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本土藝術大咖“坐而論道”探討成都當代藝術如何走出“理想國”

由 封面新聞 發表于 人文2022-08-04
簡介活動現場同時釋出了《西南當代藝術生態公共觀察計劃》,該計劃由大埔當代藝術館、吉利·藝術設計學院藝術理論研究中心、器空間、四川省雕塑學會、UP-ON行為藝術檔案館、西南民族大學高小華美術館、許燎源現代設計藝術博物館、白夜、小酒館、《1314》

坐而論道是什麼意思解釋

封面新聞記者 楊帆

1月16日,由新銳藝術媒體艾幾ART發起的“走出理想國——西南當代藝術生態沙龍暨《西南當代藝術生態公共觀察計劃》釋出”活動在成都方所書店舉辦。活躍在西南的眾多當代藝術家、藝術機構負責人、藝術評論者和媒體人齊聚一堂,圍繞西南當代藝術生態的變化展開討論。同時,多個藝術機構和媒體還聯合釋出了《西南當代藝術生態公共觀察計劃》。

本土藝術大咖“坐而論道”探討成都當代藝術如何走出“理想國”

成都曾被稱為中國當代藝術的“理想國”,從這裡走出的許多藝術家,成為今天中國當代藝術的代表。但20多年後,此地的藝術生態,卻不再那麼“理想”。此次沙龍透過三場專場對話,深入探討包括成都在內的西南當代藝術,如何應對時代劇變帶來的挑戰,以及如何讓來自西南的藝術經驗和立場,再次行走於世界。

此次沙龍分為藝術家專場、機構專場和研究評論專場,分別旨在探討在地藝術家的創作與生存狀態、機構如何為西南代言以及西南的藝術經驗和立場,如何再次行走於世界等問題。

本土藝術大咖“坐而論道”探討成都當代藝術如何走出“理想國”

首場對話的命題是困境與突圍,聚焦西南藝術家的現狀。藝術家蒼鑫、何利平、吳定隆、張晉以及法國駐成都總領事館文化專員白洛華、法國駐成都總領事館文化專案官員蘇萌萌參與討論。如何形容成都的藝術生態?藝術家們給出的答案是北京是戰場、上海是市場,而成都是道場。西南人文資源、自然資源的與眾不同,也帶了創作的靈感和靈性,因此西南至今仍然是中國當代藝術的創作中心。

白洛華更是認為,成都文化多元包容,藝術家生態活躍,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地方。但是藝術家們也提到,成都藝術生態中市場機制的長期缺失,中生代藝術家不約而同面臨中年危機,他們以各自方式對抗消解,堅持創作。

本土藝術大咖“坐而論道”探討成都當代藝術如何走出“理想國”

第二場對話聚焦於西南藝術機構如何為西南代言。成都藝術標誌性人物何多苓、成都當代影像館創始人鍾維興、重慶器空間的聯合創辦⼈倪昆、成都小酒館主理人史雷以及藝術評論人藍慶偉參與對話。

何多苓認為,對藝術家來說最重要的是去中心,不依附、攀附和企圖成為中心,這點來看成都就非常好,可能目前成都美術館不夠專業,但是不專業也是特點。而在幾位專業美術館或機構運營者看來,地產美術館勢必成為過去式,西南不缺美術館,但是缺少耐得住寂寞、堅守高水準專業的美術館,不管是成都當代影像館或者是重慶器空間,都是在專業領域持續深耕、實現領先。館長們也提到兒童美育其實是公眾之前一直忽略的,隨著未來西南優質美術館越來越多,兒童看展也將成為日常。

最後一場對話的命題是從腹地出發,探討西南當代藝術的前沿與可能,鄧樂、黃效融和周斌三位都是西南當代藝術的“老炮”。鄧樂是知名雕塑藝術家,其最新作品入選北京冬奧會;黃效融是第一、第二屆成都雙年展策展人;周斌從1997年開始在成都創作和研究行為藝術。

而來自西南民族大學的翟一濤與張原兩位學者,則為對話加入更為豐富的西南視角,藝術評論家崔付利也加入了此次沙龍。話題依然從成都歷年雙年展開始,在簡要回顧歷屆成都雙年展歷程後,嘉賓們提出觀點:成都藝術不是透過雙年展、博覽會就能解決問題,這些展會立意始終在過去,而且並未有突顯公共性。

而周斌則總結了他用極低預算,堅持九屆UP-ON向上國際現場藝術節的歷程,他認為所謂外來的刺激,最重要的是用國際水準的持續藝術交流,來啟用個人主義。張原則認為西南當代藝術的可能性來自於在地,來自於“在野”,因為藝術進入民族地區,不再是景觀,而是帶來新的改變融合。學院出身的翟一濤把目光瞄準了大學藝術專業的生態,他認為幾十萬藝術學生後備軍是未來的重要可能性。

本土藝術大咖“坐而論道”探討成都當代藝術如何走出“理想國”

活動現場同時釋出了《西南當代藝術生態公共觀察計劃》,該計劃由大埔當代藝術館、吉利·藝術設計學院藝術理論研究中心、器空間、四川省雕塑學會、UP-ON行為藝術檔案館、西南民族大學高小華美術館、許燎源現代設計藝術博物館、白夜、小酒館、《1314》設計與藝術雜誌、艾幾ART等多家機構及媒體聯合發起。

據瞭解,《西南當代藝術生態公共觀察計劃》將是一個持續的行業觀察樣本,是聯合藝術生態中各個有機體的共創,也是可持續的藝術公共語境表達形態。未來該計劃將以系列寫作、沙龍、行走、白皮書甚至策展的形式來呈現,並不斷引入外部視野進行跨地域的觀察,力求在每一年不斷迭代更新。

活動主辦方還公佈了計劃首批觀察員,邀請了何多苓、翟永明、何利平、倪昆等27位藝術家及藝術從業者擔任。計劃的發起媒體艾幾ART的創辦人程艾表示,希望在不斷激發、碰撞與實踐中,以生態和生機,重新發現西南當代藝術的當下與未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