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方生方死,即生即滅,使我們不斷達到人生的躍遷

由 山村靜聽 發表于 人文2022-09-29
簡介這本由美國學者羅伯特·凱根編寫的《發展的自我》就是從意識層面,外顯地向我們闡釋莊子“方生方死,方生方死”的古老命題,讓我們從意識層面更明白我們何為自己,讓我們可以利用這些具體的認識來覺察、最佳化我們的人生,並有意識地引導、教育我們的的孩子

方生方死是什麼書

莊子說我們“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在科學技術之前,我們大多不明白這句話的含義,只能靠自己去悟。

然而,細胞學揭開了我們生命的秘密:我們之所以活著,都是仰賴細胞無時不刻的新陳代謝。所以,我們明白了“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這句看似矛盾的話,卻是對我們生命存在的揭示。

方生方死,即生即滅,使我們不斷達到人生的躍遷

但是,對於何為自我,我們還是不太明白“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所指。而佛對於這一指示有一個很明確的補充,即“即生即滅”。雖然這句話可以幾乎等同於“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但“即生即滅”卻可以更形象地表示我們的意識。

何為自我,正是我們意識的構建過程。至於何為自我,在我們的一生中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總是透過不同的現實在生命發展的不同階段,給我們不斷定義自己的機會。

因此,我們對人生的不同意義和自我的認識總是在不斷地變化之中,總是沿著一條“即生即滅”的路線行走。但是,在人生的長河中,這些意識時而疊加時而疏散,與生命的發展歷程相結合,構成不同時期的演化――停滯階段。

這本由美國學者羅伯特·凱根編寫的《發展的自我》就是從意識層面,外顯地向我們闡釋莊子“方生方死,方生方死”的古老命題,讓我們從意識層面更明白我們何為自己,讓我們可以利用這些具體的認識來覺察、最佳化我們的人生,並有意識地引導、教育我們的的孩子。

這本能做到從意識層面具體而又全面闡釋我們生命古老命題的書,自然不是隨隨便便寫出的。羅伯特·凱根出生於1946年,是哈佛大學教育學院心理學教授、麻省理工學院專業心理學指導委員會學術委員,馬薩諸塞州貝爾蒙特臨床發展研究所所長,歷經半世心血才寫成這本轟動世界的《發展的自我》。

這本書一經問世,就暢銷全球40年,成為“建構――發展”心理學的開山之作,使無數人突破自我認知的防線,成為終身成長者,為這個世界的發展做出不朽的貢獻。

方生方死,即生即滅,使我們不斷達到人生的躍遷

本書不同於其它著作,僅從兒童期到成年的發展闡釋自我的形成,而是從人的一出生起直至進入老年,系統全面地闡釋生命發展的全部過程及幾個重要的停滯階段。

一、形成自我:2歲的叛逆期

我們出生時,意識還是混沌的,分不清自我和他人,分不清現實和夢境,但經過兩年的互動與相守,我們漸漸從撫養人的抱持中成長,覺出別人眼中的自我和自我眼中的他人,獨立的自我開始顯現雛形。

很多人反映2歲的孩子最難帶,正是因為他們獨立的自我開始逐漸形成。

人的身體經過十月懷胎之後與母親分離,而人的心理卻是在現實的互動中,於出生後到2歲左右才孵化出來,與母親進行分離。

所以,在2歲之前,我們要儘量滿足孩子各方面的需求,以便讓他的獨立自我完全孵化,這對於他後期的人生成長是有好處的。如果一個幼小的生命在2歲之前碰上一個糟糕的撫育者,而在後期又沒有得到充分的給予和幫助時,他的心理會造成終生殘疾,在人世間很難擁有平和的人生,再好的外部條件對於他來說,都是於事無補的。

現在我就看到許多糟糕的成年人,他們的撫育者特別是母親,經常是缺少同理心的人,她們要不就是以自己的情感需要為準寵溺孩子不讓他們長大,要不就是以自己的客觀需要為準責難年幼的孩子使其自己負擔起成長的責任。

但無論哪一種方式,都是以毀滅孩子為代價的。前一種,你滿足了自己的人生,孩子卻失去了自己的人生;後一種,你得到了自己的人生,孩子的人生卻是殘缺一生的啊。

方生方死,即生即滅,使我們不斷達到人生的躍遷

二、成為自我:青春期

經過2歲與撫育者的心理分離,孩子逐漸形成獨立的自我,他們不但知道自己是人群中的一員,還慢慢透過知覺形成自我概念,即我是一個怎樣的人。

他們漸漸有性別意識,愛恨美醜等概念,他會從現實中慢慢理解,並用他們認可的觀念來定義自己。這時,孩子的分化逐漸形成,他們會從男女混玩逐漸發展成男生一幫、女生一群的互動模式。而他們選擇互動的朋友則大機率是與自己性格、愛好相仿的同齡人。

這種無形中的分化,是孩子們不斷在建立自我概念並不斷地加強這種自我概念。作為家長,我們要支援這種生命的自然演化,不要進行任意地橫加干涉,也要做好積極的引導,讓他們的自我演化更加積極和正向。

很多人發現孩子越長大越不聽話,很多大人也不想想,孩子長大就意味著他漸漸開始成為一個獨立的人,怎麼可能還一直聽話。從他們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不就是渴望著他們長大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嗎?

但正在他們長大的路上,越來越成為他們堅定的自我的時候,很多家長卻不幹了,他們希望孩子停孩子留,只為他們停留。但這種違反生命規律的訴求,又有多少是成功了的呢?

成功了的,孩子成了他們手中的玩偶,不一成功的,親子之間就是巨大的傷痕。任何時候,我們得到一個孩子,我們要明白我們得到的是一個生命,不是一個物件,我們得到的是一個萬物之靈,而不是隨隨便便的阿貓阿狗。我們永遠要面對我們得到的這個生命存在著敬畏之心,既要承擔起作為父母的養育教罰的責任,也要遵從生命本來的樣子,允許他們長大,允許他們飛遠。

方生方死,即生即滅,使我們不斷達到人生的躍遷

如果說出生是我們與母親身體的分離,2歲是我們與母親心理的分離,青春期則是我們與家庭的分離試探。

成長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我們總是與自己的所來之所保持著緊密的聯絡,只不過一次比一次走得遠,一次比一次離得久,但最後,我們總要回來。

三、裝滿自我:三十而立

青春期的叛逆標誌著我們不斷從撫育了我們的那個家庭中掙脫,越來越多地參與到社會的互動中,真正成為社會中的一分子。

因此,

我們的這次分化再也不是從母親的生命中分化,成為家庭中的一員,而是從家庭中分化,成為社會中的一員。

這個時候,我們需要的就是為獨立自我做準備了,這個階段生命最重要的命題就是成家立業了。

現在,基於人們對自我實現的狂熱追求,對所謂的“成家”不做過多的強求,但對獨立面事、處事的能力,則是對一個人基本的要求。

三十而立,立的不是一個形式上的家庭,立的是一個獨立的靈魂,一個可以為家庭遮風避雨的能力,一個可以為承擔風險的魄力。

方生方死,即生即滅,使我們不斷達到人生的躍遷

三、打破自我:中年危機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人生,也如滿月一樣,不過是在盈虧之間不停轉換,當我們剛達到新的平衡,則新的不平衡馬上就接踵而至了。

前半生的圓滿是三十而立,而後半生的憂患則自中年危機始。

有的人,前半生一帆風順,而後半生剛開始,就開始一地雞毛。誰跑得快,沒接近終點,誰也別想著說贏。

前半生我們靠衝勁,後半生我們靠沉澱。

如果我們在前半世的奔跑中欠過太多的債,在後半生大抵都會要求全還回來。中年危機,正是要求你把前半生缺的課全部補回來。

人生,不過是一段不斷髮展――停滯――躍遷的旅程,其中遇到的種種問題,其實都逃不過生命歷程的規律,與其它心理學作者提倡人工干預不同,這位發展心理學大家羅伯特·凱根提倡的竟是自然療法,這讓我大感意外。

但細一思索,也沒什麼意外的。他是把所有具體時間發生的具體問題放在一個比較大的向度上去看的,正如王寶強的那句離婚諍言“當時看是事故,過後看不過是故事”。當你知道事情本身是在不斷演化之中時,你也許就不會執著於去解決當前存在而會隨著時間消亡的問題,就不會執著於留下滿月而不允許月虧出現。

生命的演化合乎自然執行的法則,風來風去、潮起潮落,都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其實在其間,人能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我們能做的,不過是盡己所能。

方生方死,即生即滅,使我們不斷達到人生的躍遷

儘量順勢而為,借力而上,正是這本《發展的自我》從個人意識的自我演化現象出發,明白了的一個道理。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是宇宙永恆的真理,也是人身體與意識不斷成長躍遷的事實。莊子的這一古老智慧,僅從人生命這一小眾的所指,就需要西方科學從兩方面來具體回答,不可謂不高深。看來,東方智慧的一個個繩結,正需要西方科學這一工具來把它的至簡至深解密出來呀。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