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讀書不覺春已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由 韓國新華報網 發表于 人文2022-10-05
簡介就蘇軾送別的這位朋友董傳而言,“氣”不應簡單地指讀書所帶給人的儒雅之氣,更指古代讀書人所推崇的在面對人生的失意和困窘時的樂觀豁達的態度

孔思周情成語下一句是什麼

讀書不覺春已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我讀詩詞,總會被一些詩句情不自禁地吸引,於是抄錄下來細品。唐詩是中國文化史上的巔峰,除了李白、杜甫、王維三座高山,旁邊還環繞著眾多山峰峻嶺,各具特色。昨日黃昏,讀到王貞白的一首詩,愛不釋手:

《白鹿洞二首·其一》

讀書不覺春已深,

一寸光陰一寸金。

不是道人來引笑,

周情孔思正追尋。

“專心讀書,不知不覺已經到了暮春時節,一寸光陰就像一寸黃金珍貴。如果不是道人來逗笑,還在深入鑽研周公孔子的精義、教導呢。”其名句“一寸光陰一寸金”,至今民間廣為流傳。

拾人牙慧幾多年,今日方才知道真正的出處

王貞白,字有道,號靈溪,生於公元875年的信州永豐(今江西廣豐),卒於958年。唐末最著名的詩人之一。唐乾寧二年,也就是公曆895年,考中進士,公元902年授職校書郎,和同時代大詩人羅隱、方幹、貫休同是好朋友,經常一起唱歌飲酒作詩。

讀書不覺春已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在登第授職之間的七年中,他隨軍出塞抵禦外敵,寫下了許多邊塞詩,有不少反映邊塞生活,激勵士氣的佳作。征戍之情,深切動人。對軍旅之勞、戰爭景象描寫的氣勢豪邁、色彩濃烈、音調鏗鏘。

這是一首寫詩人自己的讀書生活的詩,也是一首惜時詩。“白鹿洞”在今江西省境內廬山五老峰南麓的後屏山之南。這裡青山環抱,碧樹成蔭,環境幽靜。名為“白鹿洞”,實際並不是洞,而是山谷間的一方坪地。中唐李渤曾在此讀書,養有一頭白鹿為伴,因名“白鹿洞”。現在的白鹿洞書院還在蓄力階段,到了兩宋之際,才會成為全國最高學府,是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

讀書不覺春已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讀書不覺已春深”是說自己專心讀書,不知不覺就已經到了春末。“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陰,指極短的時間,這裡以金子喻光陰,謂時間寶貴,應該珍惜。這是詩人由第一句敘事自然引發出來的感悟,也是詩人給後人留下的不朽格言,千百年來一直勉勵人們、特別是讀書人珍惜時間、注重知識積累,不斷充實和豐富自己。

“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是敘事,補敘自己發覺“春深”,是因為“道人來引笑”。“道人”指白鹿洞的道人。“引笑”指逗笑,開玩笑。道人修禪養性是耐得住寂寞、靜得下心得了,而詩人需要道人來“引笑”,才肯放鬆一下,休息片刻,可見詩人讀書之專心致志,非同尋常。“周情孔思”,當指古代讀書人所讀的儒家典籍。

讀書不覺春已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詩中“一寸光陰一寸金”詩句成為勸勉世人珍惜光陰的千古流傳的至理名言。後人應當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知識是靠時間積累起來的,為充實和豐富自己,應十分珍惜時間才是。這讓我想起來蘇軾的詩《和董傳留別》:

粗繒大布裹生涯,

腹有詩書氣自華。

厭伴老儒烹瓠葉,

強隨舉子踏槐花。

囊空不辦尋春馬,

眼亂行看擇婿車。

得意猶堪誇世俗,

詔黃新溼字如鴉。

讀書不覺春已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生活當中身上包裹著粗衣劣布,胸中有學問氣質自然光彩奪人。不喜歡陪伴著老儒一塊清談過“烹瓠葉”那樣的苦日子,決定隨從舉子們參加科舉考試。口袋裡沒有錢不置辦那“看花”的馬,但會看取令人眼花繚亂的“擇婿車”。考試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們誇耀,詔書上如鴉的黑字新寫著俺的名字。”

蘇軾的這首《和董傳留別》可能不為普通讀者所熟知,而其中的“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句卻廣為傳誦,原因就在於它經典地闡述了讀書與人的修養的關係。

就蘇軾送別的這位朋友董傳而言,“氣”不應簡單地指讀書所帶給人的儒雅之氣,更指古代讀書人所推崇的在面對人生的失意和困窘時的樂觀豁達的態度。孔子的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而能“不改其樂”。王勃在人生落魄時高唱“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讀書不覺春已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董傳身處貧窮,卻始終保持著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追求著自己的人生目標,這可以從“囊空不辦尋春馬”一句看出。顯然,蘇軾對董傳的人生態度還是非常欣賞的。在臨別時送給朋友這一句,既是讚美,也是安慰。

“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句,闡明瞭讀書與高雅氣質的必然聯絡,凝練概括,深得讀者喜愛。今天人們引用它來說明讀書求知可以培養人高尚的品格和高雅的氣質。也用來讚美別人學問淵博、氣度不凡。

安貧樂道,王勃與董傳可謂妙人,既是無奈,也是豁達。朋友作詩留別,既是欣賞,也是撫慰。“讀書可以經歷一千種人生,不讀書的人只能活一次。”被歲月壓薄的紙張,會悄然豐盈我們的靈魂。腳步丈量不到的地方,詞語可以;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

作者:韓國新華報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