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唐詩閒讀:“聞道咸陽墳上樹,已抽三丈白楊枝!”

由 談藝錄 發表于 遊戲2021-09-30
簡介如果仔細寫,中唐的這幾位不得意的文學大家之間的友誼可以寫出好多故事來,他們的友誼其實就是上面說的那個“知音”,一個人寫出了作品,另一個人馬上理解了,共鳴了,“感發”了,那麼,作者的創作價值就有了,這是文學作品(當然包括詩)最原始的價值所在,

劉柳指的是誰

我們先討論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一個詩人為什麼要寫詩?《尚書·堯典》裡記舜的話說:“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也就是說,詩是用來表達人的志意的,這大概是最樸實的解釋了。一個人,有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意趣想要表達,寫出來符合詩的格式的文字,就是寫詩了,也就是說,詩人首先要有表達的需要。

唐詩閒讀:“聞道咸陽墳上樹,已抽三丈白楊枝!”

(《尚書。堯典》書影)

第二個問題:那麼一個詩人的詩,其價值如何體現呢?是獲得某個詩歌大獎嗎?唐時似乎還沒有詩歌評獎這回事兒,所能體現為價值形式的就是獲得了他人的關注,由此帶來顯赫的名聲,進而獲得利益實惠,比如,李白不斷寫詩,於是獲得了皇帝的召見和賞官,其原始趨動性還是名利,這還是在俗的圈子裡打轉。文學的終極問題最終歸到名利,似乎讓詩的價值降低了。總是心有不甘,忽然翻到村上春樹的《我的職業是小說家》這本書裡的一句話,這位日本作家對自己的作品價值評價或許對我們對一首詩歌的價值評判有點幫助,他說:“對真正的作家來說,還有許多比文學獎更重要的東西,其中之一是自己創造出了有意義的東西的感觸,另一個則是能正當評價其意義的讀者——不論人數多寡——的確存在於斯的感觸。”簡言之,一寫出了真正有感觸的東西,二,有知音存在的感觸。有了這兩個感觸,寫詩的價值就體現出來了。否則,這個文學作品(包括詩)就沒有價值。

唐詩閒讀:“聞道咸陽墳上樹,已抽三丈白楊枝!”

(《我的職業是小說家》書影)

第三個問題:詩人的人生價值何在?白居易跟元稹的關係很好,這是中唐一對非常重要的友誼,因為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兩人“元白”;當然,白居易晚年跟劉禹錫也很好,經常在一起詩歌唱和,白居易又與劉禹錫並稱“劉白”;柳宗元對劉禹錫也是念念不忘的一對,柳宗元甚至唸叨著說:“皇恩若許歸田去,晚歲當為鄰舍翁”(柳宗元《重別夢得》)如果能安度晚年,一定要做鄰居啊。兩人又並稱“劉柳”。如果仔細寫,中唐的這幾位不得意的文學大家之間的友誼可以寫出好多故事來,他們的友誼其實就是上面說的那個“知音”,一個人寫出了作品,另一個人馬上理解了,共鳴了,“感發”了,那麼,作者的創作價值就有了,這是文學作品(當然包括詩)最原始的價值所在,因此,詩人們的友誼大多基於這種感觸的生髮。那麼,一個詩人的價值因這種感觸的存在而體現。

唐詩閒讀:“聞道咸陽墳上樹,已抽三丈白楊枝!”

(電影《尋夢環遊記》海報區域性)

迪斯尼前一段時間有一個特別火的動畫片,片名叫《尋夢環遊記》,裡面有一句臺詞是:“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沒有一個人記得你。”簡言之就是:當這個世上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也死掉時,你就真的死了。那麼,上面幾個問題又可以匯到一起,當詩人的作品還被人記起,這個詩人就還沒有死,他的詩的價值也就依然存在著,詩人的生命長度也就獲得了延伸。

網路上有個非常熱的句式:那個曾經怎麼怎麼的誰誰誰,現在墳上的草已經兩尺高了。這個句式前一段時間非常流行,而其實,就連這樣的句式,我們也可以在唐詩裡找到根源,就是白居易的一首詩,詩題非常長,是《覽盧子蒙御舊詩,多與微之唱和。感今傷昔,因贈子蒙,題於卷後》,全詩如下:

昔聞元九詠君詩,恨與盧君相識遲。今日逢君開舊卷,卷中多道贈微之。相看淚眼情難說,別有傷心事豈知?聞道咸陽墳上樹,已抽三丈白楊枝。

唐詩閒讀:“聞道咸陽墳上樹,已抽三丈白楊枝!”

(香山九老遊樂圖)

白居易晚年基本是閒居在洛陽,因朝廷的腐敗,他已經不怎麼關心政事,他經常跟一些朋友聚會唱和,其中胡杲、吉旼 、劉貞、鄭據、盧貞、張渾、李元爽、僧如滿加上白居易共九位老者,他們都對當時朝廷不滿且看不慣世俗,又志趣相投,因此結為九老會,因此得名“香山九老”,香山指白居易的居所(今河南洛陽龍門山之東),也是白居易的佛號。九老中的盧貞,就是詩題中的盧子蒙,微之是元稹的字。

白居易的詩一向好懂,大意是:過去聽過元稹經常吟詠你的詩,很是遺憾我與盧君你相識太遲。今天正趕上你翻閱往日的詩作,發現這些詩作中有很多詩是贈給微之的。我們淚眼相看無限傷情難訴說,此中的傷心事他人哪能得知?聽說咸陽那邊元稹墳頭上的樹,已經長出了三丈多長的白楊枝了吧。

唐詩閒讀:“聞道咸陽墳上樹,已抽三丈白楊枝!”

(白居易與元稹)

這首詩是白居易看盧貞的舊詩集子,發現其中有不少詩篇是寫給元稹的,這個時候他不禁想起了早年跟元稹兩個人討論詩文,品評天下,談笑風生的情景,想起好友舊時音容,不禁心酸,他立刻把詩集翻到最後,在空白頁上寫下了這首詩。

詩中前四句是敘事,直直寫來,到了第五、六兩句,詩人轉而描寫讀詩集當時的神態:兩個老人,面面相覷,你望著我,我望著你,不禁老淚縱橫,卻一句話也說不出來。詩到此境,無聲之痛,已經寫盡,但詩人卻把詩意又引到了元稹的墳地,墓地清冷,墳頭上的白楊樹已經長了三丈高了,元稹此時已逝十年,十年樹木,白楊樹之高,也是說好友逝去之久,元稹死去十年,仍活在好友的心中,其實,白居易在一年前還寫過詩紀念元稹:“夜來攜手夢同遊,晨起盈巾淚莫收。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陽宿草八回秋。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阿衛韓郎相次去,夜臺茫昧得知不?”(《夢微之》)白居易每每念及舊友,可謂情深,詩裡有對老友的刻骨思念,但同時也有白居易晚年舉世無知音的悲涼,有話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試問,如果人間沒有知音,寫再好的詩,又有誰看呢?沒有人理解認同和感發的詩,又有何價值呢?

唐詩閒讀:“聞道咸陽墳上樹,已抽三丈白楊枝!”

(宜昌三遊洞白行簡、白居易、元稹像)

回到開篇,有人說:人的一生會死三次,第一次是停止心跳時,即生理上的死亡;第二次是人們為他舉行葬禮時,人的身份從社會上抹除;第三次就是上面所說的被世上最後一個紀念你的人遺忘,元稹逝去十年,仍被好友懷念,千年之後,我們仍然記誦他的詩篇,想來,他也是逝者不朽了。

其實,當我們在網路上說那個“我有個朋友某某某,現在墳頭上的草已兩米了”這個流行語時,何嘗不是對白居易的一中潛意識的紀念呢,只是白居易在寫這兩句詩時,是萬萬想不到後人會這樣用他的詩意罷了。

(【唐詩閒讀】之104,圖片源自網路)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