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名花瑞鳥,共慶吉祥

由 人民融媒體 發表于 人文2022-10-12
簡介清代人還概括了最常出現在祥瑞主題畫中的事物:“蝠鹿與蜂猴,戟磬及花鳥”“到眼見貓蝶,享意期壽考”,蝙蝠雖然外形欠佳,卻與“福”諧音,鹿代表“祿”,馬蜂和猴子往往同時出現在畫中,象徵“封侯”

有枝添葉代表什麼動物

本文轉自:今晚報

●讀畫記

名花瑞鳥,共慶吉祥

名花瑞鳥,共慶吉祥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透過動物、植物諧音、特徵的寓意,來表達祈福迎祥含義的傳統。每逢年節,人們對此更為重視。例如在南宋時,臨安人過春節時習慣“用盤盛柏一枝,柿、橘各一枚”,全家老小分食柿子、橘子,因為柏諧音“百”,柿諧音“事”,橘諧音“吉”,合稱“百事吉”。明清時期,江南每逢科舉考試來臨之前,親友都要向舉子贈送筆、定勝糕(一種形如銀錠的米糕)、粽子,諧音“必定高中”。江蘇江陰至今過中秋都保留著吃糖水煮芋頭的習俗,因為“芋”和“遇”同音,“月圓日取遇合意”,象徵閤家團圓。

在繪畫、雕塑等藝術作品中,“隱語諧聲”的例子更是不勝列舉。清代人還概括了最常出現在祥瑞主題畫中的事物:“蝠鹿與蜂猴,戟磬及花鳥”“到眼見貓蝶,享意期壽考”,蝙蝠雖然外形欠佳,卻與“福”諧音,鹿代表“祿”,馬蜂和猴子往往同時出現在畫中,象徵“封侯”;身為兵器的戟和身為樂器的磬原本沒有多少關聯,但將它們畫在一起,就成了“吉慶”的象徵;貓和蝴蝶也因為諧音“耄耋”,代表著對長壽的祝頌;多姿多彩的花鳥,更是寓意十分豐富,以此為主題的祥瑞畫作備受人們喜愛。

清代乾隆時期的宮廷畫師餘省擅長畫花鳥蟲魚,《石渠寶笈》著錄其作品37件,《牡丹雙綬圖》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畫中所繪物象均代表祥瑞。位於畫面中心位置的一叢牡丹昂首怒放,花團錦簇,深淺相映,盡顯豔麗之態。牡丹是“富貴”的象徵,古人讚譽“唯有牡丹真國色”“萬花低首避天人”。與牡丹形成映照的,則是枝幹遒勁的柏樹和造型樸拙的山石,柏樹長青,經冬不凋,岩石堅固,二者在畫中均有“長壽”的含義。下方的萬壽菊和蘭花、竹葉,色澤淡雅、纖細靈動,既與牡丹形成對照,令畫面更加豐富,也與牡丹共同形成“四時花”的意象,寓意四季長春、富貴延年。

畫中站在樹枝上和地面上的兩對鳥兒,回首相望,更為畫面增添了勃勃生機。立於枝頭的“綬帶鳥”,又名壽帶鳥、練鵲,雄鳥有兩根修長飄逸的中央尾羽,形如古人系印信的絲帶“綬”,故得此名。“綬”喻官爵,又和“壽”諧音,使它備受人們喜愛。畫中站在地上的一對體形較大的鳥俗名“吐綬雞”,是我國特有物種紅腹角雉或黃腹角雉,雄鳥在求偶時,喉下的肉裙充氣膨脹,顏色鮮豔,遠看像是口吐一片彩色絲帶,古人視為“紫綬金章”的瑞兆,還把肉裙上面的花紋附會為篆文“壽”字,併為它取別名“錦帶功曹”。約在明末清初,原產於美洲的火雞傳入中國,由於它喉下生有能夠變色的肉垂,也被叫成“吐綬雞”,出現了異物同名的情況。在《明史》中,有三佛齊國(今蘇門答臘)嚮明朝廷進貢“黑熊、火雞、孔雀”的記載,但當時新航路尚未開闢,所進貢的“火雞”外形描述和現在常見的火雞並不相似,“大如仙鶴,圓身簇頸”,“爪甚厲害”,很可能是體形龐大、不會飛但擅長跳躍的鶴鴕,因為它有吃炭粒促消化的習性,又名食火雞。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