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譚嗣同提出以通達仁,通是達到仁的境界基礎前提,四通是必要途徑

由 真愛讀歷史 發表于 人文2022-10-11
簡介譚嗣同《仁學》譚嗣同提出以通達仁,在他看來,通是達到仁的境界的基礎和前提,是通達最高境界的現實境界譚嗣同主張打破現實社會的種種束縛,達到通的境界,而現實世界的種種束縛,實際上主要就是傳統儒家封建禮教

通達古今的通是什麼意思

前言

儒統儒家思想,以仁為理論基礎和核心構建起儒學理論大廈,仁也成為儒家理想社會和君子人格的終極追求。譚嗣同《仁學》一書,以仁為核心構建起政治倫理思想,既對於儒家仁學思想有所繼承,更是對於儒家仁學思想的發展和突破。

傳統儒家思想主張以禮釋仁,禮與仁之間相互制約,禮成為通達仁的路徑,禮是對於道德準則的遵守。譚嗣同並不贊同儒家克己復禮為仁”的思想,認為禮是對於人的壓迫和束縛,正是三綱五常之禮造成中國社會的衰敗,對於個人而言,禮是對於人的主體向的束縛。

譚嗣同提出以通達仁,通是達到仁的境界基礎前提,四通是必要途徑

譚嗣同《仁學》

譚嗣同提出以通達仁,在他看來,通是達到仁的境界的基礎和前提,是通達最高境界的現實境界

譚嗣同主張打破現實社會的種種束縛,達到通的境界,而現實世界的種種束縛,實際上主要就是傳統儒家封建禮教。可見,譚嗣同提出以通達仁,不僅是對於儒家仁學思想的批判繼承,也為其政治倫理思想與社會實踐,奠定了思想基礎。

仁與通之間相互依存,通是通達仁的路徑。首先,通是達到仁的前提條件,只有到達或者經過通的路徑才能到達仁,透過中外通、上下通、男女內外通和人我通,達到通則仁矣。

其次,通也是判斷仁的標準,仁並不如以太一樣虛無縹緲,仁的思想的具有一定的標準可言的,在譚嗣同看來,事物通與不通,是判斷事物仁與不仁的重要標準。

譚嗣同提出以通達仁,通是達到仁的境界基礎前提,四通是必要途徑

譚嗣同

再次,通是仁的一種境界。在譚嗣同看來,通是達到仁的境界的基礎和前提,是通達最高境界的現實境界。譚嗣同認為實現仁的理想社會並不是必然的,但是通的現實準則,卻是現實社會中應該努力去完成的,我們需要不斷的去努力去奮鬥實現四通,通達仁的境界。

通本身要經過一系列奮鬥,要做到“沖決網羅”才能達到通,這些

網羅

並不僅僅包括下面提到的四通,更包括一切束縛,例如功名利祿、三綱五常、封建專制、民族壓迫等等,實現“道通為一”。

通為仁之第一要義,何為通,在譚嗣同的《仁學》中,通與“塞”相對立,通是對於塞的打破

何為塞,塞實在譚嗣同看來,就是指現實的封建專制社會,以及存在的各種腐朽現象。

譚嗣同提出以通達仁,通是達到仁的境界基礎前提,四通是必要途徑

譚嗣同畫像

譚嗣同認為封建的倫理綱常,造成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桎梏了人與人之間、國家與國家之家的關係。

因此,譚嗣同提出仁學思想就是要打破這種桎梏,實現中外通、上下通、男女內外通和人我通。關於通之內涵,譚嗣同在《仁學》中指出通有四義,即中外通、上下通、男女內外通、人我通。

首先,中外通原取於何休《解詁》:“至所見之世,著治太平,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大小若一,用心尤深而詳”,中外通主要是指中國與其他國家、地區之間的通,實質是主張中國應該不斷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政治制度,實現中國的繁榮強大。

譚嗣同提出以通達仁,通是達到仁的境界基礎前提,四通是必要途徑

《解詁》

譚嗣同認為,中國要實現中外通要做到:第一,通學,第二,通政,第三,通教,第四,通商

譚嗣同認為,中國要實現中外通要做到:第一,通學,近代以來中國由於閉關鎖國,在科學文化知識和政治制度方面,都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中國應摒棄天朝上國的思想,大力引進和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服務於中國的經濟和科技。

第二,通政,學習西方的政治民主制度,反對君主專制,譚嗣同對於中國的封建制度持否定態度,但是從戊戌變法來,看其政治革新具有不徹底性,寄希望於清王朝的自我改革,單一的試圖透過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實現中國的復興最終失敗收場。

第三,通教,譚嗣同對於孔教的

信俸,主張學習西方基督教的傳教方式,建立本民族的孔教,對於孔教地位收到康有為思想的影響。

譚嗣同提出以通達仁,通是達到仁的境界基礎前提,四通是必要途徑

譚嗣同與變法人士

第四,通商,長期以來的閉關鎖國,造成中國經濟的嚴重落後,因此,譚嗣同主張當時之中國救亡圖存,應吸收借鑑西方先進的發展經驗,大力發展科學技術,主張發展商業貿易、製造業、興辦廠礦,實現中國經濟的復興。

上下相通其含義具有平等的含義,譚嗣同上下通之義表達了譚嗣同主張君臣之間。父子之間應是平等相通

其次,上下通原取於《易泰卦》:“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上下之義原指君臣之間,上下相通其含義具有平等的含義,主張君臣之間的關係應更加平等,從而有利於實現君臣之間相通。

另一方面,還表現在父子之間相通,傳統的三綱強調君子、夫妻、父子之間的倫理綱常,譚嗣同上下通之義表達了譚嗣同主張君臣之間。父子之間應是平等相通。上下通實際上表達了譚嗣同對於封建專制的否定,對於封建倫理道德的批判。

譚嗣同提出以通達仁,通是達到仁的境界基礎前提,四通是必要途徑

譚嗣同畫像

再次,男女內外通,表達了譚嗣同對於男女平等,女性主體地位的尊重,倡導男女平等自由,是對於封建禮教的否定。

從之前的個人背景中我們看到,譚嗣同的母親,是典型的傳統綱常倫理下的中國婦女形象,譚嗣同非常敬重他的母親,但是其母親的悲慘人生境遇,其幼年和母親收到父親和其他妻妾的冷遇,深深的影響了譚嗣同對於傳統的,封建男尊女卑倫理道德的反感。

第四,人我通原取於《金剛經》:“無人相、無我相”,人與人之間雖然各位獨立個體,存在差異,然人與人之間本無差別,主張個性自由,實現人格上的完全平等。透過這一思想可見譚嗣同《仁學》中,具有明顯的自由主義思想和平等主義思想。

譚嗣同提出以通達仁,通是達到仁的境界基礎前提,四通是必要途徑

《金剛經》

總結

譚嗣同對於通的含義主要從四個方面論及,其通之四義始終以仁為核心。四通都是通達仁境界的必要途徑,中外通主張,中國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政治制度,實現中國的繁榮強大,是的通達仁的外部條件。

上下通、男女內外通則為仁的主體,是實現男女之間、君臣之間、父子之間的和諧、平等的關係,其中若上下不通,仁還存在一些,若男女內外不通,則不識仁,這一觀點也是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顯著特點。

人我通,是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之間的關係,是貫穿於其他三通之間的,無論是中外還是上下、男女之間都是人我的具體表現,是仁之最終實現的必要條件和保障。

參考內容來源:《仁學》

推薦文章

  • 那些年,遇到靈異事件

    那些年,遇到靈異事件就再嘗試一下去騎車子,上去還是一樣蹬不動,我問老二冷不,老二說有點,那我跑一會兒,直到跑出來那條路,再騎上車子就可以走了,問他看到沒有他也看到了,也是怕我沒有看見...

  • 性格分為哪幾種風格?您具有哪種風格?

    帶有倡導者風格的人希望獲得“可實現”的結果,熱衷於把事情做成...

  • 龍湖智創生活:蓄力靜候時機

    龍湖智創生活:蓄力靜候時機高質量規模增長在“物管”和“商管”之間端平了水,龍湖智創生活業務涵蓋住宅及其他非商業物業管理服務,和商業運營管理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