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康德借鑑了孔子的思想?康德道義論與孔子仁學的比較

由 駱駝穿過針眼 發表于 人文2022-07-18
簡介在康德看來,某些行為之所以違背道德,不是因為它會造成不好的結果,而是因為它不可能被普遍化,或者說,我們無法想象一個每個人都行使不道德行為的社會

萬物皆生於兩兩指什麼

道德實際上並不是有關如何讓我們快樂的學說,而是有關我們如何配得上享受幸福的理論。

——伊曼努爾·康德《實踐理性批判》

每一種哲學都有一個出發點。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學》中表示,他的道德哲學的出發點主要集中在對“善良意志”這個概念的分析上,從而將義務和道德聯絡在了一起。康德的道德哲學一般會被歸類為

義務論

或者是

道義論。

之所以會這麼歸類,是因為康德的道德哲學所提倡的是一種出於個人義務的倫理規範。

康德借鑑了孔子的思想?康德道義論與孔子仁學的比較

伊曼努爾·康德

康德一般會用“你行動時所遵照的準則,應該是你意欲其成為普遍的自然法則的”來總結他的道德哲學。這句話有點繞口,也有點費解,但是細想一下也不難掌握。回想一下我們小時候,我們做錯了件事,老師或者父母會對我們說:“如果人人都跟你一樣,那還得了?”

康德的這句話是想表明表明,當我們做出某些行為之前,我們應該思考一下,“如果大家都這麼做會怎樣”。在康德看來,某些行為之所以違背道德,不是因為它會造成不好的結果,而是因為它不可能被普遍化,或者說,我們無法想象一個每個人都行使不道德行為的社會。例如說謊之所以不道德,不是因為有人會被欺騙,而是因為假如每個人都說謊,那社會將會難以正常運作。可以看到,康德的道德哲學所關心的問題是:“你是否真的希望每個人都像你那樣做”?

而我們之所以會存在這樣的思考,是因為“善良意志”的存在。在康德看來,人是理性的、自主的、自由的自在的存在,人可以根據自己的理性而行事。而在我們的理性之中,善良意志是我們道德的根源,它之所以是善的,並非因為它能夠實現什麼,而是因為它本身就是善的。康德用十分詩意的語言表達了這一點:

即便這種意志完全缺乏實現意圖的能力——即便用盡全力也一事無成,剩下的只有善良意志——那麼,它也會像一塊寶石那樣,依然獨自閃耀,是一種本身便有著全部價值的東西。

在康德看來,只有出於善良意志的行為才稱得上是道德的。舉個例子,假如你是個肉販子,有各種機會誆騙你的顧客,有可能你會在秤上做手腳,或許你會缺斤少兩地把肉買給顧客,但你沒有這麼做,因為這會為你的店鋪帶來不好的名聲,從而有損你的生意。如果是出於這樣的原因,康德認為這並不能算是道德行為,因為你的行為並非出於善良意志而是你的實際利益。假如你沒這麼做,是因為你覺得這麼做違背了你的道德義務,那麼就說明你的行為是出於善良意志的,而這種行為也是有道德價值的。

所以康德認為,如果一個人享受向他人傳播幸福、為他人做好事,那他們的行為是不存在真正的道德價值的。只有在出於義務目的的時候,才擁有真正的道德德性。

有人可能會說康德吃飽了撐的,只要沒做壞事那就是道德的,哪有那麼多為什麼。實際上,康德之所以會這樣分類,是因為康德希望在被決定的自然中找到人類自由的可能性。

康德把善良意志所做出的規定稱為絕對律令,有別於其他的假言律令。例如“不能殺人”“要誠實”,這些沒有前提條件的就是絕對律令,而假言律令是存在前提“如果”的,如“如果我不想我的名聲變差,那我應該對顧客誠實守信”。絕對律令是我們內心中的善良意志所發出的最高指令,是不受外在條件的影響的。如果我們遵循的是假言律令,那麼我們的行為就是被決定的、有前提條件的。因此,當我們遵循善良意志的時候,也是我們遵循自己的意志的時候,只有我們遵循自己的意志的時候我們才是自由的。正是從這個角度出發,康德才會說

“自律即自由”

康德的哲學不免讓我們聯想到孔子。同康德一樣,孔子也認為我們的道德行為應該出於一種義務而不是結果的好壞。在孔子這裡,善良意志被稱為“仁”。仁者愛人是每一個人的道德義務,是孔子的“絕對律令”。

康德借鑑了孔子的思想?康德道義論與孔子仁學的比較

孔子的“仁”跟康德的“絕對律令”一樣,除了義務,“仁”同樣還表示了一種道德責任。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實際上也有點類似於康德所說的“你行動時所遵照的準則,應該是你意欲其成為普遍的自然法則的”。不過孔子是從反面的角度來表明這個道理的,如果用孔子的語言翻譯康德的話,那便是“己所欲,施於人”。做到這一點則為“忠”。“忠”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成全他人與寬容他人,在個體的生存與發展中,有一種不可推卸的道德責任。

不過孔子的“仁”比善良意志所代表的東西要廣得多。“仁”除了有愛人義務、道德責任意外,還體現為一種精神境界。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跟康德一樣,孔子也強調自律,但孔子並非反對對物慾的追求,而是要對慾望有一定的控制,控制的標準就是“仁道”。達到仁道後,便達到了一種“知天命”的狀態。

然而,在孔子看來,“仁”僅能侷限在親人的範圍之內,這也可以看出孔子思想中宗法制的影響和孔子仁學的侷限。所以趙汀陽才會說,儒家無法解決陌生人的問題。

不過我們仍然可以看到,東西方兩位思想上的偉人在對道德的看法上有著某種程度的一致。在這裡對這兩位哲學家的思想做簡單介紹,如果有額外補充或者啟發,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