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歷史上真正的鉤鐮槍到底如何用?

由 冷兵器研究所 發表于 遊戲2021-12-19
簡介從這裡能知道,其實《水滸傳》小說中,鉤鐮槍之所以能鉤中馬腿是因為此時的連環馬被引入蘆葦叢和樹林中,所以無法快速跑動,這就降低了鉤馬腿的難度,其主要攻擊方式是“鉤拽”,而不是削砍,影視作品中的表現無疑是不符合原著的

鉤鐮槍怎麼破連環馬

在長達上百回的《水滸傳》中,“鉤鐮槍大破連環馬”是其中十分精彩的一段故事。整段故事先抑後揚,梁山眾人在最初面對連環馬時束手無策,竟狼狽到坐船逃跑。在梁山眾人在金槍手徐寧的幫助下習得鉤鐮槍戰法後,一舉大破連環馬,連當時的宋軍主將呼延灼都要賣掉自己的腰帶換取盤纏逃命。

歷史上真正的鉤鐮槍到底如何用?

▲呼延灼的雙鞭可是名噪一時

眾所周知,《水滸傳》的故事雖然以宋代為背景,但《水滸傳》一書的完全形成其實是在明代,書中的很多故事以及事物也並非北宋時期所有,全書呈現一種“半實半虛”的社會狀況。其中最出名的便是書中的英雄好漢們動輒用銀子付賬,但實際上北宋時期的白銀還不是一種可以用來付賬的貨幣,但是書中的好漢們動輒食用牛肉,又符合宋代的牛頻頻被私自屠宰的社會情況(宋代法律禁止私自宰牛)。

歷史上真正的鉤鐮槍到底如何用?

▲古畫中的鐵浮屠

在連環馬的故事中,宋軍用來大破梁山軍隊的連環馬原型其實也並不屬於北宋軍隊,而是北宋末年勃興於遼東的金國精銳重騎兵——“鐵浮屠”。水滸傳的作者們為了增加故事的趣味性和戲劇性,將各種兵器、兵種寫入小說進行“穿越”,雖然讓小說的歷史性大打折扣,但無疑增加了小說的趣味性。

歷史上真正的鉤鐮槍到底如何用?

但小說畢竟是小說,文中有些地方為了故事性,對連環馬做的某些誇大也存在,如歷史上的“鐵浮屠”是“重鎧全裝”、“遠用箭射,近則使槍直衝入”的精銳重灌騎兵,《水滸傳》中為了誇張則改為了三十匹用鐵鏈連線在一起,所以命名連環馬。在電影《敦煌》中,也將西夏“鐵鷂子”設想成了連環馬。

歷史上真正的鉤鐮槍到底如何用?

▲影視作品中的連環馬

其實從常理上說,將馬匹用鐵索連在一起,並不利於騎兵發揮其機動靈活的優勢進行衝鋒,其次如果真的將馬匹用鐵索連在一起,那麼如果一匹馬受傷倒地,其他戰馬則必然跟隨倒地,導致全部騎兵失去戰鬥力,從戰術上講是十分失敗的設計。所以放眼人類歷史,在中國以外的其他地區,也並沒有用鐵索連線起來進行衝鋒的重騎兵部隊。但是衝鋒沒有,防禦卻存在。根據記載,在南北朝時期,就有將騎兵用鐵索連線起來組成防禦陣形的戰例。

歷史上真正的鉤鐮槍到底如何用?

▲徐寧教使鉤鐮槍 宋江大破連環馬

兩宋時期關於馬匹用鐵索連線的記載,可能是對行軍狀態中的金軍鐵浮屠的描述。眾所周知,遊牧民族的馬匹資源豐富,是故往往每一名士兵都配備數匹戰馬,這些馬匹在行軍時分擔士兵的武器裝備等物資,作戰時則輪流成為士兵的坐騎以保證體力,所以關於馬匹連線的記載可能就在於時人看到這種情況後卻不明緣由從而產生的想象。另外,當時的宋軍曾成功偷襲了行進狀態下的金軍鐵浮屠部隊,這樣便必然出現與這種騎兵作戰的記載,而史料的記錄者不明就裡,便如此記敘了下來。

歷史上真正的鉤鐮槍到底如何用?

歷史上的鐵浮屠曾經縱橫天下,被金國名將金兀朮稱為“自海上起兵,皆以此勝”的強大力量。《水滸傳》中的連環馬也不遑多讓,在連環馬的衝擊下,梁山眾人慘敗而歸,幸虧陸上有黑旋風李逵、錦豹子楊林擊退追兵,水上有阮氏兄弟等人駕船接應,梁山眾將領、軍師才得以脫險,但梁山士兵則沒這麼好的運氣,大半死於連環馬的鐵蹄之下。

歷史上真正的鉤鐮槍到底如何用?

之後,梁山眾人得知有一種名為鉤鐮槍的兵器可以破連環馬,而天下唯一會用鉤鐮槍的則是前文提到的金槍手徐寧。這段記載可以說又體現了水滸傳作品“半實半虛”。最終徐寧被梁山眾人用計帶上梁山,並向梁山眾人傳授鉤鐮槍的用法,而梁山眾人也成功用鉤鐮槍大破連環馬,全殲了三千連環馬,連五千宋軍步兵也沒能倖免。

歷史上真正的鉤鐮槍到底如何用?

這段情節在影視作品中,鉤鐮槍都被描繪成一種“砍馬腳”的兵器。槍頭上鋒利的鐵鉤削鐵如泥,輕而易舉便能削斷馬蹄,使連環馬倒地不起。在前些年拍攝的張涵予版水滸傳中,鉤鐮槍更是違揹物理定律,上演了“繩拉鉤鐮槍削馬腿”的場面。過於離奇的影視表現,雖然更有畫面衝擊力,但是卻會使人不由得懷疑,真的有鉤鐮槍這種兵器嗎?即使真有鉤鐮槍這種兵器,是這麼用嗎?

歷史上真正的鉤鐮槍到底如何用?

其實這種使用鉤鐮槍的方式其實有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首先,在馬匹高速行進的狀態下,到底要訓練多久才能精準的鉤中馬腿呢?其次,以古代的冶金水平可以大量製造出這麼鋒利並且堅固的兵器嗎?如果要以削砍馬腳的方式攻破連環馬,用朴刀類的兵器不是更好嗎?這些難以回答的問題無一不標示著水滸傳電視劇中鉤鐮槍的用法其實是一種異想天開。

其實在《水滸傳》小說中,鉤鐮槍對付連環馬的戰法是“藏林伏草,鉤蹄拽腿”,“但見馬到,一攪鉤翻”,以十名鉤鐮槍手加十名撓鉤(即長柄鐵鉤)手為一隊,並埋伏在樹林草叢中,等連環馬接近後鉤鐮槍手將馬鉤倒,撓鉤手則將騎手鉤住控制起來。

歷史上真正的鉤鐮槍到底如何用?

▲清代鉤鐮槍掛月和帶叉透甲錐

故事中,梁山軍利用誘敵之計將連環馬分散引入了蘆葦叢和樹林中,最終全部被捉,而剩下的宋軍步兵也被鉤鐮槍手“拖翻捉了”。從這裡能知道,其實《水滸傳》小說中,鉤鐮槍之所以能鉤中馬腿是因為此時的連環馬被引入蘆葦叢和樹林中,所以無法快速跑動,這就降低了鉤馬腿的難度,其主要攻擊方式是“鉤拽”,而不是削砍,影視作品中的表現無疑是不符合原著的。那麼小說中的表述是否符合史實呢?

歷史上真正的鉤鐮槍到底如何用?

要確定鉤鐮槍的用法,最好的辦法就是從現存的鉤鐮槍頭的形制上入手。如果鉤鐮槍的攻擊方式是如影視作品中那樣的削砍,那麼槍頭上的鐵鉤一定是類似鐮刀一般的形制,並且必然開刃,但如果是《水滸傳》小說中的鉤拽方式,那麼便必然如彎曲的尖刺一般。經過筆者觀察,現存的大多數鉤鐮槍頭都是後者的形式,即如彎曲的尖刺一般的鐵鉤,也就是說,鉤鐮槍真正的用法其實是鉤拽,而非削砍。其主要攻擊目的是將目標鉤倒而非利用鉤刃殺傷對方。在宋代的著名兵書《武經總要》中記載有一種名為“抓子棒”的兵器,便是如此使用,而鉤鐮槍,應該就是這種兵器與槍合二為一的結果。

歷史上真正的鉤鐮槍到底如何用?

▲歐洲類似鉤鐮槍的鉤、刺兵器

無獨有偶,歐美地區也有類似鉤鐮槍的武器,其攻擊方式也是以“鉤拽”、“拖”為攻擊方式,對騎兵用鐵鉤將騎手鉤下戰馬,對重甲步兵則用鐵鉤將其鉤倒使其失去戰鬥力。同理可推,鉤鐮槍除了埋伏在蘆葦叢、樹林中等待騎兵接近將其鉤倒外,也許還可以夾雜在軍陣中,在於騎兵的正面對決中以將騎手鉤下馬的方式攻擊騎兵。在1513年的弗羅敦原野戰役中,大量蘇格蘭重甲長槍步兵被帶有鐵鉤、名為英格蘭戈刀的武器鉤倒在地,進而被戈刀的刀鋒砍死,就連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四世也沒能倖免。除了英格蘭外,歐洲很多國家都有類似的兵器,用法也大同小異。從側面上印證了“類似設計、類似用法”的科學道理。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