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封神演義》比干的慘死, 在幾百年後被孔子稱為 “三仁第一”

由 自私又慷慨 發表于 人文2022-07-22
簡介而這事實上依然是個權力的問題,比干也死了,紂王的王權再沒有任何的限制了,大臣們惶惶不可終日,他可以無所忌禪的飲酒做樂,不知道這時的紂王還能否想起親叔叔比干

孔子為什麼認為殷有三仁

如果用愚忠評介比干的慘死是不適當的。因為他就是殷商皇族的一員,而紂王就是他一手培育起來的。在那個家天下的時代,這天下其實也是他的產業,雖然他不是最大的股東。但我們也不要貶低比干的殷商的感情,在作者筆下,他的愛恨也是很真切的。不計回報,只知付出的愛,儘管被所愛的人傷害,但卻仍然關心與愛護著他,付出自己所有的一切直到生命的最後。

《封神演義》比干的慘死, 在幾百年後被孔子稱為 “三仁第一”

他愛著整個宗族,整個國家。同這種愛比起,其他一些為我們這些現代人所謳歌的愛是不是顯得有些自私與狹隘?到死他還是放不下那個紂王那個自私的孩子,不管如何,他是自己從小看到大的侄兒,儘管他如此狠毒,但仍然是自己的親人。

《封神演義》比干的慘死, 在幾百年後被孔子稱為 “三仁第一”

對於比干最後的下落,小說給出的答案是最後一個賣無心菜的婦人告訴他:“人無心即死。”於是他便氣絕身亡了,這是個很傳統的結局,在一些少數民族的史詩傳說中也常見。但為何一個愚婦竟可以破除姜太公的法術?

《封神演義》比干的慘死, 在幾百年後被孔子稱為 “三仁第一”

那就是,當比干開啟姜子牙符紙時,發現裡面有四個字,那就是:“切莫回頭。”原來,這道符是最怕動心的,一動心即時失效。比干是知道這個秘密。所以他頭也不回地向北門走去,無論是誰與他招呼也不發一語。然而他沿途所見,均是被君王暴政所催殘的百姓慘狀——因交不出稅而被捉走的民夫,在鹿臺累死的民夫的屍骨,被活活餓死的孩子,此情此景,讓他怎麼能不擔心紂王,不回頭看一下!

《封神演義》比干的慘死, 在幾百年後被孔子稱為 “三仁第一”

終於,他回頭了,象希臘傳說中那位帶著愛妻靈魂返回陽間的美少年一樣忘記了勸告,回頭了。於是,鮮血奪腔而出,染紅了大地,老人倒在血泊中,再沒有了呼吸。

傳說比干死後,驟然間天昏地暗,狂風大作,飛沙走石掩埋了比干的屍體,形成了著名的“天葬墓”。墓冢直徑20米,高20餘米,為一座高大的土丘,是中國第一座有記載的墳丘式墓葬。

《封神演義》比干的慘死, 在幾百年後被孔子稱為 “三仁第一”

比干的死並沒給紂王造成多大的影響,他所關心的只是妲已能否康復,事實上,歷史上的紂王比小說中的更無情百倍。《史記》上記載,紂王並不是為了妲已而取比干的心,而是讓這位叔叔進薦得太煩了,竟然讓人把他抓了起來,說:“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竅,你如此做一定是個聖人,那麼就讓我看看你是否有七竅心?”於是喪盡天良地剖開了親叔叔的胸膛。

《封神演義》比干的慘死, 在幾百年後被孔子稱為 “三仁第一”

不可否認,小說對比干與紂王都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美化。使這個故事更優美動人。而這就是小說的好處,無需一板一眼的遵照歷史,也無需改動人的善惡,將原有的主題深化,這才是一個成功的小說故事。

紂王,不管是歷史上的,還是小說中的,這件事都證明了一個結論——他瘋了,真的瘋了。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會引起什麼樣的後果。

《封神演義》比干的慘死, 在幾百年後被孔子稱為 “三仁第一”

而這事實上依然是個權力的問題,比干也死了,紂王的王權再沒有任何的限制了,大臣們惶惶不可終日,他可以無所忌禪的飲酒做樂,不知道這時的紂王還能否想起親叔叔比干?就算想起可能也是:“這老東西早該死了!”

《封神演義》比干的慘死, 在幾百年後被孔子稱為 “三仁第一”

人們無不為比干的慘死扼腕痛惜,幾百前後的孔子稱比干為“三仁第一”,“天下第一仁”,這是一個極中肯的評介。於是世世代代都有忠臣以比干為楷模,一次次的將生命奉在國家的祭壇上。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