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鴻星爾克賑災捐款惹爭議,為啥做好事也會被罵?丨心理學與生活

由 心知島 發表于 人文2022-09-01
簡介Goldenberg等人(2021)的一項研究表明,我們傾向於將注意力集中在表現出最情緒化的面孔上,這會導致我們高估了人群的實際情緒狀態

好善樂施是什麼意思

文 / 伏太因

No。 007

Hello,大家好!又到了一週一會的#心理學與生活#欄目!

這期又將有哪些好玩的心理學研究分享給大家呢?快來一起康康叭~

◐ 鴻星爾克賑災捐款惹爭議,為啥做好事也會被罵?

◐ 越花時間在對方情緒上,越容易高估他人的情緒?

◐ 你的父母可能錯了:打鬧是孩子發展的必要階段?

◐ 什麼?!喜歡“扯淡”的人居然更加聰明?

鴻星爾克賑災捐款惹爭議,為啥做好事也會被罵?丨心理學與生活

01 鴻星爾克賑災捐款惹爭議,為啥做好事也會被罵?

好善樂施在我們觀念中,應該是一種被讚賞的行為。在心理學上,又叫做

利他行為——指的是不計一切代價,不求回報的一種助人行為。

有利他行為的個人或團體通常會獲得良好的聲譽。然而,一些研究表明,利他主義者並不總是受到其他人的歡迎,

甚至會受到負面評價,以及懲罰。

就聊聊最近很火的鴻星爾克。鴻星爾克在鄭州洪災期間捐了5000萬,但很多網友都紛紛質疑鴻星爾克是不是在作秀,覺得鴻星爾克是趁機為自己打廣告,不懷好意。

Kawamura等人(2020)對這種反直覺行為背後的心理原因感到奇怪。

於是,他們分別招募了來自日本和美國的被試,參加設計的5個關於金錢分配的實驗。

他們發現,

利他主義的評價主要取決於行為偏離社會規範的程度。

什麼意思呢?就是人們心中其實並不是覺得捐錢越多越好,而是有一個關於“利他主義”的權衡標準。

太慷概的行為可能就會偏離正常的範圍,讓人產生厭惡的感覺。

鴻星爾克賑災捐款惹爭議,為啥做好事也會被罵?丨心理學與生活

1、首先,過度利他主義可能會損害別人的“聲譽”。

這種現象相信大家也見怪不怪,我們經常在網上看到人們會將不同公眾人物的捐款進行比較,甚至產生各種猜疑和爭論。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有些慈善家匿名,偷偷捐款的原因。低調做人嘛。

2、其次,我們每個人都有維護自尊的傾向。

當自尊有被損害的風險,我們自然就會有一種威脅感。

當有人做出了過於慷概的利他行為,這其實無意間就增加了利他行為的標準,導致利他行為的

“內卷化”

3、同時,研究人員也發現人們對偏離社會規範的利他行為的看法,具有文化差異。

尤其是在日本這樣高度緊張的社會中,過度的利他行為更可能不受歡迎。

看來,慷慨也要適度啊。

鴻星爾克賑災捐款惹爭議,為啥做好事也會被罵?丨心理學與生活

02 越花時間在對方情緒上,越容易高估他人的情緒?

Goldenberg等人(2021)的一項研究表明,我們傾向於將注意力集中在表現出最情緒化的面孔上,

這會導致我們高估了人群的實際情緒狀態。

研究人員透過三個實驗來檢驗個體是如何感知人群的情緒。

在第一個實驗中,被試需要估計多張面孔的情緒

。這些面孔表達了不同強度的情緒。

研究人員發現,被試估計人群的平均情緒,高於人群的實際情緒,並且被試的高估程度隨著人群中面孔數量的增加而增加。

此外,

表達憤怒的人群有一種情緒放大作用

,比表達快樂的人群更強。

在第二個實驗中,研究人員控制了觀看面孔的時間——

發現更長的曝光時間似乎會增加情緒放大效應,而不是讓參與者的感知更準確。

為了瞭解這種人群情緒放大效應背後的機制,Goldenberg及其同事進行了第三個實驗,他們跟蹤了被試的注視和眼球運動。

與較少情緒化的面孔相比,參與者會花更多的時間看更多情緒化的面孔。

此外,花更多時間看最情緒化面孔的參與者,比花更少時間關注最情緒化面孔的參與者更傾向放大人群的情緒。

這些發現表明,

個人傾向於花更多的時間看人群中情緒比較豐富的面孔,這會導致他們高估人群的情緒。

Reference:

Goldenberg, A。, Weisz, E。, Sweeny, T。 D。, Cikara, M。, & Gross, J。 J。 (2021)。 The crowd-emotion-amplification effect。 Psychological science, 32(3), 437-450。

鴻星爾克賑災捐款惹爭議,為啥做好事也會被罵?丨心理學與生活

03 你的父母可能錯了:打鬧是孩子發展的必要階段?

兒童和青少年之間的遊戲打鬧一直是父母所苦惱的行為,他們擔心自己的孩子會受到傷害或學壞,變得暴力和粗魯。

然而,Pellis等人(2007)的一項關於社交能力和打鬧遊戲之間關係的研究發現:

社會性和情感的發展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這樣的同伴互動

例如,被剝奪了同伴互動的成年老鼠,無法理解社會結構的等級。

在老鼠的世界中,當一隻年輕的雄性試圖在一個群體中定居時,它會遭到老鼠“頭頭”的攻擊。在這種情況下,有同伴交往經驗的老鼠會很快學會保持蹲下不動。

另一方面,缺失同伴互動的老鼠會胡亂跑動,最終招致老鼠“頭頭”的注意。

而協調的動作也會受到影響。

鴻星爾克賑災捐款惹爭議,為啥做好事也會被罵?丨心理學與生活

在研究中,隔離飼養的老鼠協調動作的能力也受到損害。

同伴互動的剝奪,似乎也有神經方面的影響

研究發現,青少年之間的打鬧會刺激大腦皮層中某些化學生長因子的釋放,作者將該區域稱之為

“社會性大腦”

社會性大腦的結構之一是眶額皮層,這是參與社會識別和決策的區域。這個區域的發展越少,人們運動協調、對社會線索的感知等能力受損的可能性就越大。

但是,老鼠的行為是否能為人類的發展提供洞見呢?

研究人員認為顯然如此,他們證明了動物和人類的遊戲有相當大的重疊性,特別是打鬧。

Reference:

Pellis, S。 M。, & Pellis, V。 C。 (2007)。 Rough-and-tumble pla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brain。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6(2), 95-98。

鴻星爾克賑災捐款惹爭議,為啥做好事也會被罵?丨心理學與生活

04 什麼?!喜歡“扯淡”的人居然更加聰明?

你有時候會扯談嗎?身邊有喜歡扯談的人嗎?

我們經常覺得胡扯不好。但一些早期的研究表明,

更會胡扯的人也更善於識破謊言。

在《英國社會心理學雜誌》的一篇新論文中,Littrell等人(2021)認為:扯淡(Bullshit)與欺騙並非完全一樣。

他們把扯淡分為兩個不同的維度。

1、勸誘性的扯淡

由一種想要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或者說服別人的慾望所激發的行為。

2、含糊其辭的扯談

對真相的迴避,這種“扯談”有點諱莫如深的意思,比如暗諷、吐槽、政客在掩蓋錯誤時會做的事情。

鴻星爾克賑災捐款惹爭議,為啥做好事也會被罵?丨心理學與生活

根據定義,這兩種胡扯都是故意的,但胡扯的意圖不同。

被試完成了幾個量表,分別是完成了

《胡扯頻率量表》

《廢話接受度量表》

,以及一個對

“科學胡扯”接受程度的量表

(例如,隨機生成的科學術語)和《

假新聞接受度量表》

結果發現:

① “勸誘性扯談的人”對偽科學和假新聞的接受程度更高;含糊其辭扯談的人相反。

② “勸誘性扯談的人”更容易對自己的智力水平感到自信,但實際的認知水平卻比較低。且對自己的想法、感覺和行為的洞察力也較低。

③ 此外,“含糊其辭扯談的人”,更能區分“偽深刻的句子”和“真正深刻的句子”。

研究人員認為,

有時候在生活中,喜歡“自吹自擂”的人確實也經常上當

值得注意的是,該研究並沒有探究這些被試實際上有多擅長Bullshit,僅僅做的多並不意味精通此道。

看來,扯談也是有天賦的啊!

Reference:

Littrell, S。, Risko, E。 F。, & Fugelsang, J。 A。 (2021)。 ‘You can’t bullshit a bullshitter’(or can you?): Bullshitting frequency predicts receptivity to various types of misleading inform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鴻星爾克賑災捐款惹爭議,為啥做好事也會被罵?丨心理學與生活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內容啦。

大家有什麼想要了解的都可以在下方留言給小編呀~更多好玩的心理學研究,請繼續關注我們每週一更的#心理學與生活#專欄。

一起來增加奇奇怪怪的知識,讓你大開眼界~

我們公眾號【心知島】【壹念說】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