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中國古代建築如何修建?有何獨特之處?

由 古建家園 發表于 遊戲2022-07-09
簡介榫卯是極為精巧的發明,這種構件連線方式,使得中國傳統的木結構成為超越了當代建築排架、框架或者剛架的特殊柔性結構體,不但可以承受較大的荷載,而且允許產生一定的變形,在地震荷載下透過變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減小結構的地震響應

混凝土牆上如何打釘子

中國古代建築使用的方法和現代建築最大的區別在於用料和承重方式。中國傳統古建築以木、土為主料,承重依靠木樑,而現代建築以水泥砂漿為主,鋼筋混凝土成為承重主力。本期我們來看看老祖先們是怎樣蓋房子的。

古代建築四梁八柱,房子牆倒屋不塌。古代建築的承重為木材,木材本身高度有限,如果要蓋很高的宮殿,需要將木頭一節節地墩接在一起,相對抗震性要差,所以建築高度受到一定限制。但木樑挑大樑,卻造就了“牆倒屋不塌”的奇特現象。

中國古代建築如何修建?有何獨特之處?

在古代建造房屋前要“打槽”,類似現代建築打地基的意思,槽底要按照三比七的比例鋪墊灰和土。之後在墊層上面砌水平的基礎牆,樑柱的基礎也在這一步完成。建築者要按照房屋的大小和造型,在基礎牆上預留出位置,安裝柱頂石,作為今後柱子的“地基”。

之後,就該上樑上柱了。老百姓有句俗語“四梁八柱”,道破了柱和梁的數量關係。因為古代多數建築都是採用三開間的格局,開間較大,中間兩道梁,加上前梁、後梁合計是四根梁,取意代表四面,每根梁的兩端各有一根柱子,起到支撐的作用,共計八根,代表八方。整個建築都靠這四根梁和八根柱子支撐著。

搭起了屋架子後,工人才開始擺放屋頂檁條,在柱子間砌牆。不同於現代的承重牆,古建築中的牆主要起到遮風擋雨,保溫隔熱等功能作用。只要樑柱不倒,即使牆面坍塌,屋子主體結構也不會垮。

中國古代建築如何修建?有何獨特之處?

同時,由於房屋的牆壁不負荷重量,門窗設定有極大的靈活性。而這種框架式木結構形成了過去宮殿、寺廟及其它高階建築才有的一種獨特構件,即屋簷下“重巒疊嶂”的斗拱。這種構件既有支承荷載樑架的作用,又有裝飾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後,由於結構簡化,將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結構作用幾乎完全消失,變成了幾乎是純粹的裝飾品。

鋪磚上瓦,榫卯結構不用釘。榫卯是在兩個木構件上所採用的一種凹凸結合的連線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榫和卯咬合,起到連線作用。這是中國古代建築、傢俱及其它木製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

中國古代建築如何修建?有何獨特之處?

榫卯是極為精巧的發明,這種構件連線方式,使得中國傳統的木結構成為超越了當代建築排架、框架或者剛架的特殊柔性結構體,不但可以承受較大的荷載,而且允許產生一定的變形,在地震荷載下透過變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減小結構的地震響應。

屋子形狀初見端倪後,工人著手蓋屋頂裝門窗。整個過程,包括上個階段裝樑柱,鐵釘這種現代建築中常見的物品難覓蹤影。中國古建築在主要木質結構上都採用榫卯結構,不用釘子,技術高超,結構也很複雜。比如古代蓋房子一般是“梁穿柱”,所以大梁儘量選乾燥木料,而柱子則儘量選含一定水分的,這樣建成以後,大梁的收縮不會太大,柱子的收縮則相對大,更有力地套牢大梁,有利於建築的穩固。

中國古代建築如何修建?有何獨特之處?

屋頂的建造過程首先是要在檁條上擺放椽子和望板,之後透過打護板灰,找平粗糙不平的望板,然後透過做薄厚不均的泥背,將屋頂優美的曲線找出來,再塗上由青灰和白灰等混合製成的“防水層”。最後一道工序,才是按順序碼放瓦片。至此,古建築主體結構和屋面建築基本完工。

無論是巍峨雄偉的宮殿,還是淡雅別緻的庭院,在建造的過程中都充分體現出了建築師們高超的建築技藝和建築理念,不得不佩服老祖宗們超凡的智慧。

(注:文章僅作知識分享,部分圖源自網路,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絡刪除!)

古建家園——古建中國,以古建築傳統優秀文化為核心的文化建築網際網路創新平臺!以線上+線下模式,建築+網際網路+文化,傳承與發揚建築文化,把傳統優良文化植入到建築材料中,讓建築從源頭上有文化,將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與現代科學技術古今結合、中西融合,應用於現代建築行業,倡導將優良的傳統文化走入大眾的衣食住行。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