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從鴻門宴談到“涪關宴”兩個到底有何不同,劉備為何沒有殺劉璋?

由 小馬寫故事 發表于 人文2022-09-13
簡介《三國演義》第六十一回描寫劉備進入西川后,同劉璋相會在成都以北的涪水關,可以說是鴻門宴的重演

易如反掌和輕而易舉有什麼區別

鴻門宴這個歷史故事,是很多人都非常熟悉的。當時,楚霸王項羽不聽從范增的勸告,在宴會上輕易地放走了劉邦。結果,一失足成千古恨,最後落定個自刎烏江的下場,給人們留下了慘痛的歷史教訓。《三國演義》第六十一回描寫劉備進入西川后,同劉璋相會在成都以北的涪水關,可以說是鴻門宴的重演。

演義寫道,在劉備會見劉璋之前,龐統曾獻計說:“以統之計,莫若來日設宴,請季玉赴席;於壁衣中埋伏刀斧手一百人,主公擲杯為號,就筵上殺之;一擁入成都,刀不出鞘,弓不上弦,可坐而定也。”龐統此計是“擒賊先擒王”之策,以為只要殺掉了劉璋,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得到西川。然而,這時劉備卻做出與他進川目的相背的反常之態,他對龐統和法正說道:“劉季玉與吾同宗,不忍取之。”

從鴻門宴談到“涪關宴”兩個到底有何不同,劉備為何沒有殺劉璋?

雖然龐統和法正一再勸說劉備,千萬不可失此良機,但“玄德只是不從”。第二天在宴會上,龐統見劉備與劉璋二人“情好甚密”,毫無半點動手之意,“便教魏延登堂舞劍,乘勢殺劉璋”。真是與鴻門宴上“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作法一模一樣。魏延依計而行,拔劍起舞,蜀將張任也不示弱,揮劍奉陪,直弄得兩軍武將劍拔弩張,對峙虎視,在這關鍵時刻,劉備“急掣左右所佩之劍”,挺身而起,力喝群雄,才制止了一場流血事件的發生。

讀《三國》的人每看到這裡,常常把劉備作為一個忠義仁厚的君子形象而推崇備至,同時又對他心慈手軟的舉動帶有惋惜之感,似乎覺得與項羽鴻門宴之失有些相同。不過,有一點人們卻往往容易忽略,這就是劉備深邃的政治眼光,遠非當年的項羽所能比擬。

按說在“涪關宴”上,劉備要殺掉劉璋,是件易如反掌的事。如此這般,也許可以一舉佔據成都。但是,劉備的眼光卻看得更遠,他入川的目的,是要把西川作為自己開基立業的根據地,只有在這裡站穩腳跟,將來才好與曹、孫爭霸天下。在酒席宴上一刀解決丁劉璋,雖然可能會加快奪取西川的速度,但此法只能以力治人,卻不能以心服眾,這對於西川的長治久安是不利的。

從鴻門宴談到“涪關宴”兩個到底有何不同,劉備為何沒有殺劉璋?

當時,劉璋雖然“稟性闇弱,不能任賢用能”,把西川搞得一片昏暗,致使“人心離散,思得明主”,但初來乍到的劉備是不是“明主”,人們並不十分清楚,還要聽其言,觀其行,靠實踐來證明。劉備心裡很明白,倘若在“恩信未立”的時候,依龐統之計行事,必然“上天不容,下民亦怨”,從而失去西川的民心,丟掉“明主”的形象,結果得不償失。因此,劉備認為,此計“雖霸者亦不為也”。

同時,益州牧劉璋畢竟不是孤立的一個人,他是四川整個地主集團的總代表。如果貿然殺掉劉璋,必將引起西川地主集團的憤慨和反對。即便能夠很快佔領成都,也不等於就得到了整個西川,相反還可能遇到更多的麻煩。況且,奪取一個政權,關鍵在奪取或消滅它的軍事力量,並不取決於殺掉一兩個頭面人物。從這一點看,劉備不殺劉璋亦是上策。

時移而事異。當初,項羽不聽范增的勸告而放走了劉邦,可以說是戰略上的一個失策。因為那時劉、項二虎爭天下,已拉開了陣勢,與劉備、劉璋涪關相會不同。首先,劉備入川是進到了劉璋的世襲領地,一見面先是稱兄道弟,接著就行謀殺之策,出師無名,必會失信於天下;而項羽和劉邦則是共同進入秦地,二虎相爭,項羽誅劉邦不存在“有名”、“無名”的問題。其次,既然闇弱的劉璋是一塊難以支撐的朽木,那麼,奪西川只是個時間問題,又何必採用這種謀殺之術;與此不同,劉邦則是項羽潛在的大敵,項羽放掉劉邦無疑等於放虎歸山。由於這些歷史條件的不同,雖然鴻門宴與“涪關宴”形式相同,但項羽和劉備二人的眼光卻有高下之別,不可相提並論。

從鴻門宴談到“涪關宴”兩個到底有何不同,劉備為何沒有殺劉璋?

綜上分析,劉備在“涪關宴”上不殺劉璋,並不完全出於虛假的“仁義”之心,而是由他的政治見解所決定的。關於劉備的政治見解,他在和龐統研究入川時說得很明確:“今與吾水火相敵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義於天下,吾不忍也。”這說明,劉備的政治見解確實比龐統要高明一些。他是本著“攻心為上”的謀略思想,從爭取民心入手,耐下心來等待機會、尋找藉口,待出師有名,再實現奪取西川的大計,而不象龐統那樣急於求成,只圖眼前之利。

事實也正是如此。“涪關宴”以後,劉備受劉璋之請前往葭萌關抵禦張魯,他藉此廣收民心,然後又以“回荊州”為名向劉璋借兵借糧。當劉璋只借給他“老弱軍四千;米一萬斛”時,劉備這才拍案大怒:“吾為汝禦敵,勞力費心。汝今積財吝賞,何以使士卒效命乎?”由此“名正言順”地和劉璋翻了臉,贏得了政治上的主動權。

從鴻門宴談到“涪關宴”兩個到底有何不同,劉備為何沒有殺劉璋?

關於劉備、劉璋相會涪關一事,《資治通鑑·漢紀五十八》中是這樣記載的:“備自江州北由墊江水詣涪。璋率步騎三萬餘人,車乘帳幔,精光耀日,往會之。張松令法正白備,便於會襲璋。備曰:“此事不可倉卒!”龐統曰:“今因會執之,則將軍無用兵之勞而坐定一州也。”備曰:“初入他國,恩信未著,此不可也。”璋推備行大司馬,領司馬校尉,備亦推璋行鎮西大將軍,領益州牧。所將吏士,更相之適,歡飲百餘日。”可見,關於劉備、劉璋二人涪關相會時,龐統、法正確實曾勸劉備殺掉劉璋,羅貫中只是又加進了“涪關宴”上魏延舞劍等緊張情節。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切軍事鬥爭,都應服從政治利益的需要。誠如克勞塞維茨所說的:“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戰爭論》)如果脫離了政治目的,單純追求軍事上的目標,雖一時得利,從長遠看則是一著“臭棋”。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