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孝善·微國學】惟忠是什麼意思《宋書·惟忠·卷一》古文鑑賞

由 漸漸遠離的願望 發表于 人文2021-06-13
簡介幸非一人,專固害

惟忠是什麼意思

閱人卷一

【原文】

人之情多矯,世之俗多偽,豈可信乎?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恥其匿怨而友人也。

人者多欲,其性尚私。成事享其功,敗事委其過。且聖人不能逾者,概人之本然也。

多欲則貪,尚私則枉,其罪遂生。民之畏懲,吏之懼禍,或以斂行;但有機變,孰難料也。

為害常因不察,致禍歸於不忍。桓公溺臣身死實哀;夫差存越,終喪其吳。親無過父子,然廣逆恆有;恩莫逾君臣,則莽奸弗絕。是以人心多詐,不可視其表;世事寡情,善者終無功。信人莫若信己,防人勿存幸念。此道不修,夫庸為智者乎?

【譯文】

人的感情大多是做作的,世間的習俗多是虛假的,怎麼能信任呢?孔子說:花言巧語,面色諂媚,極盡恭維;這樣的人左丘明鄙視,我孔丘也鄙視。鄙視他外表與人友好,但私下藏著怨恨。

人的慾望很多,而人性是自私的。事情成功就將功勞據為己有,失敗就推卸責任。這一點連聖人都不能超脫,這就是人的本性。

慾望過多就會貪贓,自私過頭就會枉法,犯罪的事就會發生。老百姓怕被懲罰,當官的怕惹禍端,平時可能會收斂自己的行為;但一旦情況發生變化,就難以預料了。

被人所害皆因沒有察覺,遭致禍端是由於不能忍耐。齊桓公寵溺臣子,以致死在臣子手中,讓人感到悲哀;吳王夫差沒有徹底滅掉越國,最後卻導致吳國被越國滅亡。親近莫過於父子,但楊廣那樣的逆子卻總是存在;恩德莫過於君臣,但王莽那樣的奸臣起卻從未斷絕。因此人的心思大多是狡詐的,不能光看外表。世間很少有真感情,好人最後不一定有好報。信別人不如信自己,提防別人不要存有僥倖心理。這方面如果不修煉,難道還可以稱為智者麼?

事上卷二

【原文】

為上者疑,為下者懼。上下背德,禍必興焉。

上者驕,安其心以順。上者憂,去其患以忠。順不避媚,忠不忌曲,雖為人詬亦不可少為也。上所予,自可取,生死於人,安可逆乎?是以智者善窺上意,愚者固執己見,福禍相異,鹹於此耳。

人主莫喜強臣,臣下戒懷妄念。臣強則死,念妄則亡。周公尚畏焉,況他人乎?

上無不智,臣無至賢。功歸上,罪歸己。戒惕弗棄,智勇弗顯。雖至親亦忍絕,縱為惡亦不讓。誠如是也,非徒上寵,而又寵無衰矣。

【譯文】

上司多疑,下屬就會恐懼;上司和下屬的心意背離,禍端就必定會產生。

上司傲慢,要安撫他的心思,以表順從;上司憂慮,要排除他的憂患,以示忠誠。表示順從可以諂媚討好,表示忠誠可以曲意逢迎,就算被別人詬罵也要這樣做。上司所給予 的,下級都要接受;命運掌握在別人手裡,怎麼能違抗呢?所以智者善於揣測上司的意思,愚者才只顧堅持自己的意見;福與禍,都是因為這些引起的。

上司不喜歡強大的下屬,下屬切忌有非分之想。下屬太強大,或有非分之想,都會遭致禍殃。連周公姬旦都畏懼這些,何況是其它人呢?

上司沒有不聰明的,下屬沒有最賢能的。有功勞歸上司,有過錯歸自己。別忘了處事小心謹慎,不要炫耀自己的能力。縱然最親密的好友也要忍心斷絕,縱然是做壞事也要堅持如此。做到這樣的話,不只是能得到上司寵信,而且寵信也會保持長久。

治下卷三

【原文】

甘居人下者鮮,御之失謀,非犯,則篡耳。

上無威,下生亂。威成於禮,恃以刑,失之縱。私勿與人,謀必闢。幸非一人,專固害。機心信隱,交接靡密,庶下者知威而畏也。

下附上以成志,上恃下以成名。下有所求,其心必進,遷之宜緩,速則滿矣。上有所欲,其神若親,禮下勿辭,拒者無助矣。

人有所好,以好誘之無不取,人有所懼,以懼迫之無不納。才可用者,非大害而隱忍。其不可制,果大材而亦誅。賞勿吝,以墜其志。罰適時,以警其心。恩威同施,才德相較,苟無功,得無天耶。

【譯文】

甘心久居人下的人極少,如果對付下屬的謀略失策,不是被下屬冒犯,就是被其取而代之。

上司沒有威信,下屬就出亂子。威信是由禮法形成的,依靠處罰來維持,放鬆隨意就會失去。私密的事不要讓人知道,重要的謀劃必須私下進行。寵信下屬不要只在一個人身上,只寵信一人必定會有禍患。把自己心機掩藏起來,交流接觸不可過於密切,這樣下屬會感覺你很威嚴,從而產生敬畏之心。

下屬依靠上司實現自己的志向,上司依賴下屬成就自己的名聲。下屬有追求,肯定會表現積極;提拔下屬要慢慢來,太快會讓他自滿。上司想要幹什麼事,神態要和下屬很親近,不要不尊敬下屬,否則就沒人願意幫助你。

人人都有喜好,以他的喜好來引誘他,沒有得不到的;人都有害怕的事情,用他害怕的事情來脅迫他,沒有不接受的。如果他才能可以利用,只要沒有大毛病,就應該容忍;如果他不能駕馭,就算才能卓越也要幹掉他。獎勵下屬要大方,讓他喪失志向。懲罰下屬要選擇合適的時機,讓他受到警戒。對付下屬,獎勵和懲罰並用,才能和品德一起考量,如果還沒有成效,那就是天不助你了。

控權卷四

【原文】

權者,人莫離也。取之非易,守之猶艱;智不足弗得,謀有失竟患,死生事也。

假天用事,名之順也。自絕於天,敵之罪也。民有其愚,權有其智。德之不昭,人所難附焉。

亂世用能,平則去患。盛世惟忠,庸則自從。名可易,實必爭;名實悖之,權之喪矣。嗜權逾命者,莫敢不為;權之弗讓也,其求必極。機為要,無機自毀;事可絕,人倫亦滅。利祿為羈,去其實害;賞以虛名,收其本心。若此為之,權無不得,亦無失也。

【譯文】

權力,一定不要放棄。獲得權力不容易,保持權力更是艱難;沒有足夠的智慧得不到,因謀劃失誤而失去權力會帶來禍患,這是生死攸關的大事。

假借天意行事,才能名正言順。逆天意而行,是敵人的罪過。民眾有愚昧的地方,掌控權力要靠智謀。威望品德不昭顯,人們就不會追隨你。

亂世提拔有才幹的人,天下平定之後則要剷除他們以絕後患。盛世選用忠心的人,其他平庸的人就會自動追隨你。虛名可以改變,但實權必須得到,如果名和實相背離,權力就喪失了。愛權勝於愛命的人,沒什麼事情做不出。沒有誰會把權力主動讓給別人,因此要得到權力必須採取極端的手段。時機很重要,時機不對就會自取滅亡。事情可以做絕,人倫道德也可以泯滅。以功名利祿來羈絆他,去掉他對你的實際威脅;以虛的名聲獎賞他,從而收買他的內心。如果能做到這樣,權力沒有得不到的,得到後也不會喪失。

制敵卷五

【原文】

人皆有敵也。敵者,利害相沖,死生弗容;未察之無以辨友,非制之無以成業。此大害也,必絕之。

君子敵小人,亦小人也。小人友君子,亦君子也。名為虛,智者不計譭譽;利為上,愚者惟求良善。

眾之敵,未可謂吾敵;上之敵,雖吾友亦敵也;親之故,不可道吾親;刑之故,向吾親亦棄也。惑敵於不覺,待時也。制敵於未動,先機也。構敵於為亂,不赦也。害敵 於淫邪,不恥也。敵之大,無過不知;禍之烈,友敵為甚。使視人若寇,待親如疏,接友逾仇,縱人之惡餘,而避其害,何損焉?

【譯文】

每個人都有敵人。敵人是指和你利害衝突,水火不容的人。察覺不到敵人就分辨不出朋友,制服不了敵人就成就不了事業。敵人是最大的禍患 ,必須徹底清除。

君子對付小人的時候,也像小人一樣慣用各種伎倆。小人結交君子的時候,也像君子一樣待人謙和寬厚。名聲都是虛的,聰明的人不在乎名譽敗壞;利益最為重要,愚蠢的人只追求賢良友善。

大家的敵人,不能說就是我的敵人。而上司的敵人,就算是朋友也要視之為敵。親近故交的時候,不能說我們關係很親近。懲罰故交的時候,就算是我們親近的人也要假裝不認識。迷惑敵人讓他不知不覺,要等待時機。在敵人還未行動的時候就將其制服,要搶佔先機。給敵人加上為亂的罪名,讓他得不到赦免;以淫邪的罪名誣陷他,讓他被人鄙視。最大的敵人,就是你犯的每個過錯他都知道的;最大的禍患,莫過於把敵人當作朋友。假如看天下人都像是賊寇一樣,對待親人保持距離,提防朋友勝過提防仇人,就算別人厭惡我,而我能避免受到傷害,又有什麼損失呢?

固榮卷六

【原文】

榮寵有初,鮮有終者;吉凶無常,智者少禍。榮寵非命,謀之而後善;吉凶擇人,慎之方消衍。

君命無違,榮之本也。智者捨身亦存續。後不乏人,榮之方久,賢者自苦亦惠嗣。官無定主,百變以悅其君。君有幸臣,無由亦須接納。人孰無親,罪人慎察其宗。人有賢愚,任人勿求過己。

榮所眾羨,亦引眾怨。示上以足,示下以惠,怨自削減。大仇必去,小人勿輕,禍不可伏。喜怒無蹤,慎思追遠,人所難圖焉。

【譯文】

一開始得到榮耀寵信是有的,但能保持到最後的極少。吉祥和兇險變化無常,有智慧的人能減少禍端。榮耀寵信並非命中註定,而是透過謀劃得到以後小心善待。兇險的事會選擇人發生,謹慎才能消災免禍。

不違抗君主的命令,是得到榮耀寵信的根本。聰明的人即使犧牲自身也要將寵信維持下去。只有後繼有人,寵信才能延續。賢明的人寧願自己受苦也要讓後人享受福澤。君主會變換,官員要以各種方式取悅君主。君主有寵幸的臣子,即使沒有理由也要和他們結交來往。人都有三親六故,給人定罪要仔細瞭解他的家族背景。人有賢明的有愚鈍的,委任別人不能要求才能一定超過自己。

榮耀能引起眾人羨慕,也會引起眾人嫉妒。對上司表示自己知足,對下屬施以恩惠,這樣就可以減少別人的嫉妒。大仇人一定要除掉,對小人不要輕視,不要有潛在的禍患。喜怒不形於色,思慮謹慎長遠,別人就很難害你了。

保身卷七

【原文】

世之道,人不自害而人害也;人之道,人不恕己而自恕也。

君子惜名,小人愛身。好名羈行,重利無虧。名德不昭,毀謗無損其身;義仁莫名,奸邪不以為患。陽以贊人,置其難堪而不覺;陰以行私,攻其諱處而自存。

庶人莫與官爭,貴人不結人怨。弱則保命,不可作強;強則斂翼,休求盡善。罪己宜苛,人憐不致大害。責人勿厲,小惠或有大得。

惡無定議,莫以惡為惡者顯;善無定評,勿以善為善者安。自憐人憐,自棄人棄。心無滯礙,害不侵矣。

【譯文】

世間之道,你自己不會害自己,但別人會害你。為人之道,別人不原諒你,你自己也要原諒自己。

君子珍惜名聲,小人愛惜自身。珍惜名聲行為會受到羈絆,而重視利益卻不會吃虧。名望和品德不顯露出來,詆譭和誹謗就不會傷害到你自身。義氣和仁德不揚名在外,奸詐邪惡的人就不會把你視為禍患。表面上稱讚別人,讓他陷入難堪也沒有察覺。背地裡做小動作,攻擊他的避諱而保全自身。

老百姓不要與官爭鬥,富貴的人不要和人結下怨恨。身為弱者要保全自身,不要逞強好勝;身為強者要收斂羽翼,不要追求完美。自己懲罰自己要嚴格,別人憐憫你就不會有嚴重的後果。責罰他人不要太過嚴厲,小恩小惠也許會有大大的收穫。

善和惡都是相對的,並無固定評議標準。不要以為惡人做出來的就是壞事,也不要以為善人懷的就是好心。自己愛惜自己,別人也會愛惜你;自暴自棄的話,別人對你更加不抱希望。心中沒有魔障,外毒就不能侵害。

察奸卷八

【原文】

奸不自招,忠不自辯;奸者禍國,忠者禍身。

無智無以成奸,其智陰也;有善無以為奸,其知存也。

智不逾奸,伐之莫勝;知不至大,奸者難拒。忠奸堪易也。上所用者,奸亦為忠;上所棄者,忠亦為奸。

勢變而人非,時遷而奸異,其名難恃,惟上堪恃耳。好惡生奸也。人之敵,非奸亦奸;人之友,其奸亦忠。

道同方獲其利,道異惟受其害。奸有益,人皆可為奸;忠致禍,人難以為忠。奸眾而忠寡,世之實也;言忠而惡奸,世之表也。

惟上惟己,去表求實,奸者自見矣。

【譯文】

奸佞之徒不會自行招認,忠誠之士不會自己辯解。奸佞之徒為禍國家,忠誠之士損害自身。

不聰敏的人不會成為奸佞,奸佞的計謀都很陰險。有善心的人不會成為奸佞,因為他存有良知。

智謀比不過奸佞,就戰勝不了他們。如果沒有足夠的良知,也難以抵擋奸佞。忠奸是可以變化的。君主賞識的人,即使是奸佞也成了忠良。君主拋棄的人,就算是忠良也成了奸佞。

隨著形勢改變,人會發生變化;隨著時間變遷,奸佞的評判標準也會有所不同。忠奸的名聲不能作為依靠的,只有君主才能作為依靠。人們都從主觀好惡判斷忠奸。大眾的敵人,不是奸也是奸;大眾的朋友,即使是奸也是忠。

路線一致才能獲得利益,路線不同只會受到傷害。做奸佞獲得利益,人人都有可能做奸佞。當忠良遭致禍殃,很難有人願意當忠良。奸佞多而忠良少,這是世間的本質。主張忠而痛恨奸,這是世間的表象。

只為君主和自己考慮,去掉表象探求本質,奸佞自然會顯現出來。

謀劃卷九

【原文】

上不謀臣,下或不治;下不謀上,其身難晉;臣不謀僚,敵者勿去。官無恆友,禍存斯須,勢之所然,智者弗怠焉。料敵以遠,須謀於今;去賊以盡,其謀無忌。欺君為大,加諸罪無可免;枉法不容,縱其為禍方懲。

上謀臣以勢,勢不濟者以術。下謀上以術,術有窮者以力。臣謀以智,智無及者以害。事貴密焉,不密禍己;行貴速焉,緩則人先。其功反罪,彌消其根;其言設謬,益增人厭。行之不輟,不亦無敵乎?

【譯文】

君主不計謀駕馭臣子,就可能管不好臣子。臣子不計謀對待君主,就不能升職晉級。臣子不用計謀對付同僚的話,對手就不能除掉。官場沒有永遠的朋友,禍端一出現朋友就不見了。這是形勢變化的必然,聰明的人對此不會懈怠。考慮對手要眼光長遠,必須現在就開始謀劃。把敵人全部除掉,什麼計謀都可以採用。欺君是極其嚴重的事,給他加上欺君之罪他就得不到赦免。歪曲法度是不容許的,但要等到他惹出禍來才嚴懲。

君主對付臣子多用權勢,權勢不夠就用計謀。下屬對付上級多用計謀,計謀用盡以後就用實力。臣子用計謀來對付同僚,計謀不夠就暗害對手。謀劃事情貴在保密,走漏風聲就會惹禍上身。行動貴在迅速,動作遲緩就被別人搶佔先機。將他的功勞變成罪過,把他的根基全部除掉。要想辦法讓他說錯誤的話,讓別人更加痛恨他。如果能總是這樣做的話,難道還會有對手嗎?

問罪卷十

【原文】

法之善惡,莫以文也,乃其行焉;刑之本哉,非罰罪也,乃明罪焉。

人皆可罪,罪人須定其人。罪不自招,密而舉之則顯。上不容罪,無諭則待,有諭則逮。人辯乃常,審之勿憫,刑之非輕,無不招也。或以拒死,畏罪釋耳。人無不黨,罪一人可舉其眾;供必不缺,善修之毋違其真。事至此也,罪可定矣。

人異而心異,擇其弱者以攻之,其神必潰。

身同而懼同,以其至畏而刑之,其人固屈。憐不可存,憐人者無證其忠。友宜重懲,援友者惟招其害。

罪人或免人罪,難為亦為也。

【譯文】

法律的好壞,不在條文,而在執行。刑罰的根本,不是為了懲罰有罪之人,而是要讓人明白什麼是犯罪。

誰都可以被定罪,要加罪於人必須先確定物件。罪行不會自動招認,秘密舉報罪行就會顯現出來。君主不會容忍犯罪,沒有諭旨就耐心等待,有諭旨就馬上逮捕。犯人為自己辯解是正常的,審訊的時候不憐憫,懲罰的時候不從輕,就沒有不招認的。可能有犯人因為拒不認罪被刑訊致死,可以用畏罪自殺來開脫。人沒有不結黨營私的,給一個人定罪可以揭發他的同夥。供狀必須完整,供狀可以精心修改,但不要違反常理。事情做到這一步,罪案就可以成立了。

人與人不同,思想也有差異。選擇薄弱之處進行攻擊,他們的精神就會崩潰。

處境相同的人,所害怕的東西也一樣,用最他害怕的來處罰,他肯定會屈服。憐憫之心不能有,懷有憐憫之心的人就不能證明自己的忠誠。對朋友應該從重懲罰,援助朋友的人只會能給自己招來禍害。加罪於別人可能會讓你免於被人加罪,這樣的事情即使再難辦也要辦。

刑罰卷十一

【原文】

致人於死,莫逾構其反也;誘人以服,非刑之無得焉。刑有術,罰尚變,無所不施,人皆授首矣。

智者畏禍,愚者懼刑;言以誅人,刑之極也。明者識時,頑者辯理;勢以待人,罰之肇也。

死之能受,痛之難忍,刑人取其不堪。士不耐辱,人患株親,罰人伐其不甘。人不言罪,加其罪逾彼;證不可得,偽其證率真。刑有不及,陷無不至;不患罪無名,患上不疑也。

人刑者非刑也,罰人者非罰也。非人乃賤,非罰乃貴。賤則魚肉,貴則生死。人之取捨,無乃得此乎?

【譯文】

要想置人於死地,莫過於誣陷他謀反。要想讓人服從,不用刑罰就辦不到。刑訊要講究方法,責罰要不斷變化。施行的手段無所不用,人都會認罪的。

聰明的人害怕禍殃,愚鈍的人害怕刑罰,用言語來殺人,這是刑罰中最高明的。聰明的人能認清形勢,愚鈍的人只知辯解道理。根據形勢來對待人,是責罰的出發點。

死是可以承受,疼痛卻很難忍耐,給人動刑要找他不能忍受的地方。文人不能忍受屈辱,人們都怕親人受到株連,處罰人就要罰他不願受處罰的地方。有人不認罪的話,就給他加上比原來更大的罪名。得不到犯罪證據的話,就偽造和真的一樣的證據。刑罰還有做不到的地方,誣陷卻沒什麼做不到的。不要擔心給人定罪有沒有名目,只需擔心君主沒有猜疑之心。

被人用刑的人會受到非人的待遇;責罰別人的人自己就不會受到責罰。遭受非人的待遇就會地位低賤,不受到責罰的人地位就會高貴。地位低賤就會像魚肉一樣任人宰割,地位高貴就可以主宰別人的生死命運。人們的選擇和取捨,不都是源於這些麼?

瓜蔓卷十二

【原文】

事不至大,無以驚人;案不及眾,功之匪顯。上以求安,下以邀寵,其冤固有,未可免也。

榮以榮人者榮,禍以禍人者禍。榮非己莫恃,禍惟他勿縱。罪無實者,他罪可代;惡無彰者,人惡以附。心之患者,置敵一黨;情之怨者,陷其奸邪。

官之友,民之敵;親之友,仇之敵,敵者無常也。榮之友,敗之敵;賤之友,貴之敵,友者有時也。是以權不可廢,廢則失本,情不可濫,濫則人忌;人不可密,密則疑生;心不可託,託則禍伏。智者不招己害,能者尋隙求功。餌之以逮,事無悖矣。

【譯文】

事情鬧的不夠大,就不會讓人震驚。案件牽涉的人不多,辦案人的功勞就不能顯現。君主透過處理大案來獲得安定,臣子用辦理大案來邀功取寵,因此冤情一定會存在,而且不可能避免。

真正的榮耀是能給與其他人榮耀,真正的禍患是讓其他人也遭致禍患。不是自己的榮耀不要依靠,只要是他人的禍患就不要放過。罪名沒有證據的,可以用其它的罪名來替代;惡行還沒有顯露的,可以給他加上他人的惡行。對於你的心腹之患,把他指認為是敵人的同夥;對於你怨恨的人,可以構陷他是奸詐邪惡的小人。

官吏的朋友,在老百姓眼裡便是幫兇;親人的朋友,在仇人眼中也成為敵人,敵人是變化不定的。榮耀時的朋友,潦倒時候就是敵人;貧賤時的朋友,富貴了就成了敵人,朋友是分時間的。所以權力是不能丟掉的,丟掉了權力就失去了根本。同情心是不能隨便施予的,太隨便了就會招人忌恨。和人交往不可過於親密,太親密就會讓人猜忌。心事不能全盤告訴別人,說出去就可能潛伏禍患。聰明的人不會給自己招惹禍端,有才能的人會尋找縫隙而謀取功勞。誘惑別人上鉤,再把他逮捕,事情就不會出亂子了。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