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陶淵明:與其在黑暗的官場混,我寧可當一個貧窮而自由的農民

由 品詩詞 發表于 人文2022-09-17
簡介陶淵明真正感受到農民生活的艱辛,但這是他的選擇,他寧可當貧窮自由的農民,也不願意與世俗的官場同流合汙

陶淵明真的窮嗎

中國古代有很多隱士。

有的是真正的隱士,比如許由,任何的功名利祿都不會動搖他歸隱之心。

有的是為了仕途而隱,即終南捷徑,李白便是如此,所以李白並不是真正的隱士。

在古代眾多文人中,東晉的陶淵明算是徹底的隱士。

年輕時期的陶淵明,也曾雄心壯志,希望在仕途之路中有一番作為。

陶淵明:與其在黑暗的官場混,我寧可當一個貧窮而自由的農民

當時東晉的官場黑暗且腐朽,這樣陶淵明一時無法適應。

為了生存,陶淵明在宦海中沉沉浮浮,他需要適應官場的爾虞我詐和明爭暗鬥,這根本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陶淵明最後一個官職是彭澤縣令,然而他終究還是遵從了自己的內心,一句“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徹底斷絕了與官場的一切。

陶淵明:與其在黑暗的官場混,我寧可當一個貧窮而自由的農民

此時的陶淵明,彷彿是飛出籠中鳥水中魚,自由而瀟灑,他將家安在廬山腳下。

陶淵明從一介官員變成了徹底的農民,這是他的選擇,他從不後悔。

恬靜而優美的田園生活是陶淵明嚮往已久的,但是成為農民卻也辛苦,這首《歸園田居。其三》便講述了陶淵明種田的故事。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陶淵明在南山下種了豆子,他本以為這樣便會長出濃密的豆苗,過了一段時間,他來到田裡一看,瞬時驚訝了,只見園中到處都是茂盛的野草,而豆苗卻稀稀疏疏。

讀到這一句,讓我們感到陶淵明與生俱來的幽默感,難不成是因為陶淵明太懶了嗎?

實際上陶淵明每天也是披星戴月地勞作,每天早晨便下地剷除雜草,夜幕降臨才扛著鋤頭歸去。

按理說,陶淵明做農民是兢兢業業,但是莊稼為什麼長不好呢?看來種田也是需要技巧的,一個士大夫變成種田的農民,需要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

陶淵明:與其在黑暗的官場混,我寧可當一個貧窮而自由的農民

傍晚時分,陶淵明走在回家的路上,狹窄崎嶇的小徑草木叢生,露水也沾溼了他的衣服。

陶淵明真正感受到農民生活的艱辛,但這是他的選擇,他寧可當貧窮自由的農民,也不願意與世俗的官場同流合汙。

對陶淵明而言,農活辛苦並不可怕,衣服被沾溼了也不可惜,只要不違背自己的初心便足以。

陶淵明在田園生活的歲月中,他與當地農民聊天喝酒,談節氣時令,談農活收成。在他眼中,人生下來不分貴賤,只有善惡。這在當時的階級社會,陶淵明對人的這份真誠真是可貴至極。

陶淵明:與其在黑暗的官場混,我寧可當一個貧窮而自由的農民

陶淵明的真性情也是人間的一段佳話。

我們知道,陶淵明喜歡喝酒。一次,一位郡將拜訪陶淵明,正趕上他釀的酒熟了,於是陶淵明便解開頭上的葛巾濾酒,濾完酒之後又重新戴上,這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

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出他的真性情和超脫之感。

陶淵明雖然幹農活,但畢竟不是普通意義上的農民,他更是一個偉大的詩人。他將人生的艱辛與快樂,寫成一首首詩篇,讓我們從中感受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