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姚廣孝:成祖首功,《大典》總成(下)韋力撰

由 芷蘭齋 發表于 人文2022-08-12
簡介”朱棣問姚廣孝有什麼要求,姚完全不提個人的事,只是希望朱棣能夠釋放溥洽,因為這位溥洽是建文帝時的僧官,朱棣打入南京時,溥洽曾建議朱允炆化妝成僧人逃脫,也有人說,其實朱允炆就藏在了溥洽的住所

兩腳書櫥陳濟是什麼人

為了編寫這部大書,姚廣孝組織了一大批相關人員,其中尤為重要的是總裁陳濟。這位陳濟本是位布衣,然而他讀書十分廣博,《明史》中稱陳濟“嘗以父命如錢塘,家人齎貨以從。比還,以其貲之半市書,口誦手鈔。十餘年,盡通經史百家之言。”陳濟有錢就買書,並且記憶力超常,人稱“兩腳書櫥”,故而被請入文淵閣來編這部大書。除此之外,姚廣孝還請來了一些著名的僧人和道士,共同來參與該書的編纂,比如他所請來的僧人中有一位法名善啟,朱彝尊所纂《明詩綜》對善啟介紹如下:“早負詩名,錢塘瞿宗吉賦牡丹詩,師與對壘,用一韻賦百首,獨庵(姚廣孝)南洲(溥洽)交器重之。嘗被召纂修《永樂大典》,書成告歸。”

因為這部大書中還有醫家的內容,故姚廣孝也推薦了幾位這方面的人材。可見姚廣孝為了編纂大書,下了很多的氣力,並且他在用人方面,可以稱得上不拘一格。而這部書所涉及的廣博內容,《永樂大典》在凡例中明確地稱:“是書之作,上自古初,下及近代,經史子集,與凡道釋、醫卜、雜家之書,靡不收採。……凡天文、地理、人倫、國統、道德、政治、制度、名物,以至奇聞異見,諛詞逸事,悉皆隨字收載。”

姚廣孝:成祖首功,《大典》總成(下)韋力撰

永樂大典。嘉靖。巻2279-2281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_頁面_01

姚廣孝:成祖首功,《大典》總成(下)韋力撰

永樂大典。嘉靖。巻2279-2281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_頁面_02

姚廣孝:成祖首功,《大典》總成(下)韋力撰

永樂大典。嘉靖。巻2279-2281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_頁面_03

正因如此廣博的涵蓋,所以姚廣孝才動腦筋請來各方面的人材,共同參與該書的編纂。但是編成這樣一部大書,除了相應的人材,還需要大量的底本,宮中雖然藏書豐富,但也有許多未備之本,於是在永樂四年,朱棣下令由禮部尚書鄭賜派人在全國範圍內徵書:“(永樂四年四月)己卯,命禮部遺使購求圖書。上視朝之暇,輒御便殿閱書史,或召翰林儒臣講論。嘗問:‘文淵閣經史子集皆備否?’學士解縉對曰:‘經史粗備,子集尚多闕。’上曰:‘士人家稍有餘資,皆欲積書,況於朝廷可闕乎?’遂召禮部尚書鄭賜,令擇通知典籍者,四出購求遺書。且曰:‘書籍不可較價直,惟其所欲與之,庶奇書可得。’”

看來,朱棣為了編這部大書可謂不惜成本,只要書好,不論多貴都可以購買,從而保證了《永樂大典》一書的質量。但是編纂這麼一部大書,卻非易事,對於該書所用人員,孫承澤在《春明夢餘錄》給出的資料是:“正總裁三人,副總裁二十五人,纂修三百八十七人,催纂五人,編寫三百三十二人,看詳五十七人,謄寫一千三百八十一人,續送教授十人,辦事官吏二十人,凡二千一百八十人。”但是,沈德符的《萬曆野獲編》卻說:“時拜謁者,廣孝以下二千六百一十九人,蓋效力編摩者,較宋太平興國中不啻十倍。”這個數字比《春明夢餘錄》所載多出近500人,但無論哪個更為正確,這都是一個龐大的隊伍,姚廣孝對這些人統籌安排,最終在永樂五年十一月,編出了該書。《明太祖實錄》載:“太子少師姚廣孝等進《重修文獻大成》書,凡二萬二千一十一卷,一萬一千九百五本。更賜名《永樂大典》,上親制序以冠之。”

姚廣孝:成祖首功,《大典》總成(下)韋力撰

永樂大典。卷7078至卷7080。德國柏林國家圖書館藏。明嘉靖隆慶時期內府重寫本_頁面_018_頁面_001

此次重編之本令朱棣大為滿意,他在給該書所寫的御製序中稱:“序百王之傳,總歷代之典。……乃命文學之臣,纂集四庫之書,及購募天下遺籍,上自古初,迄於當世,旁搜博採,匯聚群分,著為典奧。……故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揭其綱而目必張,振其始而末具舉。包括宇宙之廣大,統會古今之異同,鉅細粲然明備,其餘雜家之言,亦皆得以附見。蓋網羅無遺,以存考索,使觀者因韻以求字,因字以考事,自源徂流,如射中鵠,開卷而無所隱。”

朱棣表彰《永樂大典》事無鉅細地涵蓋了古今典籍,而恰恰是姚廣孝為這部大書的編纂付出了很多心血。此書對後世影響極大,清乾隆年間,經過朱筠的建議,朝廷決定從《永樂大典》中輯軼出已失傳的歷史典籍,而後的《四庫全書》中有282種、計4926卷都是從《永樂大典》中輯出者。由此可見,到了清乾隆中期,《永樂大典》所記載的很多典籍都已經失傳了,如果沒有《永樂大典》的記載,這些書就永遠消失在了這個世界上。

到如今,原本11000多冊的《永樂大典》僅餘了440餘冊留存,每一冊都成為了國寶級的典籍,雖然今天偶然還會有《永樂大典》零本的發現,但每發現一冊,都會成為引起廣泛關注的事件。而我所知最近的一次,乃是2013年國家圖書館大約花800萬買得一冊零本。

姚廣孝在編完《永樂大典》後的第三年,又主持了《明太祖實錄》的第三次修纂。永樂十六年五月一日,《太祖實錄》編纂完成時,姚廣孝已在此前的一個多月去世了。他在去世前,朱棣還曾親往探問,《明史》中記錄了君臣二人的對話:“(朱棣)問所欲言,廣孝曰:‘僧溥洽系久,願赦之。’溥洽者,建文帝主錄僧也。初,帝入南京,有言建文帝為僧遁去,溥洽知狀,或言匿溥洽所。帝乃以他事禁溥洽。而命給事中胡濙等遍物色建文帝,久之不可得。溥洽坐系十餘年。至是,帝以廣孝言,即命出之。廣孝頓首謝。尋卒。”

朱棣問姚廣孝有什麼要求,姚完全不提個人的事,只是希望朱棣能夠釋放溥洽,因為這位溥洽是建文帝時的僧官,朱棣打入南京時,溥洽曾建議朱允炆化妝成僧人逃脫,也有人說,其實朱允炆就藏在了溥洽的住所。於是溥洽就被關進了監獄,這一關就是十年多。在此之前,雖然姚廣孝跟朱棣關係十分密切,但姚也決不敢向皇帝提出把溥洽放出來,因為這涉及到了朱棣最為敏感的帝位問題。而今面對病重的姚廣孝,朱棣立即答應了他的請求,下令將溥洽放出。

對於這件事,野史中都有記載。鄭曉在《今言》中稱:“靖難兵起,(溥洽)為建文帝設藥師燈懺詛長陵;金川門開,又為建文帝君削髮。長陵即位,微聞其事,囚南洲十餘年。榮國公疾革,長陵遣人問所欲言,言願釋溥洽。長陵從之,釋其獄,時白髮長數寸覆額矣。走大興隆寺,拜榮國公床下,曰:‘吾餘生,少師賜也。’”看來溥洽確實在很多方面幫過建文帝,而建文帝的逃遁也跟溥洽有一定的關係,難怪朱棣將其關入監獄十幾年。溥洽被放出後,立即去見姚廣孝,明確地說自己的餘生乃是拜姚所賜。

姚廣孝在去世前仍然惦念著自己的朋友,可見是一個重情義之人。永樂十六年三月二十八日,姚廣孝去世,享年84歲,在那風雲的變幻的年代,他能夠得以善終,也確實很難得。朱棣聽到訊息後,“輟視朝二日,賜祭,贈推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榮國公,諡恭靖。命有司治喪葬,親制碑文於墓。”(《明太宗實錄》卷一百九十八)

兩天之後,朱棣派人前往宣讀他親撰的祭文,朱棣在祭文中說:“曩者奸宄構禍,朕舉義師以定內難,卿竭忠效謀,克殫心膂,識察天運,言屢有驗,一德一心,弘濟艱難,輔成家國,其績居多。”

由這段話可見,朱棣並沒有忘記姚廣孝當年幫助他奪取天下的豐功偉業,而後他御賜姚廣孝諡號為“恭靖”。鄭永華在《姚廣孝史事研究》中稱此為“明代永樂朝文臣得皇帝賜諡第一”,並且:“姚廣孝喪葬之儀盛況空前。朱棣親自撰寫神道碑銘,這在永樂一朝甚至整個明代都是絕無僅有的。”而《明史》中亦稱:“明初,文武大臣薨逝,例請於上,命翰林官制文,立神道碑。惟太祖時中山王徐達、成祖時榮國公姚廣孝及弘治中昌國公張巒治先塋,皆出御筆。”

可見,朱棣的確未曾忘記這位幫過自己大忙的人,故而對姚廣孝的賞賜都是超規格者。姚廣孝去世後,葬在了北京附近,而他的墓塔位於北京市房山區崇各莊鄉常樂寺村東。雖然身處北京,我卻一直未曾探看過他的墓塔,某天我將房山區的歷史遺蹟作了路線上的規劃,在探訪完大覺寺後,轉而駛上高速公路,前往尋找姚廣孝墓塔。

姚廣孝:成祖首功,《大典》總成(下)韋力撰

看到了墓碑

從大覺寺重新駛上六環西路,沿此路南行40餘公里,在青龍路口下道左轉駛上S328省道,前行不遠看到路牌,稱此路又名泉湖西路。西行2公里後右轉駛向良三路,再前行三公里右轉是一條寬闊的無名路,穿過一座殘破的小橋,進入了常樂寺村。

姚廣孝:成祖首功,《大典》總成(下)韋力撰

細節頗為精美

在村內問過幾人,大多能知道墓塔所在方向,但因為附近的道路沒有名稱,故指路之人難以向我說清楚,如何才能開到墓塔之前。於是我邊開車邊打問,然而村內行人很少,每遇岔路只能停下來在那裡等候。正等候間,我想到導航儀不知是否有這個具體地點,於是輸入“姚廣孝墓”幾個字,果真顯現在村東300米處。

姚廣孝:成祖首功,《大典》總成(下)韋力撰

施工之中

按著導航儀所指的方向,果真在村外看到了土路旁的一塊大碑,螭首的碑額上刻著“御製榮國公神道碑”,這正是我所找的姚廣孝墓碑。石碑保護完好,加上下面的石贔屓,看上去將近四米高,外面有用青磚圍起的碑券,我感覺碑券的年代不會太早。碑的四周是大片的空地,在空地之後搭著幾個臨時的帳篷,旁邊還停著挖掘機,看樣子要在此處大興土木,不知道未來的姚廣孝墓塔是否又會變成面積龐大的旅遊景點。

姚廣孝:成祖首功,《大典》總成(下)韋力撰

繼續前行

姚廣孝:成祖首功,《大典》總成(下)韋力撰

遠處的墓塔

姚廣孝:成祖首功,《大典》總成(下)韋力撰

雕造得頗為細膩

姚廣孝:成祖首功,《大典》總成(下)韋力撰

看不到塔銘

沿著碑側邊的小路向後走,前行百十餘米即是姚廣孝塔,塔為磚制,塔基上刻滿了精美的花紋,可惜塔額與地面有十米之高,我的攝影技術又相當拙劣,無論如何都拍不清楚上面的銘文。按資料記載,姚廣孝墓塔旁原本有著許多的碑刻,今日卻一點痕跡也沒有,只有零星的幾棵棗樹,看上去樹齡不過百年。在大片的空地上,密密的挖著許多種樹坑,看來前面的施工工地果真是要恢復姚廣孝墓的景觀。且不管此事的動機是否為打著保護文物的名義來搞經濟,只要能夠保護起來,也是一件好事。惟一的希望的是,將來在介紹姚廣孝事蹟時,一定要提到他對《永樂大典》的編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姚廣孝:成祖首功,《大典》總成(下)韋力撰

漸漸走近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