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明宣宗皇后孫氏:引領時代潮流之女子,兩變中穩王朝根基

由 黑白史地理牧 發表于 人文2022-08-23
簡介朱瞻基的請求得到張氏的同意,所以身為貴妃的孫氏擁有了冊書和金寶,而且孫氏這一舉動成為定製,也就是潮流,從此之後明朝的後宮貴妃冊封都有冊書和金寶,再也不是皇后一人的特權

孫皇后屬什麼生肖

在明朝的後宮歷史中,“干政”,“專權”等字眼很少提到,與之前朝代相比,明朝後宮算是安分守己的。可就算再安靜的後宮,也會對王朝產生重要影響,只不過是分好與壞而已,畢竟那是皇帝的後宮,在君權時代,任何能影響皇帝言行的人,都有可能直接或間接使歷史走向發生變化。

明宣宗朱瞻基的皇后孫氏就是那種影響歷史走向的後宮女子,在明王朝的兩次危機中充分發揮了自己的作用。還有她也是明朝引領時代潮流的女子,當然這種潮流並不是美容美髮與時裝服飾。

明宣宗皇后孫氏:引領時代潮流之女子,兩變中穩王朝根基

孫氏

◎引領潮流之冊寶

明朝前幾任皇帝都只有一任皇后,而明朝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打破了這一慣例。朱瞻基之所以打破規律,完全因為其第二位皇后孫氏。

孫氏很早就進入皇宮,之所以這麼早,完全是因為她的介紹人不一般。孫氏是朱高熾岳母介紹入宮的,因為孫氏是其老鄉。

孫氏,鄒平人。幼有美色。父忠,永城縣主簿也。誠孝皇后母彭城伯夫人,故永城人,時時入禁中,言忠有賢女,遂得入宮。

從史書簡介中看,孫氏家境也只勉強算小康家境,其父只是一主簿而已。孫氏個人有兩大特點,美與賢,屬於內外兼修之人。當然明王朝的天下有此兩大特點女子不在少數,孫氏能進宮還是因為與朱瞻基外婆是老鄉,所以才能得到推薦,而且此推薦是格外有分量的。至於朱瞻基外婆將孫氏推薦入宮的原因是不願錯過優秀女子還是為家鄉出力就不得而知了。

孫氏入宮後得到朱瞻基爺爺朱棣的關注,而其根源是因為朱瞻基,這個朱棣特別看重的皇太孫。

方十餘歲,成祖命誠孝後育之。

朱棣直接命令兒媳張氏教育培養,完全是一副孫媳婦養成記。雖然如此,但到朱瞻基成婚的年紀,孫氏並不是正妻的人選。

已而宣宗婚,詔選濟寧胡氏為妃,而以孫氏為嬪。

朱瞻基的正妻是錦衣衛胡榮之女胡氏,孫氏只能居妾位。但孫氏有一個胡氏無法比擬的優勢,那就是從孫氏從小進宮並且由朱瞻基母親張氏親自教導,還有再加上是朱瞻基外婆推薦的人選,所以她在成為朱瞻基的女人前擁有比別的女人更多與其相處的時間。

孫氏這種優勢在很快就體現出來了,公元一四二六年,朱瞻基繼位為帝,是為明宣宗。朱瞻基做了皇帝之後,就立刻將孫氏封為貴妃。貴妃在按照明朝之前的規則看,那是僅次於皇后的妃位。

明朝初期,皇后除了是中宮之主外,還有冊書和寶璽作為獨一無二尊貴的身份象徵,其他妃嬪只有冊書無寶璽。

朱瞻基為了抬高孫氏的地位和身份,要求為孫氏制金寶,相當於打破後宮定製。明宣宗在位時,後宮大權還是在其母親張氏手中,故此為孫氏請求必須得到張氏首肯。

(孫氏)妃有寵,宣德元年五月,帝請於太后,制金寶賜焉。貴妃有寶自此始。

朱瞻基的請求得到張氏的同意,所以身為貴妃的孫氏擁有了冊書和金寶,而且孫氏這一舉動成為定製,也就是潮流,從此之後明朝的後宮貴妃冊封都有冊書和金寶,再也不是皇后一人的特權。

明宣宗皇后孫氏:引領時代潮流之女子,兩變中穩王朝根基

金冊

◎母憑子貴

朱瞻基對於孫氏的寵愛是明眼人都能看出來的,為其打破規矩,這是寵到極致了。寵到一定程度,總會想給她最好的。

在古代對於女子來說,最好的那就是後位,因為皇后是皇帝的正妻,顯然朱瞻基有這種想法,當然孫氏也有此慾望。

孫氏想要上位必須別人讓賢,此別人是胡皇后。在一點上,孫氏自己肯定是辦不到的,但她能給辦到的人增加說服別人的理由。

公元一四二七年,孫氏為朱瞻基生了個兒子朱祁鎮。要說平時妃嬪為帝王生子並不稀奇,但要看什麼時間點。

胡皇后作為朱瞻基的正妻,只生了兩個女兒,而孫氏所生之子朱祁鎮是朱瞻基的長子。換句話說,朱瞻基年近三十才有自己的兒子,這在古代帝王家是非常尷尬的。

皇帝越尷尬,證明孫氏生子的時期越重要,以及對於皇帝的意義。貴妃有子,而且是長子,皇后卻無子,這也就成了帝王廢后的最重要藉口。

妃亦無子,陰取宮人子為己子,即英宗也,由是眷寵益重。胡後上表遜位,請早定國本。妃偽辭曰:"後病痊自有子,吾子敢先後子耶?"

至於孫氏是否在生子這件事上作弊了,則沒有那麼重要了。胡皇后也清楚宣宗的內在意思,所以自己主動讓位。

孫氏在胡皇后讓位前說了些客套話,一個“偽”字說明她內心真實的想法,其實無可厚非,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公元一四二八年,明宣宗朱瞻基廢胡皇后,冊立孫氏為皇后。至此孫氏一生的追求算是達到了終點,因為太后和皇太后的稱號只要待機時間夠,是遲早的事。

三年三月,胡後廢,遂冊(孫氏)為皇后。

孫氏上位也不能怪孫氏有諸多想法,在封建社會母憑子貴永遠是條潛規則,特別是當帝王子嗣稀少時,皇后若無子則始終是一個痛點。

明宣宗皇后孫氏:引領時代潮流之女子,兩變中穩王朝根基

朱瞻基

◎帝國變局中的孫氏

孫貴妃變為孫皇后,加上宣宗的寵愛和長子朱祁鎮,孫氏的地位是無法撼動的。只是靜待從皇后到太后。

公元一四三五年,明宣宗朱瞻基駕崩了,孫氏的婆婆張太后以己之力確定朱祁鎮為繼承人,是為明英宗。孫氏從皇后成為太后。

在張太后去世之前,孫氏基本對於明朝政事無影響力,而後期張太后去世,孫氏開始影響明王朝的運轉,主要是兩次變局。

變局一:土木之變後的皇位處理

明朝的邊患屬北方最嚴重,這也是當時明成祖遷都到北平的重要原因,北部邊患主要是瓦剌,也就是蒙古一部。

公元一四四九年,瓦剌因為朝貢資源問題與明朝發生摩擦,明英宗在太監王振的誘導下要御駕親征。

此次親政,由於指揮和輕敵等問題,明軍慘敗,眾多大臣戰死,最關鍵的是明英宗被俘,成為瓦剌的俘虜。這就是明王朝有名的

"土木之變"。

訊息傳到北京,京師震動。此時張太后早已去世,皇帝被俘,皇家能做主的只有孫氏孫太后。孫太后面對如此嚴峻形勢,顯示出她的不一般與果斷。孫氏雙管齊下,一方面以財物贖明英宗,另一方面為穩住國內政局,命明英宗兄弟朱祁鈺監國。

英宗北狩,太后命郕王監國。

雖然瓦剌不敢殺明英宗,但一時間也無法讓其返回。國不可一日無君,於是朝臣請求孫氏立朱祁鈺為皇帝,以安穩天下。孫氏從各方面慎重考慮,答應了朝臣的請求,立朱祁鈺為帝,是為景泰帝。

孫氏在準備贖金的同時,還非常關心朱祁鎮的生活,不斷寄給保暖衣物。因為朱祁鈺繼位後,已經是下半年了,北方草原進入秋冬季是非常寒冷的。

時英宗在迤北,數寄禦寒衣裘。

一年之後,瓦剌看明英宗利用價值已盡,沒有辦法只能求和,並表示要放回明英宗。從瓦剌回來的朱祁鎮遭到景泰帝的軟禁,這一軟禁就是七年之久。

孫氏面對此情景也沒有更多的辦法,只能多派人去看看英宗,因為英宗從被俘虜到被軟禁,日子都不好過。

及還,幽南宮,太后數入省視。

變局二:南宮復辟的預設許可

如果沒有意外,估計明英宗的一生應該是被軟禁到去世,可是人生處處是意外。對於明英宗來說,他的轉機就是景泰帝兒子的早逝和其自身的病重。

對於封建王朝來說,最大的危險不是敵國,而是繼承人不明。無疑此時的明王朝就遇到這樣的問題,景泰帝病重,其子早逝,英宗被禁。

不管為自身還是為社稷,明朝的大臣要做選擇,最終部分朝臣選擇了英宗。之所以選擇英宗與孫氏有很大關係。

石亨等謀奪門,先密白太后。許之。英宗復辭,上徽號曰聖烈慈壽皇太后。

石亨等人擁立英宗復辟,是事先得到孫氏的默許的。或者可以說,這些朝臣敢這麼做,與孫氏的支援離不開,畢竟英宗才是孫氏的兒子。

公元一四五七年,明英宗再次登上帝位,成功復辟。而孫氏被英宗上徽號,這也是孫氏引領的另一潮流,宮闈徽號從此開始。

明興,宮闈徽號亦自此始。

明宣宗皇后孫氏:引領時代潮流之女子,兩變中穩王朝根基

土木之變

◎去世之前再次引領潮流

英宗復辟了,孫氏算是圓滿了。安安靜靜享受了幾年後宮退休生活,於是一四六二年去世。據說孫氏去世前對於英宗的一項政策有著很深的影響,那就是英宗廢除嬪妃殉葬制度。

明朝在英宗之前,都有皇帝死嬪妃殉葬的古老傳統,作為後宮的老人孫氏對於這一點是非常清楚的,從女性的角度出發,孫氏體會可謂非常深。

因為孫氏的影響,英宗在臨終之前決心廢除后妃殉葬制度,自此英宗之後,皇室再無殉葬,但真正的殉葬制度終止是在清康熙時期。

英宗承仁、宣之業,海內富庶,朝野清晏……至於上恭讓後諡,釋建庶人之系,罷宮妃殉葬,則盛德之事可法後世者矣。

孫氏的一生可謂十分精彩,從妃位升職到後位,在王朝兩次危機中扮演不可缺少的角色,果斷的決定使明朝脫離危機。

難得的是兩次危機,孫氏都沒有利用自身影響力去專權,而是將權力分別交給了朱祁鈺和朱祁鎮,以國家君主來穩定政治和社稷。

英宗被俘,立朱祁鈺,使瓦剌無多利可獲,以此來穩定人心。景泰帝病重,王朝繼承人成謎,支援英宗復辟,以此來安定臣心。兩次操作可謂十分完美,沒有任何拖泥帶水。理性但不缺感性。

從此看來,似乎朱瞻基廢胡氏立孫氏的決定是正確的。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