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打坐禪修需要注意哪些細節

由 愛喝茶的限速 發表于 人文2021-06-12
簡介比如出入息念就是心與呼吸,四界差別就是心和四界,慈心禪就是心和眾生如果再修出入息念時,你的心和呼吸的關係,一旦調整好了,定力就會出來了,如果用感情去面對呼吸,那麼呼吸和心就響應了,那麼心就會貼緊、融進呼吸,如果心相應了,心就會維持在呼吸上

如何修出入息

什麼是禪修

在禪修之前首先要明白禪修的目標,禪修是為了斷盡煩惱、滅盡諸苦。要想斷煩惱就要修習戒定慧。無論出家人還是在家人,都是在戒清淨的基礎上培育定、慧。透過慧來斷煩惱滅苦。簡單來說就是在戒的基礎上修習止觀,透過止觀來斷煩惱。

禪修要注意的兩個要點禪修方法

首先說明一下,這個禪修方法,是依據上座部瑪欣德尊者的禪修方法,要想禪修就要要有正確的方法。按照上座部佛教的傳統,無論修止也好,修觀也好,都要依靠經藏,佛陀在經藏裡怎麼教導,我們就要如何實踐

打坐禪修需要注意哪些細節

這裡為什麼要強調心態,因為有了好的禪修方法也不能就說修得好。就像我們要去地方,我們知道路了,但是我們還要知道哪裡沒有危險,如何走才能平安到達目的地。所以我們只是知道如何禪修是不行的,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和認真的態度是十分必要的。

什麼是好的心態呢,簡單一句話就是不極端、不偏,要做到五根、七覺支平衡。在禪修的時候無論是初學,還是高階階段,五根平衡都是很重要的

既然平衡五根那麼重要,那麼什麼是五根呢,五根分為:念根;信根;慧根;精進根;定根。

首先說念根,念根是獨立一組的。簡單說念根即正念,就是說把心沉入物件也就是業處,簡單說就是給心找個工作的地方。比如出入息念,把心沉入呼吸,就是正念。

接下來就是信根與慧根,信根慧根用現代話說就是感性與理性,過度感性就容易迷信,過度理性就容易批判信心不足,我們要做的就是要他們平衡。

那麼如何平衡信根與慧根呢?在不同階段側重點是不同的,清淨道論提到:在修止階段,信根稍強一點是恰當的,在修觀階段,慧根就要稍微強一點。

在培育定力的時候我們可以讓心貼近呼吸,也就是說用感情去感覺、去愛呼吸,如果你真的愛呼吸對呼吸有感情,那麼你的心就會對呼吸有興趣,能自然的貼近呼吸,就能和呼吸達到相應。所以說在修止階段,信根稍強一點是適當的。

無論修止還是修觀,包括在日常生活,我們和外界只有心和物件的關係,不管哪一種修行方法,只有一種關係,就是心和物件。比如出入息念就是心與呼吸,四界差別就是心和四界,慈心禪就是心和眾生

如果再修出入息念時,你的心和呼吸的關係,一旦調整好了,定力就會出來了,如果用感情去面對呼吸,那麼呼吸和心就響應了,那麼心就會貼緊、融進呼吸,如果心相應了,心就會維持在呼吸上。

打坐禪修需要注意哪些細節

再修定階段,由於慧根偏於理性。會對呼吸進行評判分析,所以,會想我這個呼吸是不是太長了,是不是太短了,是不是太快了是不是是有光了,等等這都是慧根太強了,在修定階段會跟要稍微的弱一點,要把心開啟,完全愛上呼吸,把心完全投入呼吸。

把心定在一個地方,根據阿毗達摩叫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禪那的一個禪支,無論初禪還是四禪,任何一個禪那他是必需要有的,那麼什麼是禪支呢?禪支就是心所的這種狀態很強了,心持續的維持在一個物件身上,只有一個固定的物件,沒有其他物件這種狀態就叫做定。那麼如何才能讓心持續地維持在一個物件上呢?也就是讓心與物件相應,達到同一個水平。

如果心對於物件沒有感覺、沒有興趣,心慢慢會昏沉,變成妄想。這種現象,多數是由於心對呼吸沒有興趣,所以心表現為無力或者到處亂跑。在培育定力的時候,心對呼吸要有感情。這樣就能夠貼近呼吸;當心貼近呼吸維持到一定的狀態時,定力就培育起來了。這就是信根與慧根平衡的具體運用方法。

另外,精進根與定根也要達到平衡。用現在的話來說,精進根是動的,定根是靜的。禪修時心過於動容易浮躁,心過於靜容易沉滯,變得無力。要動靜相宜,感性和理性都要達到平衡,如此,禪修時就很好用功。這對禪修者來說也很重要,就是要平衡動與靜的關係。

在禪修的時候,不要太努力、不要太用力,但是這並不是說要懶洋洋,懶洋洋又偏至另外一邊去了。所以說禪修的時候要儘自己的能力,能夠專注幾分就算幾分,而不是“拼“只要把精力投入到禪修就可以了。

呼吸本身是很柔和、輕盈的,如果心一定要去抓呼吸,去用力呼吸,用僵硬的心對待輕柔的呼吸,心和呼吸是不會相應的,呼吸是輕盈、柔和的,我們的心也要保持平靜、單純,要這樣才對。

打坐禪修需要注意哪些細節

修行態度不正確或修行不當容易產生禪病。什麼是禪病呢?有些人—專注就感覺頭暈、氣脹、肌肉繃緊,甚至身體變得僵硬這就是禪病。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精進力過度,或者用力過度導致的。另一方面,禪修的時候,心過度平靜不行,這樣心沒有力,禪坐會昏昏欲睡、前俯後仰。就像一潭死水,水不流動容易長青苔,容易變骯髒。心過度動、過度用力也不行,會產生許多沒必要的問題。

我們對禪修不應抱有過多的期望。有一句話叫“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但是如果你對禪修抱有過高的期待,你的心態已經錯了修行是為了離貪,為了去除煩惱。假如你抱著一大堆煩惱,抱著貪求的心、有所得的心、想要證得什麼境界的心,這種心態是要不得的。

修行是能夠做到幾分就做幾分。就好像農民種莊稼一樣,他只管耕耘,用不著問收穫。假如他種了一棵樹,然後在樹旁立一根尺,每天去量量看今天長了幾釐米,昨天長了幾釐米,這樣的話他能過得開心嗎?同樣地,修行也是這樣。

我們要做快樂的修行人,不要做愁眉苦臉的修行人;我們要做開開心心的修行人,不要做有一大堆煩惱、妄想執著的禪修者!

修行是要我們放下,不是叫我們拿起什麼東西來。很多人就是抱著要拿起什麼東西 得到什麼東西的態度來修行,這種態度是錯誤的!只要你依照正確的方法,擁有正確的態度,你的禪修必定會有進步、會有體驗。精進並不是叫你的心緊緊地抓住物件,或追求什麼境界。你的心愈能夠放下,愈單純、愈簡單,心對呼吸的專注力就能提升。

過度精進容易導致不良後果。如果在限定的期間內沒有達到你的要求,沒有實現你的期待,隨之而來的往往是沮喪、追悔、煩躁甚至自暴自棄。當你想到修行不但沒有給你帶來利益,反而產生副作用時,還會想要繼續修行嗎?那時候你可能對你禪修的方法沒有信心,這是很不應該的。

修行一定要中道,中道就是平等地行道。猶如汽車賓士在高速公路上,車開得太快容易出事,開得太慢也不行,必須怡到好處。當車速為90公里或100公里時是恰當的,這時用不著拼命踩油門,否則容易出事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