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鴻門宴項羽不殺劉邦,錯了嗎?

由 撕碎的夢魘 發表于 人文2022-08-30
簡介項王足底踏漢土,席上相看渾未悟,這是對鴻門宴最慣常的看法,認為項羽糊塗心存婦仁之仁放過了劉邦,以致後來劉邦成為他最大的勁敵,從當時的情形來看項羽不殺劉邦是正確的,既沒有理由殺也不應該殺,如果從整個天下大勢和楚漢相爭的角度來說,鴻門宴不殺劉邦

問罪之師的興什麼意思

項王足底踏漢土,席上相看渾未悟,這是對鴻門宴最慣常的看法,認為項羽糊塗心存婦仁之仁放過了劉邦,以致後來劉邦成為他最大的勁敵,從當時的情形來看項羽不殺劉邦是正確的,既沒有理由殺也不應該殺,如果從整個天下大勢和楚漢相爭的角度來說,鴻門宴不殺劉邦是項羽平生犯的最大的一個錯誤,可惜歷史沒有如果,當時人已煙消雲散鴻門龍虎會已偃旗息鼓,

劉邦在芒碭山斬白蛇起義組建了一支沛縣義軍,投奔了以項氏叔侄為主力的楚軍,之後懷王相約:先入定中者王之,劉邦進入了咸陽,他主要乾了兩件事,第一享樂,第二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即盜抵罪,

秦朝律法嚴酷,而且名目繁多,劉邦統統廢除,只遵守約法三章就可以,這麼幹有利於社會秩序的迅速穩定,有利於獲得關中百姓的支援和擁護,由此可見,劉邦這個人起自於底層,能體察百姓之疾苦,有救民於水火的情懷,而此時,項羽率各路諸侯領四十萬勝利之師逼近涵谷關,

鴻門宴項羽不殺劉邦,錯了嗎?

劉邦從溫柔鄉里驚醒了,他深知問題的嚴重性,灃沛子弟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利用項羽吸引了秦軍主力而關中空虛的有利時機,自己才能順利入關,人家項羽才是真正能打的大英雄,他接受了張良的建議:立即封存府庫,嚴明軍紀,還軍灞上,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

左司馬曹無傷密信項羽,說劉邦要稱關中王,任子嬰為相,財貨為己所有,派兵嚴守關隘以拒項王,項羽大怒,大興問罪之師攻破涵谷關,駐軍新豐鴻門,

有人說項羽之怒缺乏大將風度,司馬遷在此有貶低之嫌,項羽處於絕對優勢,怒的是劉邦才對,從而懷疑《鴻門宴》這篇文章的真實性,實則與司馬遷寫史的風格相關,即大體屬實細節杜撰,

謀士范增說:沛公在山東時貪財好美姬,今入關中,財物無所取美婦無所幸,其志不小啊!我觀此人之氣乃龍虎之氣,成五彩,這是天子之氣,急擊勿疑,范增出於對項氏的全盤考慮,有意用虛無的天子之氣挑動劉項對立,藉機除掉劉邦,項羽的態度是表面生氣其實內心並不以為然,

整個鴻門宴過程情節驚險緊湊,頗具有戲劇性,完全是司馬風格,

與張良有舊交的項伯連夜來見張良,告知情由,張良請出劉邦,劉邦說:封存府庫備好民籍以迎接項王,派人守住涵谷關,是為了防備盜賊,完全是一片好意,豈敢反乎?又用重金酬謝項伯並結為兒女親家,(日防夜防家賊難防啊,項羽的這位叔父為何胳膊肘總是向外拐?)項伯又回到楚營並對項羽說:劉邦一路攻入咸陽為大王掃清了障礙,是有功之人,要不大王你能順利到此?有功而不善待之焉能服眾?到此范增的離間計基本為項伯所化解了.

次日劉邦前來赴"宴",說:我與將軍共伐暴秦,將軍戰河北,我戰河南,不料我先入關破秦,將軍卻聽信小人之言卻興問罪之師,項羽說:完全是曹無傷之言,不然不會到此,將出賣你的人都告訴你了,何來問罪一說?

劉邦落坐宴飲,范增數次目視項羽,舉起玉玦示意項羽摔杯為號,就地斬殺劉邦,可見范增與項羽在宴會之前已經商議過了,帳外埋伏刀斧手只要摔杯,就進來將劉邦殺掉,可是項羽僅是默然,並沒有明確表示贊同,范增見項羽並無殺劉邦之心,又去把項莊找來(自作主張),讓他以舞劍為名殺了劉邦,結果,項伯也參入舞劍,處處維護劉邦.

鴻門宴項羽不殺劉邦,錯了嗎?

宴會上的刀光劍影張良當然心裡清楚,會無好會 宴無好宴,在帳篷外遇見樊噲,細說詳情,樊噲擁劍執盾硬闖了進來,大口吃肉(生肉)大口喝酒,項羽盛讚其壯士也,樊噲說:秦有虎狼之心,刑法無所不用其極,所以天下人皆反,如今沛公按照懷王之約先入關中,封庫把關以迎接項王,大王不封賞有功之人卻聽信小人之言,這是重蹈秦的覆轍,我以為這樣做是不對的,樊噲雖出身屠狗之輩,有時也能講出一些大道理。不管項羽有沒有聽進去,至少沒有當面駁斥。

沛公離席借尿遁(如果說劉備善哭,那麼劉邦則善跑)回營即殺曹無傷,留下張良獻玉器珍寶,范增罵道:豎子不足與謀……,

整個鴻門宴的過程項羽並無殺劉邦之心,僅是范增自以為是導演一曲殺劉邦的戲,如果范增真有先知先覺的遠見,那麼當初劉邦率數百沛縣子弟來投項梁時為什麼不除掉他呢?非要等他入關中兵十萬再殺?而且殺劉邦何須如此大費周章,赴宴路上設伏殺之即可,如不成功返回時再殺一次亦可,因此鴻門宴故事疑點頗多,那麼,項羽為何不想殺劉邦?

劉邦起事時,人稱"忠厚長者",忠不忠厚不知道,但年齡大是真的,在整個楚國集團之中,項氏叔侄不僅名氣大功勞也大,又兼擁立之功,正因為如此,近似於傀儡的楚懷王頗為猜忌項氏,不知道自己哪天腦袋就搬家了,在分兵伐秦時,楚懷王聽取宋玉的意見,認為進攻咸陽需要一位忠厚長者比較靠譜,而迎戰秦軍主力章邯則派了項羽,名義上說項將軍善戰實則欲借秦軍之手以除項氏,

鴻門宴項羽不殺劉邦,錯了嗎?

劉邦深知自己勢力弱小,要想在秦末亂世之中有一席之地必須要籠絡人心,他便與項羽結拜為兄弟,應該是出自真心,項羽名門貴族之後,武藝超群大丈夫豪情,與如此英雄人物成為兄弟,我這個泗水亭長也增色不少,他日就算為敵也能有顧念之情,而在項羽的心目中劉邦這個人出生低微勢力弱小,根本成為不了自己的對手,對自己沒有什麼威脅,多一個兄弟有何不好呢?

項梁戰死就數劉邦哭得最悽憐,不是兄弟能哭得如此傷心?至少項羽記在了心上,

當然劉邦毛病也不少,好色,項羽曾以好色之徒評價自己的這位劉大哥,劉邦也不生氣,坦然接受,或許劉邦正希望項賢弟認為自己好色,好色者自然為英雄所不恥,但劉邦似乎從不誨言,有這毛病以表現自己並無遠圖,亦可理解為示弱的一種表現,

若說劉邦有什麼天子之氣的大志向,那也是胡扯,至少此時是沒有的,後來兵出漢中偷襲彭城與項羽公開決裂並爭天下,是形勢使然.

再說項羽,此時志得意滿,天下諸侯莫不臣服,咸陽即在眼前,報仇雪恨正在當下,殺一人而失天下之望,不划算,古代當政者講究賞功罰罪,項羽為諸侯之長(領袖群雄),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是難以服眾的,個人能力再強也要凝聚人心,一群人籠絡在一起了,也要講規矩有紀律,不能想怎麼幹就怎麼幹,那麼,賞功罰罪就是紀律,公正無私就是規矩,項羽作為領軍大將當然明白這個道理,

在敵強我弱之時,適當的示弱也是一種策略,麻痺對手,讓對方降低警惕性,所謂事緩則圓,看似被動,實則主動以待事情發生轉機,再循機而動,現在示弱是為了將來示強,或者說為了日後不再示弱,尋找機會壯大自己,減少不必要的爭鬥,集中力量以圖他日戰勝項羽,劉邦這個出生基層的人,雖沒讀幾天書卻吸取了農民的一切好的特質,在秦末天下大亂之中選賢任能合縱諸侯,最終擊敗強敵項羽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大任……。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