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韓信與馬謖運用兵法的啟示

由 搞笑吃貨新天地 發表于 人文2022-09-16
簡介可見,韓信和拿破崙背水一戰的首要目的是作為誘餌,誘敵,所以他們不會真正把自己置於死地的,不會像馬謖那樣機械地運用兵法

何為四至八道

大家好,我們的搞笑吃貨新天地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現實生活是多種多樣的,是豐富多彩的。 從歷史中獲得啟示,是為了更好地掌握思維方法,是為了更好的生活。 談談兩個著名的運用兵法的歷史例子帶給我們生活的啟示。

1。 韓信背水一戰, 置之死地而後生

背水一戰的戰術,一直以來被歷代兵家視為是一場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韓信的成功在於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勇氣和智慧。但也需要準確分析並掌握客觀情況,有足夠的客觀條件,不然就是自取滅亡。

韓信與馬謖運用兵法的啟示

首先背水一戰的戰術是被運用在井陘之戰中,韓信以三萬兵馬對抗趙國二十萬兵馬,由於雙方兵力差距之大,導致一開始韓信就處於被動的狀態下,但戰爭的結局是韓信打敗了多餘自身數倍兵力的趙國。

當時, 漢軍跟趙軍陣地隔著一條河,本來不出意外的話,韓信基本上是必敗的結局。而韓信也知道普通打法是贏不了趙軍,首先軍心就開始動搖,得讓士兵有戰鬥下去的慾望啊。於是他提前就跟將領說列陣背靠山,前面臨水澤,讓士兵背靠水排陣,給士兵打氣還說打敗趙軍再飽飽地吃一頓。

於是韓信安排了一萬士兵背水列陣,在安排一部分士兵去引誘趙軍的全部軍隊離開大本營,使得他們來到河邊跟韓信剩餘的兩萬多軍士交戰。這時,在安排一部分奇兵去偷襲趙軍本營,才有可能贏得勝利。

不過,這個渡河引誘有個不能避免的漏洞,就是韓信的軍隊在渡河到一半的時候,趙軍進攻的話,就會導致結局發生巨大的變化。而趙軍也不是沒啥能入,當時趙軍有個李左車就建議趙王趁著漢軍渡河渡到一半時,就出擊攻打,那韓信必敗無疑。可是,趙王自大,認為自己這麼多的人馬,還怕一個韓信,不屑於趁人之危。他要堂堂正正地打敗韓信的不敗神話。

韓信與馬謖運用兵法的啟示

於是,劇本就像韓信想的那樣,大軍渡過河流,背水一戰,全軍視死如歸。韓信還指揮大軍在交戰一會就假裝潰敗,扔掉自己的旗子,趙軍不疑有詐,紛紛趕上來撿戰利品,因為那時後期拿來領賞。這一幕被韓信也看在眼中,自己安排的奇兵也成功偷襲了趙軍大本營。

趙軍此時就慌了,陣型大亂,因為他們不知道背後有多少人等著殺他們。而此刻的地形,剛好不利於趙軍發揮人數優勢,趙軍無法組織有效的防守,也就導致韓信大勝。

然而,井陘之戰絕不只是“背水一戰”,如果僅有背水一戰,韓信取勝的機率其實很低,被趕下水去自相踐踏的機率卻很高。而“背水一戰,兩面夾擊”才是完整的井陘之戰,很多人對此都有誤解。包括那位馬謖。 #井陘之戰#

歷史上和井陘之戰很類似的是 拿破崙的三皇會戰,如出一轍的背水一戰,背靠湖水,吸引敵人傾巢出動,進入狹小的預設戰場。然後埋伏已久的預備隊出動,佔領敵背後的高地,兩面夾擊。

背水一戰,作用有二。第一,陷自己於險地,看似劣勢,這樣才能讓敵方輕敵,傾巢出動, 搶奪戰果。以自己為誘餌,吸引地方進入預設戰場。第二,讓自己的兵也退無後路,勢必死戰。(更何況韓信的老兵都被劉邦抽調走了,井陘之戰都是剛招募的新兵,毫無忠誠度可言。)只有這樣,才能讓士兵們不至於四散而逃,只能拼命。敵人久攻不下,為後續部隊贏取時間。更重要的是伏兵,這才是最關鍵的。

從敵背後突然出現,佔領敵老巢或高地,敵方必軍心大亂。 可見,韓信和拿破崙背水一戰的首要目的是作為誘餌,誘敵,所以他們不會真正把自己置於死地的,不會像馬謖那樣機械地運用兵法。

韓信與馬謖運用兵法的啟示

2。 馬謖居高臨下,“山上屯軍”, 痛失街亭

三國時, 司馬懿引兵出關,對抗諸葛亮,雙方把焦點放在街亭,三國演義原著中相關描寫是這樣的:

孔明大驚曰:“今司馬懿出關,必取街亭,斷吾咽喉之路。”

便問:“誰敢引兵去守街亭?”言未畢,參軍馬謖曰:“某願往。”

馬謖這句話,看諸葛亮如何反應:

孔明曰:“街亭雖小,干係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軍皆休矣。”

所謂性格決定命運,馬謖的三句話註定了悲劇的開始:

謖曰:“某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耶?”

謖曰:“休道司馬懿、張郃,便是曹睿親來,有何懼哉!若有差失,乞斬全家。”

謖曰:“願立軍令狀。”

諸葛亮是個謹慎之人,讓馬謖立軍令狀,派副將王平隨往,還特意交待副將王平一句最核心的話: 安營既畢,便畫四至八道地理形狀圖本來我看。

馬謖與王平到達街亭,面對街亭地形,馬謖做了愚蠢的決定:“山上屯軍”。

副將王平對此據理力諫,陳述山上屯軍的利弊得失,建議馬謖慎重考慮,馬謖對王平的諫意不但不聽,最終說了兩句話,斷送了自己的前程:

馬謖說:“吾素讀兵書,丞相諸事尚問於我,汝奈何相阻耶!”

“待吾破了魏兵,到丞相面前須分不得功。”

諸葛亮瞭解此事後,只能仰天長嘆:“馬謖無知,坑陷吾軍矣!”

韓信與馬謖運用兵法的啟示

山上紮營的事兒,就像馬謖本人所說:“居高臨下,勢如破竹,置死地而後生,這是兵家常識,我將大軍佈於山上,使之絕無反顧,這正是致勝之秘訣”。這話說的沒有一點戰術上的錯誤,但是卻忽略了具體形勢。

即便是當年韓信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後生,那也是因為對手是無勇無謀的陳餘,而馬謖要面對的是文武兼備的司馬懿、張郃,即便是韓信再世,在這種形勢下也不敢在山頂上“置之死地而後生”,馬謖這明顯是理論脫離實際了。

另外,山上無水,如果敵軍集重兵包圍,並切斷水源,掐斷糧道,那麼區區兩萬人能突破五萬人的包圍圈嗎,恐怕只能坐以待斃了,只有在我方兵力大於對方的情況下,才有不懼怕被孤立的底氣。

3。 韓信與馬謖運用兵法的啟示

居高臨下,勢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後生,都來自於兵法。 馬謖運用了這三句,而韓信則運用了“置之死地而後生”一句。 兩者都是運用兵法,但結果卻完全相反。

孔明說: “曹操雖知兵法,不知詭計。” 這詭計聽來神乎其神, 實際上它是基於實際的客觀情況和對敵人心理等各方面的瞭解和掌握而採取的靈活機動的方法。它並沒有違反兵法, 但並不是機械地運用兵法。

從韓信與馬謖運用兵法的這兩個例子來看,我們可以得到一系列的啟示。例如,它們包括以下內容。

只知道背誦書本(兵法),不知道現實是遠遠不夠的。 在現實生活中,不能書呆子氣。

這與如何看待世界有關,也就是說,是以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 還是以以辯證法的思維方式來看待世界?

馬謖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 但他機械地運用兵法, 機械的思維方式就是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

韓信熟讀兵書,但他根據實際情況和對敵人心理等各方面的瞭解, 靈活運用兵法,是辯證法的思維方式。

馬謖的失敗不是兵法的錯誤,而是他運用的錯誤, 是他思維方式的錯誤。 如果實際情況發生了變化,就不能機械地運用。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