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學歷史:亂成一鍋粥的春秋(一百零二)

由 隨手書寫 發表于 人文2022-07-27
簡介子玉派遣手下一位名叫宛春的大夫前往晉軍大營,向晉文公提出瞭如下要求:請晉文公恢復衛成公的君位,並歸還被晉國侵佔的曹國土地

險阻艱難備嘗之矣的嘗是什麼

楚成王不願意與晉文公交戰。他認為,晉文公能夠在花甲之年領導晉國迅速恢復國力,強勢介入中原事務,在諸侯中樹立起威信,一定是得到了上天的襄助。面對這樣的晉文公,楚成王選擇避其鋒芒,撤兵回國。

楚成王命令子玉退兵。《左傳

僖公二十八年》記錄了他命人給子玉帶去的信,信中說:“

無從晉師。晉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晉國。險阻艱難,備嘗之矣;民之情偽,盡知之矣。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天之所置,其可廢乎?《軍志》曰:

允當則歸。

又曰:

知難而退。

又曰:

有德不可敵。

此三志者,晉之謂矣。

楚成王給子玉的這封信可謂是苦口婆心,成語

“知難而退”就是出自這封信。

然而,楚國的令尹子玉卻不這麼認為。子玉生性剛愎自用,狂妄自大。他圍困宋都商丘,三個月不克,急需用一場勝利證明自己的能力。他不顧楚成王的撤兵命令,一意孤行,要與晉軍決一死戰。

子玉的舉動令楚成王怒不可遏,他只派遣了數量非常有限的部隊前去增援,自己則率兵駐紮在楚國的申縣,靜觀中原事態發展。

子玉雖然

“剛而無禮”,卻不是個孤膽英雄。見楚成王明確表態不支援自己,子玉不敢貿然北上,而是先施展了一條計策。

子玉派遣手下一位名叫宛春的大夫前往晉軍大營,向晉文公提出瞭如下要求:

請晉文公恢復衛成公的君位,並歸還被晉國侵佔的曹國土地。如果晉國能夠做到上述兩條,楚國便立即停止攻打宋國。

晉國的大臣們對子玉提出的要求都感到極為氣憤。表面上看,如果答應了這個要求,衛、曹、宋三國的兵患都立刻解除,民眾不必再遭受戰亂之苦,然而,晉國在衛國和曹國付出的努力就付之東流了。

晉國的上軍副帥狐偃當即就說:

“子玉太無禮了!讓晉國用衛、曹兩個國家來換取宋國一個國家,這是不對等的交易,我們不能同意!”

中軍主帥先軫說:

“我們不妨先答應子玉的要求,畢竟,他這一句話就安定了三個國家,而我們如果不答應,就等於滅亡了三個國家。安定他國是遵守禮法的行為,我們不能讓子玉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而讓自己處在被動無禮的位置上。如果在禮法上處於被動,我們就失去了開戰的理由,對其它諸侯國就不好交待了。不如在表面上答應子玉,而私下裡對衛國和曹國許下承諾,幫助他們復國,這樣可以起到離間楚國和這兩個國家關係的作用。同時,我們把宛春扣押起來。子玉一旦得知自己的計劃破產,使臣被拘押,必然大為惱火,一定會不顧一切地與我們開戰。”

先軫的這條計策實在毒辣,他讓晉文公先下手為強,搶在子玉前面把好處許給衛國和曹國,分化楚、衛、曹三國的關係,激怒子玉,迫使他與晉國交戰。

如此妙計,當然會被晉文公採納。衛國和曹國收了晉國的好處,即刻與楚國斷絕了外交關係。於是,子玉的謀劃成了為他人做嫁衣裳。

子玉的反應和先軫預料的一模一樣。《左傳》記載:

“子玉怒,從晉師。晉師退。”他帶領部隊,拼命追趕晉軍,而晉軍則一路向後撤退。

晉軍的軍官對一再後撤表示不滿。他們說:

“我們國君是一國之君,子玉只是一個臣子,國君躲避敵國的臣子,簡直是奇恥大辱!況且楚國一路急行軍,早已疲憊不堪,此時不打,更待何時

?!

狐偃向這些軍官們解釋晉文公後撤的原因。狐偃說:

“有一句話說得好:理直氣壯,行軍打仗。如果不佔住一個理字,士氣就會衰落,這和出征時間長短無關。我們的國君能夠有今天,和當初楚王給予的恩惠密不可分。當時國君就曾經對楚王說,如果有朝一日在中原交戰,將退避三舍,以報答楚王的恩德。今天國君再三後撤,就是為了兌現當初的承諾。況且,楚軍一向士氣飽滿,即使長途奔襲,也不能把他們看作疲弱之師。如果我們的退讓能夠換回楚軍適可而止,繼而退兵回師,那對我們晉軍是有好處的。如果子玉還要繼續追趕,那就是他以臣子之身冒犯我國國君,是以下犯上,是無理取鬧,到那時我們就可以狠狠地痛擊他們!”

“退避三舍”的歷史典故就發生在城濮之戰前夕。

學歷史:亂成一鍋粥的春秋(一百零二)

話說晉文公當年流亡到楚國的時候,的確向楚成王許下了

“退避三舍”的承諾。然而,何時何地對楚軍“退避三舍”,這個主動權是掌握在晉文公手中的。不到一個月前,晉軍攻打衛國的時候,楚軍曾經分兵北上救援衛國,晉軍和楚軍當時交過手。在那次交戰中,晉軍並沒有退避三舍。至於為什麼如今要後退避讓,原因很簡單:晉文公需要為己方的軍隊集結爭取時間,他的退讓是用空間換取時間;除此之外,還有誘敵深入的目的。

《左傳

僖公二十八年》在記錄晉軍退避三舍之後提到,“

夏四月戊辰,晉侯、宋公、齊國歸父、崔夭、秦小子憖次於城濮。

”也就是所,

晉軍遭遇楚軍的時候,己方的兵馬調動尚未完成,盟國的軍隊都還沒有趕到,所以當時不能和楚軍交戰。所謂的兌現承諾,只是一個好聽的藉口而已。

子玉被憤怒衝昏了頭,率軍一路狂衝,追趕後撤的晉軍。楚軍其他將領感覺不妙,認為不宜再冒進,子玉不聽,一直深入到齊國的鄄地,才背靠險要位置安營紮寨,與晉、宋、齊、秦四國的聯軍對峙。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