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天下讀書人的種子方孝孺——為情義而死?

由 饞貓歷史 發表于 人文2023-01-22
簡介要知道,當時擺在方孝孺面前的只有兩條路:老老實實跪在朱朱棣面前起草詔書或者去死

夢想神交是什麼

(一)皇帝是書生

朱見炆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嫡孫。朱元璋戎馬一生,經歷了無數的風風浪浪。可以說在死人堆裡都是打過滾的,從一個四處要飯的小沙彌蛻變成一代開國之君。他打下的江山他當然希望能夠永葆堅固了。他的心裡非常清楚,馬上得天下,不可馬上治天下。於是,他在位統治時期,總重典治亂世:大殺功臣、嚴懲貪官、撫卹百姓。明朝從元末戰亂當中逐漸恢復過來。但他卻渴望培養自己的後代成為仁君。他的長子朱標,在他的苦心培養下,可說是宅心仁厚、胸懷天下,只可惜英年早逝。

天下讀書人的種子方孝孺——為情義而死?

到底由誰來繼承他的皇位呢?當時朱元璋有兩個選擇,朱標死了,他可以讓其他的兒子接班。朱元璋的兒子非常多,燕王、秦王、晉王、周王等等。其中有一些也是跟他征戰天下的功臣,可以說殺伐決斷,頗有乃父的風,比如朱棣等。但朱元璋還是做出了第二個選擇。他讓他的嫡孫朱允炆來繼位。他的這一選擇,可以說是用心良苦。他希望確立嫡長子繼承製這一原則,給他的後代子孫樹立典範。

歷史上,為了爭奪皇位而骨肉相殘、萁豆相煎的故事太多了。例如曹操的兒子曹丕與曹植的故事,唐太宗李世民與李建成的故事。朱元璋為了避免這樣的悲劇發生,把自己的兒子全都封到各地去當藩王,非召不得入京。指望他們好好鎮守邊關,給朱家拱衛江山。因此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長孫朱允炆,沒想到悲劇還是發生了。

朱允炆作為孫子輩,沒經歷什麼戰火。從小養尊處優,性情溫文爾雅,接受的也是非常良好的儒家教育。他從小就知道自己將來是要當皇帝的。又非常喜歡讀書,跟著他的老師學習了很多儒家治國思想。他的夢想是將來能夠成為治世明君。

關於朱允炆,現在留下來的史料並不多。因為他那位叔叔夠狠,在靖難之役後把有關他的資料幾乎都給燒盡了。但是據一些野史記載,這個人應該是寬厚仁慈的,非常孝順。有一個故事講,朱允炆十四歲時,他的父親朱標生病了。他就日夜伺候的父親的身旁,給父親端藥送水,一直持續了兩年。可朱標還是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病死,朱允炆在守孝時因過度哀傷而消瘦。反而是朱元璋安慰他說:“而誠純孝,顧不念我乎?”

朱允炆這麼注重孝道,他是深受儒家禮法影響的皇帝。當然對於尊師這一傳統禮法也是極其重視的,並且以身垂範。他尊師到了什麼程度呢?就連涉及到自己身家性命的事情,他都愈意聽老師的。

建文四年(1402)六月八日晚上,南京城已經被籠罩在戰雲之下,城內一片恐慌。這時朱允炆已感到危險就在腳下。

天下讀書人的種子方孝孺——為情義而死?

方孝孺

他急召老師方孝孺進來詢問對策:“方先生,燕兵已入龍潭,朕該怎麼辦?”

方孝孺問:“陛下想怎麼樣?”

朱允炆說:“有幾位大臣建議,讓朕棄守金陵,前往浙江或湖湘,以圖重新振作。”

方孝孺連忙搖頭答道:“君主怎麼能夠離開帝都呢?城中尚有二十萬部隊,我們只能盡力堅守,等待援軍的到來。”

朱允炆問:“萬一守不住呢?”

方孝孺看了一眼朱允炆,凜然說道:“就算是沒有希望了,國君為社稷而死,也是正當的,是死得其所。”

聽了方孝孺的話,朱允炆居然不可思議的表示了同意。不是沒有大臣建議朱允炆趕快逃走,也不是朱允炆沒想過他可能會死在這裡。可他還是對老師的建議表示贊同。可見這對師生的情義不是忠君和愛臣所能概括的了的。他們肯定有著共同的理念以及各自對對方的欣賞。所謂“神交”是也!

天下讀書人的種子方孝孺——為情義而死?

建文帝登基的時候才二十一歲,在他爺爺羽翼的庇護下,根本沒經歷過什麼世事。空有一番天下大治的理想,他身邊圍繞的也是一些充滿理想主義的文人才子。方孝孺開始輔佐朱允炆的時候正好是四十二歲,比他大一倍。這位名重天下的才子,每天陪在皇帝身邊,教他讀書,給他各種治國的建議。朱允炆也是非常上進好學,在學問上有什麼不懂的都來請教老師,在治理國家上也願意聽從老師的建議。兩人培養出了很深厚的情義。中國古人講“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朱允炆又年紀很小就失去了父親,有理由相信,這對君臣,不僅是師生,更情同父子!

(二)老師比較迂

天下讀書人的種子方孝孺——為情義而死?

方孝孺

方孝孺是浙江寧海縣人。據說那裡的人生來就有一股子“青山不受折腰辱”的硬氣。魯迅在《為了忘卻的紀念》中提到柔石時,說:“他的家鄉,是台州的寧海,這隻要一看他那臺州式的硬氣就知道,而且頗有點迂,有時會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可見這個地方出有骨氣的人。

朱棣以“清君側”為藉口發起靖難之役。當他準備揮師南下的時候,他最信任的謀士姚廣孝跪在地上請求他:“方孝孺是個才學出眾的人,當我們破城的時候,他肯定不會投降。但是請您不要殺他,殺了他,天下讀書人的種子就沒有了!”朱棣點頭答應了。

可是,後來南京城破之後。朱棣知道方孝孺德高望重,又是建文帝的股肱之臣和最信賴的老師。要想名正言順的當皇帝,讓天下讀書人臣服他,非要方孝孺出來寫登基詔書不可!他把方孝孺從監獄中請出來,準備親自說服這位倔強的才子。可沒想到方孝孺卻穿著孝服來見自己。而且在殿堂上放聲痛哭,哭聲響徹殿堂上下。他這不是明擺著要給這位新皇陛下難堪嗎?這些朱棣都還能忍。於是兩人發生瞭如下名垂青史的對話。

朱棣:“先生不要這樣,我只是效法周公輔佐成王而已。”

方孝孺:“成王安在?”

朱棣:“已自焚。”

方孝孺:“何不立成王之子?”

朱棣:“國賴長君。”

方孝孺:“何不立成王之弟?”

朱棣:“此朕家事!”

於是方孝孺投筆於地,說:“死即死,詔不可草!”

朱棣暗壓住怒火,說:“即死,獨不顧九族乎?”

方孝孺怒聲道:“便十族奈我何?”

天下讀書人的種子方孝孺——為情義而死?

朱棣強迫他寫,他竟然寫個“燕賊篡位”。

朱棣暴跳如雷,再也壓不住怒火了。於是,真的下令誅殺方孝孺的十族。方孝孺自己則被凌遲處死。(就是一刀一刀剮)

所謂十族,可能很很多人不知道到底指的是哪十族。其實十族是指父四族(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一族、出嫁的姐妹一族、出嫁的女兒一族)、母三族(外祖父一族、外祖母一族、姨媽一族)、妻二族(岳父一族、岳母一族),第十族就是門生了。方孝孺被誅十族,據統計,共有873人之多。這是真正的滅門慘案了。

我們從上面那段對話,其實可以很輕易地讀的出來,當時就是兩個脾氣都很衝動的人,話趕話趕到了那兒。可能誰也沒想到會真的造成這樣的結果。於是朱棣也把之前答應姚廣孝的不殺方孝孺的承諾拋之腦後,方孝孺也不顧自己的十族性命安危了。這是人治社會的一場悲劇。

至於有人可能會質疑說如果真的只是衝動,難道事後不可以挽回嗎?我想是很難的。所謂君無戲言,朱棣既然大庭廣眾之下說出了這樣的話,他是很難收的回去的。再說,既然方孝孺已經不可能為自己所用了,為什麼不殺雞給猴看?狠狠地整一下這些自以為是的讀書人,看誰還敢說個不字。方孝孺這邊就更加不可能有後悔藥吃了。我相信他肯定想到了自己會死,也估計到了會牽連自己的家人。但絕沒想過還有誅十族這麼一招。朱棣夠狠,殺人也殺出了新高度。

說這麼多,只是想批駁一下那些譏方孝孺為愚忠的人。他們看到這種慘劇,都為方孝孺的親人感到冤。要知道,當時擺在方孝孺面前的只有兩條路:老老實實跪在朱朱棣面前起草詔書或者去死。他只是選擇了後者,如果這也有錯,那從此天下人誰還願意講氣節。

在這件事中,我們只能說朱棣實在是夠狠!

天下讀書人的種子方孝孺——為情義而死?

朱棣

當初朱允炆願意把命壓在方孝孺的身上,聽從他的建議,沒有離開帝都。現在城破了,皇帝也不知去向,生死未明(方孝孺大概是以為他死了)。試想,面對這樣一種狀況,哪怕是普通人,也不會選擇跪舔朱棣吧!

我甚至認為,在這個事情裡頭,方孝孺表現出來的情義遠比他的忠心要來的更加值得書寫。正如朱棣所說的,這本是朱棣的家事,天下依然姓朱,不涉及到改朝換代。他即使投靠朱棣,也依然是朱家的奴才,何來忠不忠之說?但是他和朱允炆之間的君臣之義、師生之情就徹底變了。

可以拿魏徵與李世民的例子來做個類比。魏徵本是李建成的手下,可李建成同魏徵並沒有很深的情義。後來李建成被殺,魏徵為李世民所用,沒有人說他不忠不義。反倒成就了他和李世民。但是朱允炆和方孝孺的情義就很重。如果他為朱棣所用,天下罵他不忠的人可能會有,但是罵他不義的人一定更多。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