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杜甫——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由 詩書傳家遠liu 發表于 人文2022-10-13
簡介杜甫悲痛不已

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被後世稱為什麼

杜甫!

提起筆,寫下這個名字,就覺著莫名的沉重,腦海裡不由自主的想起滄桑嘶啞的聲音“有客有客字子美,白頭亂髮垂過耳……”。

杜甫——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杜甫像

詩是吾家事

杜甫一生留傳下來一千四百多首詩,對後世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杜甫曾很自信的勉勵幼子杜宗武說“詩是吾家事”,杜甫也曾很自豪的告訴友人說“吾祖詩冠古”,杜甫又曾很驕傲的宣稱自己“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杜甫曾自述“遠自周室,迄於聖代,傳之於仁義禮智信,列之以公侯伯子男”。這都說其家學淵源。

杜甫遠祖是西晉有名的大家,杜預。杜預厲害到什麼程度?唐太宗詔令歷代先賢先儒二十二人配享孔子,有杜預;唐德宗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並設廟享祭,有杜預。同時進入文廟武廟的,歷朝歷代只有兩人。另一個是諸葛亮。

杜甫的祖父是初唐著名詩人,“文章四友”之一的杜審言。其五言律詩,號初唐第一。之前在《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見《快速聯想記古詩第66首》中介紹過。是一個狂人。

杜甫的父親杜閒,官至朝議大夫,兗州司馬。母親崔氏,繼母盧氏,都是當時名門望族。

於杜甫來言,擁有顯赫的家世背景,家境優越。唯一可惜的是,年幼失恃,母親崔氏在杜甫剛出生不久就去世了。父親常年在外,於是由洛陽的姑姑一手撫養長大。

杜甫的姑姑對其視如己出,悉心教導。

在姑姑的教導下,杜甫早早地表現出了神童的天賦——“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杜甫《壯遊》)。更難能可貴的是,杜甫並沒有失去兒童活潑爛漫的天性——“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杜甫《百憂集行》)

姑姑還帶杜甫增長見識,去看公孫大娘舞劍,以至於到了晚年依然念念不忘——“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杜甫《觀公孫大娘舞劍器行》)

《山海經》裡這樣說鳳凰“有鳥焉……名曰鳳皇……先則天下太平”。這與後來杜甫要“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一脈相承。

除了教導,姑姑還對杜甫無微不至的關心。

有一次,年幼的杜甫與表兄都生了病,姑姑問過當地女巫,說“處楹之東南隅者吉”,於是姑姑將杜甫的床移到東南角,而表兄則換了個地方。最後杜甫活了下來,而姑姑的兒子卻夭折了。可想而知杜甫對於姑姑的感激。在杜甫31歲時,姑姑去世,杜甫披麻戴孝,並親自為姑姑撰寫墓誌銘。並尊稱其姑為“唐義姑”。

杜甫一生保持赤子之心,善良天性,姑姑的大義之舉對杜甫影響甚大。

杜甫的童年,少年生活應該與一般的書香世家,富家子弟沒有太大區別——無憂無慮——直至成年。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十九歲的杜甫開始漫遊吳越。

對於唐朝詩人來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交八方友”,漫遊吳越是讀書生涯的結業考試和人生試煉。不過讓人好奇的是,杜甫直到晚年才在《壯遊》中記錄這段經歷。

漫遊吳越間,無外乎尋幽訪勝,憑弔古蹟,天下士子莫不如此。遊山玩水中時間過得很快,一晃四年過去了。

杜甫迎來了人生第一個關卡。

杜甫去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結果落第。歷史上才華橫溢,卻考不中的一堆堆的。很多人考了一輩子都考不中。宋朝老蘇(蘇洵)帶著大蘇,小蘇(蘇軾蘇轍)一起去考試,倆兒子全中,自己名落孫山。《范進中舉》裡范進考到53歲才中了進士。清朝乾隆年間有個叫陸雲的,考到103歲,也沒考中。乾隆看這是“人瑞”,賞賜了一個祭酒的官給他。還有極端的,沒考中,就造反的,比如黃巢。

而二十多歲的杜甫,思想還是很積極向上的,一看沒中,心裡的想法估計是:沒關係,我年輕,下次再來,先去玩一玩吧。於是,開始又了又一次開心的漫遊生活。“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這時候還屬於“富家子弟”的杜甫,生活頗為快意。

杜甫——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泰山

千古名篇《望嶽》就是寫於這一時期,“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潮氣蓬勃、胸懷大志、盛氣凌人,有乃祖杜審言的遺範。

天寶三年(744年),對杜甫來說,這年最大的收穫估計就是結識了李白。

李白年長杜甫11歲,這時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名滿天下,而杜甫此時還名未彰顯。估計此時杜甫看李白,就像李白看孟浩然一樣,滿眼小星星。所以,李白說“我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杜甫就寫“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他們相約同遊,探幽訪友,還不盡興,相約來年共遊東魯。次年秋,在東魯,他們飲酒作賦,大被同眠,訪道求仙,互贈詩篇。與他們同遊的還有杜甫平生知己高適,在杜甫的後半生,高適對杜甫幫助良多。至冬之後,歷史上兩位偉大的詩人分別。李白非常瀟灑“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而杜甫無數次思念李白,以至入夢“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

之後,兩人再也沒有相見。

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

杜甫的理想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為了實現這個理想,他又一次來到長安,參加應試。然而這次他遇到了自己的命裡煞星——奸相李林甫。如果不是李林甫,杜甫的人生可能是另一番光景。

天寶六年(747),唐玄宗舉行祭天大禮,詔令天下舉賢人,集中到長安應試。杜甫參加了這次考試,他信心滿滿,認為定能高中。但所有人,包括唐玄宗全被奸相李林甫戲弄。李林甫給唐玄宗上賀表,說天下英雄早就“盡入彀中”,現在是“野無遺賢”。結果一眾舉人無人被錄取,36歲的杜甫又一次落第。

杜甫應試不中,不得不透過干謁的方式,頻繁拜見達官貴人,希望以此來謀取官職。這期間,他奔走獻賦,窮困失意,卻始終無人賞識。

直至天寶十年(755年),杜甫來終於等來了另一個機會 。唐玄宗又一次舉行大祭,杜甫趁機進獻了三篇《大禮賦》,這三篇文章文辭華麗,氣勢恢宏,唐玄宗讀完非常開心,於是讓他待制集賢院,算是獲得了任官資格,只需等候分配。然而,掌管之人又是李林甫。杜甫這一等又是五年,才被授予一個河西尉。此時的縣尉在混亂的朝局下,已經完全變成“拜迎官長”,“鞭撻黎庶”(高適《封丘作》)的官職。“不做河西尉,淒涼為折腰”——杜甫拒絕了這個任命(唐朝管制,可以允許被任命的官員拒絕任命,等待改任)。於是,改任右衛率府胄曹參軍,就是一個看武器庫的八品小官。為生計,杜甫接受了這一任命。他決定先去奉先探親,然後回來就任。

杜甫這年十一月的離開長安,北渡渭水,前往奉先。結果一進門就聽到院內傳出嚎啕大哭的聲音,原來他未滿週歲的小兒子生生餓死了!作為一家之主,作為孩子的父親,內心是何種的悲哀。

杜甫的偉大在於,他不停留在自己的悲傷上,而是推己及人。自己不僅略有薄田,還不用苛捐雜稅(舉人出身),竟還餓死子女。天下比自己窮困的人何其多。他此時尚不知安祿山已經起兵,大唐盛世即將畫上句號。他內心充滿憐憫和苦痛,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把這段經歷和心內思考刻畫了出來。

或者說,杜甫還來不及為自己悲傷,就開始為整個王朝悲傷了。

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安史之亂”開始了。整個叛亂,持續了七年零三個月,幾乎埋葬了大唐王朝。

杜甫無奈之下,帶著家人逃亡白水,還沒來得及安頓,叛軍就到了,只好又逃亡鄜州。在羌村安頓下來。這是傳來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的訊息。杜甫依然離別家人,遠赴靈武。一路風餐露宿,不幸在盧子關被叛軍捉住,押送長安。著名的《月夜》就是被稽留長安時所作。

經過了八個月的滯留,杜甫伺機逃離了長安,直奔新皇所在的鳳翔。唐肅宗看著衣衫襤褸的杜甫很是感動,委以左拾遺之職。這也是“杜拾遺”的由來。

本來杜甫盡職盡責(見《快速聯想記古詩第79首<春宿左省>》),按部就班,應該有不錯的官運。很可惜,不久杜甫因“房琯事件”觸怒唐肅宗。第二年(乾元元年)六月被貶華州司功參軍。杜甫的人生也由此改變,沒有房琯事件,估計也沒有後來的“三吏三別”。雖於其一生是另一場悲劇之幕的開始,於唐詩則是又揭開了照耀詩歌史的一幕。

接下來的一年間,杜甫以自己所見所感,寫下了傳唱千古的“三吏三別”等詩。他的詩大量真實記錄了黎民的疾苦,被後世稱為“詩史”。

乾元二年(759),杜甫辭去華州司功參軍之職,這個職位是負責祭祀、禮樂、學校、選舉、醫筮、考課等事情,位卑事雜。當時西北戰亂不斷,杜甫憂國憂民,多次獻策也不得用,內心苦悶,不久就棄官,攜家眷客居秦州。

鄜州——華州——秦州。鄜州原為北華州,陝西北邊距離約長安500裡。華州,陝西渭南距離長安約150裡。秦州,甘肅天水,距離長安約1200裡。

離廟堂越發遠了,內心離百姓越發近了。杜甫寫下不少詩篇,憂傷時局,詠歎民艱。

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

杜甫又幾經輾轉來到成都。在嚴武及高適等人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盤建了一座草堂,即“杜甫草堂”或“浣花草堂”。嚴武在蜀期間,多有關照。還被嚴武推薦為節度參謀,作為自己的幕僚。在成都的幾年給杜甫帶來了難得的安定,遠離戰亂,種菜養花,一家生活和睦而寧靜。

杜甫——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杜甫草堂

762年,唐肅宗駕崩,唐代宗即位,招嚴武入朝。嚴武入朝後,蜀中大亂,杜甫被迫逃難到梓州(現四川三臺),寄人籬下,在梓州杜甫寫了百餘首詩作,流傳至今。好在東川節度留後章彝和梓州刺史李季真幫助,杜甫在梓州城東街草堂寺找了住處,還把家人從成都接來安住(現在三臺縣還有杜甫草堂供後人瞻仰)。

763年,吐蕃二十萬大軍攻陷長安,唐代宗出逃。郭子儀募兵五千,收復長安。764年流亡朝廷再次回到長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就是在這一時期寫就。這一年杜甫還得到了一個新的任命——京兆功曹。這可是比華州司馬參軍高兩級,是京兆尹的下屬,而且可以回到長安,成為朝廷近臣。然而,可能是華州司馬參軍的任職經歷,讓他對繁雜的政務深惡痛絕了,杜甫又拒絕了。

杜甫本打算帶家人離開四川回故鄉,並已經準備行裝了。這時(764年)嚴武被任命成都尹及劍南東西川節度使等重任,重鎮川蜀。幾番書信相邀,杜甫在梓州客居一年零八個月後才又回到了成都的草堂。杜甫還為嚴武破吐蕃出謀劃策,做了不小的貢獻。嚴武推薦杜甫做了檢校工部員外郎(這是一個六品上階的官職),“杜工部”就是這麼來的。

杜甫在蜀中,雖然安穩,但仍然不時困頓。不過“故人供祿米,鄰舍與園蔬”(《酬高使君相贈》寫給高適的),在朋友們的幫助下,安逸閒適的田園生活,家人的陪伴,遠離戰亂,成都的優美景色讓杜甫心情開朗了很多。在《江村》《絕句漫興》《江畔獨步尋花》等組詩中都可以看出。

雖然如此,但國家的戰亂興衰,百姓的苦難多艱,都時時刻刻牽掛在他心中。“出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蜀相》),“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聚歡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這是何等高尚情懷,憂國憂民,讓人肅然起敬。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杜甫本來還寄希望嚴武封侯拜相,自己也能隨之重返長安。不過很可惜永泰元年(765年),嚴武因病去世,不滿40。這對杜甫是一個沉重的打擊,杜甫及家人在四川居住了五年多的時間,除去在梓州等地,有近四年都在成都杜甫草堂度過。這應該是杜甫最安定的四年了。故人已去,希望破滅,一直想重回故土的杜甫,在成都也失去了生活的依靠,便再也沒有了在外漂泊的想法。早在梓州之時,杜甫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就多次想象自己的回鄉之路“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此時此刻,杜甫回鄉的念頭開始有些迫不及待,一個月後,杜甫就離開成都,一家人乘舟東下。

嘉州(今四川樂山)是回鄉之路的第一鎮,在這裡與堂兄短暫相聚。然後是戎州(今四川宜賓),在這裡,杜甫人生第一次吃到了荔枝。接著是瀘州,渝州(今重慶)、忠州(今重慶忠縣)。

在忠州,杜甫有一個侄子,為忠州刺史。同族同宗,作為刺史的侄子理應對自家叔叔予以關照,然而並沒有。杜甫一家寓居龍興寺年久失修的廟舍之中。

在忠州杜甫與嚴武的靈柩不期而遇,杜甫前去祭拜,傷心痛哭。傷心未已,杜甫得知另一位好友高適去世,這對杜甫是另一次打擊。杜甫悲痛不已。

離開忠州,順流而下,杜甫一家到了雲安(今重慶雲陽),杜甫染病,無法繼續前行,一家飢寒交迫。幸虧當地嚴縣令得知,送來米糧,併為他們提供了一座臨江的房子暫住。從九月一直到來年五月,才離開雲安往赴夔州(今重慶市奉節)。杜甫雖貧病交加,但憂國憂民之心不減,滯留雲安期間,共作詩四十餘首。

在夔州,杜甫身染重病,又逢各地戰亂爆發,回鄉之路越發艱難。不得已,杜甫一家又在夔州滯留暫居。在此期間共換了五次住所。好在後來柏茂琳被封邛南節度使,而夔州無知名文人,想到了因獻三大禮賦而使龍顏大悅的杜甫,讓杜甫幫其上書寫表,因此對杜甫多有關照。一年後,杜甫甚至有了自己的果園菜地,還有幾十畝田地和幾間草屋,柏茂琳甚至還撥給了杜甫一些官奴來照顧飲食起居,參與勞作。杜甫在夔州的兩年間,雖然百病纏身,依然寫了二百十四多首詩,如《秋興八首》、《登高》等。《登高》被稱為“唐詩七律第一”。

隨著對柏茂琳治理夔州和平定蜀亂能力的失望,杜甫與柏茂琳逐漸疏遠。夔州與中原迥異的風土習俗以及對家鄉、兄弟的思念也越來越折磨這老弱多病的杜甫。這時弟弟杜觀也從長安來到了夔州,兄弟異鄉相逢,自然百感交集。弟弟離開夔州後,杜甫越來越難以抑制思鄉之情。

大曆三年(768年)正月,杜甫把果園菜地贈送給友人,帶著家人前往江陵(今湖北荊州)。杜甫與兄弟杜觀約定暫住江陵,待時局穩定,走陸路北上襄陽,然後再回洛陽。然而並沒有合適的機會。在江陵也是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衰顏聊自哂,小吏最相輕”。客居江陵半年後,杜甫一家繼續乘舟東去,經過公安,抵達嶽州(今湖南嶽陽)。

在岳陽,杜甫登臨了名滿天下的岳陽樓,寫下了《登岳陽樓》,“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不僅感嘆自己的漂泊無依,更想到了國家的苦難。

本是要往北走,卻離家鄉越來越遠。從岳陽開始,杜甫開始沿著湘江繼續往南走。他本想去衡州(今湖南衡陽)投靠自己好友衡州刺史韋之晉,不料趕到衡州得知,韋之晉調往了潭州(今湖南長沙),沒多久竟然暴病身亡。杜甫再次回到潭州,在潭州滯留了一年左右,這期間一直寓居在一條客船之上。在這裡,杜甫巧遇了流落到此的著名樂師李龜年,寫下了那首《江南逢李龜年》,“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770年春,潭州暴亂,杜甫不得不逃難。他本想沿江而上去郴州投奔舅父,誰知遇到大雨導致洪水爆發,小船難以前行,被困在方田驛。杜甫一家五天都沒有食物,杜甫自己也病倒了。耒陽聶縣令得知訊息,送來酒肉慰問,一家人才脫離了險境。

因水勢所阻,杜甫一家不得不調轉船頭,先回衡州,稍作停留又趕到潭州,計劃從潭州北上。然而由於長期蝸居客船,漂泊水上,杜甫病情加劇。在離開潭州不久後,在客船上,杜甫寫了最後一首詩《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不久,病逝於湘江舟上。這時,是公元770年冬(代宗大曆五年),杜甫時年五十九歲。

杜甫的晚年,正如他在自己詩中所寫“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杜甫死後,家人無力安葬,只好把靈柩暫時安置在嶽州,直到43年後,他的孫子杜嗣業,歷經千辛萬苦,才終於把杜甫靈柩移葬在首陽山下,在杜預和杜審言的墓旁。想來祖孫三人會在九泉之下一邊談詩論賦,一邊說“詩是吾家事”吧。

杜嗣業移葬杜甫靈柩經過荊州時,詩人元稹為杜甫寫下了墓誌銘,曰“歷世之文,能者互出……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

杜甫生前文名不彰,死後,至於北宋,對杜詩推崇無以加復。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這是杜甫在《夢李白二首》裡寫給李白的。又一次被我借來形容杜甫。記得有人說過,詩是生命意識對生命最敏銳的感覺。我非常認同,之前說,當杜甫寫出這句詩的時候,何嘗不是在對自己的一生作注?(見《快速聯想記古詩第48首》)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