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試析介子推與春秋時期晉國忠德傳統

由 瑜芙文史君 發表于 人文2022-07-22
簡介分析春秋時期的道德要求,在君主流亡時,臣下應該跟隨,這就是“君亡臣從”,這一點,與《左傳》中記載的介子推“不言祿”一事中提到的晉公賞賜“從亡者”相符

老馬識途是一個什麼故事

介子推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的晉國任,也被稱為介推或者介子,與春秋時期的名家們相比,介子推的名氣或許不到家喻戶曉的地步,但是與他相關的故著名故事有許多,比如割股食君、功成逃祿、焚死綿山等等。

試析介子推與春秋時期晉國忠德傳統

寒食節、清明節的一些風俗的生髮也與他相關,千百年來,介子推因為他身上具有的忠貞、恆志、明身等優秀品格受人推崇,這代表了在久遠的春秋時期,傳統的忠德的精神地位。

那麼在春秋時期這樣的廣闊背景時代中,將介子推放回在晉國的特定政治環境下,再深入分析其忠德意義,對深刻理解當時的價值文化、融匯傳統忠德的現代轉化都是必要的。

一、介子推

介子推作為一個廣為流傳的歷史人物,他的事蹟已經傳唱了幾千年,在這不斷地流傳中,其事蹟難免會被進行一些加工,以至於到了今天,真正討論介子推其人時,必須將真正存在歷史的介子推和逐漸變為一種形象符號的介子推區分開來。

試析介子推與春秋時期晉國忠德傳統

《左傳》是現代留下的文籍史料中最早記載關於介子推事蹟的。根據其中記載,晉侯賞賜陪他逃亡的人,介子推推辭了。在一些先秦的文料裡也對介子推有所提及,《莊子》就提到了“

介子推,至忠……”

,同樣,《韓非子》中也提到介子推割股食君的事蹟。

在《呂氏春秋》中則記載了晉公返國後,介子推不肯接受封賞,作詩說龍返回它的地方,曾經跟隨它的五條蛇裡面的四條都受到雨露恩惠,只有一條蛇非常羞愧,躲于山野之中,晉公說這條蛇一定是介子推。

晉公對下屬說誰能找到介子推,封為上卿。

有的人在山中遇見介子推,見他穿戴簡陋,竟認不出來,還問他遇見介子推了嗎,介子推就回答說他不想出現藏起來了,我怎麼會知道呢?於是,介子推果然終身沒有出現。

試析介子推與春秋時期晉國忠德傳統

《楚辭》中對介子推多有讚美。在《惜賢》有詞

“若由夷之純美兮,介子推之隱山。”

傳至秦漢時期,關於介子推的故事也有一些變化,其中關鍵之一就是上文中提到的關於“龍與蛇”的詩。

《呂氏春秋》中記載這首詩是介子推本人所寫,自表其志,但是在《說苑》中認為這首詩是介子推的推崇者所著,讚頌他的品格,漢朝時期的一些著論贊同《呂氏春秋》的觀點,不過在具體的寫作內容上也有少許的不同。

另一件有爭議的事情是關於介子推的死亡,在《左傳》、《呂氏春秋》等文中都表述的是《新序》中則詳細寫了這一件事,晉公為了逼介子推出山,命人放火燒山,介子推始終不肯下山,於是被燒死。

試析介子推與春秋時期晉國忠德傳統

不過在史學鉅著《史記》中有寫介子推歸隱等事,至於割股和焚山兩事都沒有提到,不過在民間,這兩件事蹟卻流傳的最廣,綿山焚死一事更是成為寒食節等風俗的來源。

在《太平御覽》等文中均記載了因為介子推焚死,不能生火做飯的事,甚至這種風氣一度到了因為意影響民眾健康,導致曹操不得不下令阻礙的地步。

到了宋朝及以後時期,介子推的事蹟進一步被豐富演化,成為曲藝雜談的素材,比如在元雜劇中就有《晉文公火燒介子推》一目,秦腔中也有《火燒綿山》的演繹,明代更是將歷朝歷代中介子推的事蹟彙集處理,大談其忠德之美。

試析介子推與春秋時期晉國忠德傳統

在以上諸多記載中,《左傳》的真實性比較有保證,但是它行文簡略,《史記》以《左傳》為基底,對相關內容進行完善,也比較可信,唯有介子推割股食君、焚死綿山二事兩文中都沒有記錄,唯獨見於《莊子》。

儘管介子推的事蹟種種不能完全考證,但是因為不符合現代邏輯就一味否定也是不明智的,不論這些故事怎樣演化,最重要的是,在永遠的變動和演化中,這一系列的事蹟都圍繞著其精神核心有條理地連線、形成一個完全的體系。

討論介子推與春秋時期晉國傳統忠德時,仍以先秦、秦漢的文籍為要,至於後來的成神封仙等論皆不理會。

二、介子推與晉的忠德

在諸多的介子推的故事中,傳統意義的忠德都得以充分展現,事實上,每個人物都離不開他所處的時代環境,也就是說,介子推的忠德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春秋時期晉國的傳統忠德。

試析介子推與春秋時期晉國忠德傳統

當然,介子推的忠德堪為晉國忠德之典範,所以才會倍加推崇,晉國曆史上的大事件之一就是驪姬之禍,在太子申經受加害,自縊身亡後,晉國的公子們的安全不再被保障,人心惶惶之下,眾人四下奔逃。

分析春秋時期的道德要求,在君主流亡時,臣下應該跟隨,這就是“君亡臣從”,這一點,與《左傳》中記載的介子推“不言祿”一事中提到的晉公賞賜“從亡者”相符。

介子推確實是晉公重耳的“從亡者”。

不過,晉公好養士,與他一起逃亡的賢士有五人,都是他十七歲時就開始追隨的,不過這五人中沒有介子推,介子推當時處在另外跟隨的“不知名數十人”之中。

雖然“君亡臣從”是當時的普遍道德要求,但是在春秋時期的逃亡通常意味著缺衣少食,兇險路途,當然還有政治迫害,從如此艱苦的客觀條件分析,在春秋時期能做到“君亡臣從”的,必須要有視死如歸的忠心。

試析介子推與春秋時期晉國忠德傳統

比如五位賢士中就有人因為追隨重耳導致他的父親受到迫害身亡,雖然,在一概史籍中都沒有具體提到介子推的家人好友是否因為他追隨重耳而被迫害,但是根據“令國中諸從重耳亡者與期,期盡不到者盡滅其家”一言中描述的景象來看,應該也未倖免。這一點也可以與介子推後來只與母親生活結合推測。

關於介子推割股食君一事,《韓詩》、《東周列國志》中都有記述。《呂氏春秋》和《左傳》中對介子推的言行都多有讚美之詞。

在重耳要賞賜追隨他的人時,介子推“不受祿”,他對晉公說你回到晉國是因為你身負天命,與臣屬們沒有關係,這功勞是上天的,不是臣屬的,臣屬貪賞實際上是貪圖上天的功勞,這比偷人錢財還要可恥。

試析介子推與春秋時期晉國忠德傳統

因此《呂氏春秋》讚頌介子推“反國有萬乘,而介子推去之,無以有之也。”實際上,介子推這種行為世人很難理解,包括他的母親,但是介子推堅定自己的想法,又透過“龍蛇歌”來表達自己的觀念,這種堅定其實也體現在介子推的各種結局的討論中。

有的史籍認為介子推是隱居,有的認為介子推誓不出山而焚死,有的則認為割股食君時,晉公並未接受,介子推一怒而去,不管是哪一種結局,介子推忠誠,堅守的品格始終如一,後世無論怎樣發展延續這個故事人物,也都不願違背這一中心閃光點。

那麼介子推的忠德的理解也應該多層次看待,首先,在一切人的道德評價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標準是“是否正當”。

試析介子推與春秋時期晉國忠德傳統

進一步解釋就是,對介子推行為的正當性的判別,不應該出自於他的行為是否帶來實際結果,而是應該考慮介子推的行為是否符合當時的普遍道德要求,是否代表了絕對的義務性質。

在要求“君亡臣從”的春秋時期,介子推隨主奔逃是符合當時道德觀念的,在晉公受餓時,介子推割股食君的行為是基於當時道德要求基準上的更高層次的精神表達。

在之後的介子推“不受祿”一事中也能看出,“割股食君”的付出與“受祿”的得到之間並沒有構成因果關係,也就是說,介子推的行為並不是出自於對君上的奉承,而是真正個人高等價值觀念的表達。

試析介子推與春秋時期晉國忠德傳統

三、總結

介子推追隨晉公逃亡的幾個事蹟中中體現的是美德的獲得性,介子推功成身退後更是完善了整個邏輯裡面的個人道德性的完全體現,從他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介子推對自己的道德要求非常清晰並且堅定。

在古代價值體系中,“君明臣忠”是很重要的價值觀念,春秋時期晉國很長時間都是一方強國,這與它盛行的“君明臣忠”是有很大關係的。

而介子推的種種言行都以“臣忠”為核心展開,甚至還超脫於此,表現出極大的奉獻精神和隱藏的政治智慧,其而後隱居或焚死綿山的結局表現出一種理性的忠心。

試析介子推與春秋時期晉國忠德傳統

介子推的忠德是超然於春秋時期的普世忠德要求的,他最終忠於的是個人對自身的德行要求,這不是狹隘的,而是包含著“清、廉、義、隱”多重內涵的,也為後世名士美德起到了啟示作用。

參考文獻

[1] 桑東輝。 介子推與春秋時期晉國忠德傳統[J]。 武陵學刊,2022,47(1):1-12。

[2] 張春山,張曉凱。 論介子推與寒食節[J]。 運城學院學報,2017(2):48-51。

[3] 趙還科。 評介子推[J]。 詩詞月刊,2016,0(7):74。

[4] 張戩。 介子推[J]。 中華詩詞,2018(3):55。

[5] 王立。 寒食節祭介子推[J]。 開卷有益(求醫問藥),2015(4):61。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