溫暖的煙色荒地上面嬉戲,只見他們五彩斑斕的羽毛那麼整齊;

看它們的行動舉止,類別與平日活潑的山雞相象。

天空陰沉雨水淋漓的時候,從巴丘湖,洞庭湖東南湖邊的青草地上經過;

黃陵廟花瓣飄落,只聽鷓鴣的啼叫聲音。

身在異鄉的客人剛一聽到鳴叫,就不由自主抬起手臂,聽任淚水沾溼衣袖;

美麗的女子剛一聽到鳴叫,開口唱和一曲充滿相思情意的《山鷓鴣》,青黑色的眉毛黯然低垂。

這首詩描繪出幾隻鷓鴣在江邊徘徊悲鳴的場景,一種濃重的羈旅思鄉之意油然而生。此詩吟詠鷓鴣,實則感嘆人間離合,立意新奇,詞句清新,悲歡之外,又有國運衰微,大唐雄風不再之感慨,寓作者對人世,社會及國家之無限哀婉。

寬闊的湘江上鷓鴣叫聲此起彼伏,同是不幸境遇的人們的情懷水乳交融;

茂密的竹林叢中深處鷓鴣尋找溫暖的巢穴,夕陽就要落山,帶來悲涼的苦意。

據《唐才子傳》的記錄,鄭谷從小就很愛學習,飽讀詩書。在光啟三年的時候就中了進士,先後擔任鄠縣尉、右拾遺、都官郎中等職務。但是遺憾的是他沒生在一個好時代,他生在唐朝最後動盪的六十年裡,那時候內憂外患,盛唐的威風已不再。最後鄭谷就辭去了官職專心寫詩,流連在山水間。

淮上漁者

白頭波上白頭翁,家逐船移浦浦風。

一尺鱸魚新釣得,兒孫吹火荻花中。

江中白浪上有一位白髮老人,船行到哪裡家就移到哪裡,江邊到處颳著風。

老人剛剛釣上來一條一尺長的鱸魚,兒孫們連忙在荻花叢中吹火準備煮魚。

為什麼選用這首詩呢,既沒有典故也不怎麼出名,只是這首詩寫以捕魚為業逐水而居的漁民生活。是最平凡的晚唐底層人民的生活方式。老漁翁整年累月生活在江水浪花上,全家人隨著漁船在水上漂流,沐浴在水邊的風雨裡,當釣得一條肥美的鱸魚後,全家老少便在荻花地裡架起柴灶烹食,老老小小享受著勞動成果的愉快。這首詩語言質樸自然,不事雕琢,詩風顯得清新活潑,明白暢曉。

鄭谷於大順景福間遊江南往返途中所作。

鄭谷:君向瀟湘我向秦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