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長安客》:那些經歷了安史之亂的詩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由 莫跡文化 發表于 遊戲2021-09-28
簡介”這是李白的人生,是杜甫王維的人生,是那個年代也是當代許多人的人生

長安客這本書怎麼樣

唐朝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唐節度使安祿山發動各族騎兵、步兵共15萬人,以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造反,謀取政權。此次戰役以安祿山、史思明二人為主,史稱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之所以被後世銘記,不僅僅因為它是唐朝由盛轉衰的重要節點,更是因為在那個動亂的年代,湧現了一大批優秀的詩人,用他們膾炙人口的詩句,記錄了歷史,傳頌至今。王維、杜甫、李白……在朝代的興衰變換之間,他們的一生也如時代一樣,浮沉起落,帶著點不那麼順遂的色彩。就如同《長安客》中所說:“

命運最叛逆,從不輕易滿足人的心意。

”這幾乎是這本書裡所有故事的核心,也是所有人物的命運。讀懂了這些故事,才讀懂了這些詩,這些人。

《長安客》:那些經歷了安史之亂的詩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一、一生低眉順眼求功名,也曾身處穢溺表忠心

後世對於王維詩詞的定義,最常用的莫過於一句話:“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是唐代最具盛名的山水派詩人,但他的詩中卻不僅僅有風景,不僅僅有山水和田園,也有邊塞的壯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直”一“圓”成就了多少詩詞品鑑的篇章。

在這字句斟酌的背後,是王維畫山寫水的文學藝術造詣,更是他親眼見證繁華起落的家國情懷。

九歲就能寫詩,十七歲就寫下《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十八歲十九歲已經可以寫出別人一輩子也寫不出的詩篇。如果他能專注於詩詞繪畫,遠離朝政,也許會無憂雅緻地過完一生。但人生總是缺少這樣美好的如果。在他年幼的時候,父親便去世了,捉襟見肘的家庭在他身上寄予了全部的生存希望。所以他必須獲取功名,扛起家庭的重擔。

對於王維來說,他的才情過人,但根基不穩,在卷不糊名,權勢堆疊的考試中,他必須想方設法走一些“捷徑”。於是,他在岐王的引薦下,扮作伶人獻藝陪聊,憑藉他的才藝與幽默,贏得了玉真公主的欣賞,最終獲得登第的機會。

古往今來,但凡才藝過人之人,身上必然少不了幾分傲氣,就如同李白在詩中所云,“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但對於王維來說,他的權貴就是從“摧眉折腰”開始的,他的傲氣與傲骨已經在一開始就賣給了官場,這也許也註定了,他這一生都無法在這官場裡抬起頭來。在為官的幾十載裡,他向張九齡下跪自陳,向李林甫作揖示好,假笑著奉旨為宮裡畫畫,寫詩祝賀修道走火入魔的玄宗,與同僚相互吹捧……而得到的卻盡是排擠與嘲諷。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朝先後歷經了封、高伏法以及哥舒翰敗北,兵將折損慘重,玄宗帶著後宮與數名將士以親征為名外離逃竄。留下了那些訊息滯後的大臣。安祿山勢如破竹,長驅直入,一眾大臣都成為了俘虜,王維也是其一。

但王維骨子裡仍然是信仰家國大義的,他不過是為五斗米折了腰。他可以出賣自己,卻不會背叛大唐,這正是他身為詩人的氣節。所以他被俘期間,先是吃藥毒啞聲音,又是吃藥致洩,使自己身處溺穢,拒絕為敵所用,孤苦地等待救援。只是可惜,無人體察他的良苦用心,被俘苟活成為了他一生最大的政治汙點。“情雖可查,罪不容誅。”成為了他以及世人對他的定斷。

“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葉落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絃。”如

果有一天,唐朝光復,惟願這首詩,能作為我身不由己的證明。只是可惜,他並未因此獲得清白。

《長安客》:那些經歷了安史之亂的詩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二、雖心有白絲,奈何生如螻蟻

人世間最悲慘的經歷一種,莫過於大起大落,享受過榮耀與富貴,就會更懂得貧窮與低賤的可怕。

半世繁華,半世浮沉起落,到頭來看透的,不過是世人的冷眼罷了。

杜甫原本家世顯赫,他的爺爺杜審言曾叫王羲之拜其書法,叫屈原伺候其文章。而到了杜甫這一代,他卻只能住著破舊的草屋,拽著衣襟上的褶皺,踢著鞋底粘著的泥沙,硬著頭皮接受世人的審視。在世人眼裡,他早不是那個遊山玩水藐視功名的名家之後,而只是個四十歲還沒有官職的“被老天放棄的廢物”。

沒有官做,就意味著沒有錢賺,也就意味著沒法養家。一妻五子,每日眼巴巴地等著他買米下鍋,讓他無顏面對。出於無奈,他只能一面感嘆著“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一面向那些“朱門”用詩詞奉上自己的膝蓋,可惜他寫下《白絲行》,感慨自己被玷汙的品質,付出了被世人戳背相罵的代價,仍然沒能餵飽自己的妻兒,以致於眼睜睜看著他的小兒子被餓死。

直到安史之亂爆發以後,他似乎迎來了自己人生的轉機。在被囚期間,他想方設法逃了出來,投奔肅宗的臨時朝廷,肅宗大賞,升了他一級,他從此成為皇帝身邊的近臣,負責諫諍。然而可惜的是,杜甫以為他終於可以恢復本色,大張旗鼓地顯露他的正直純良,做他的一襲白絲,卻還是把力氣用錯了方向。在肅宗急於肅清老朝餘毒的時候,杜甫未能識破皇帝的本意,極力上書,終於使得皇帝惱羞成怒,將他趕了出去。餘後的歲月裡,再未能翻身。他的人生隨朝代的衰敗一落再落,四處漂泊,食不果腹,最終病死異鄉。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再讀起這句詩來的時候,總覺得杜甫想說的更多的,也許是他自己。

何時有人能將其從一生悲苦裡救起,贈予其一頓飽餐,一丈

暖榻

,直到最後,他都沒能等到。

《長安客》:那些經歷了安史之亂的詩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三、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終是蓬蒿人

在安史之亂前後湧現的詩人裡,大多與大唐彼時有著一樣的命運走勢,跌宕波折,做官不成,餬口不成,曲意逢迎仍窮困潦倒,悽悽慘慘誤了一生。而李白似乎有所不同,他不是諂媚借梯平步青雲的那一個,他似乎天生就具備這樣的才華與氣場,引著朝廷求他做官。元和元年,為了順利完成《翰林故事》,韋執誼急切地等待著一個人,他就是李白。那時的李白,早已憑藉一手好詩聲名遠播,與十二年前的他大有不同。

十二年前的他,曾經到過長安一次,滿懷抱負,可惜的是,那時他還不夠出名,沒有關係又一身傲氣,最終不僅沒能獲得官職,反而得罪了惡少,陷身於棍棒拳腳裡,只能獨自感慨行路多艱。十二年後,他終於揚眉吐氣,時來運轉,奉召入朝,靠著公主和好友的引薦吹捧,來到御前,謀得了個不錯的差事。

然而李白生性浪漫,狂妄不羈,忽略了為官的複雜,他雖然謹小慎微,極力地掩藏自己的秉性,仍然不時被人抓住把柄,在皇帝面前議論他三分,他感到孤立無援,想透過辭職來獲取皇帝的關注,挽回皇帝的寵愛,卻不曉得皇帝早已厭倦了他,迫不及待地隨他去了。

李白這一路其實並不容易,表面上看他有幸獲得了內臣的引薦,少去了考取功名的顛簸,但只有他自己知道,這是他唯一的選擇。縱使他才華過人,他也無法透過正當的參考獲取功名,他是一個無籍之人,身世不明,早斷了考取功名的路,只能靠特立獨行狂妄不羈暴露才華,獲取關注,卻不曾想到頭來獲得這樣的結局。

安史之亂爆發後,李白隨著逃難的大軍一路逃竄,最終隱居在了廬山,但這並不是他的初衷,他仍想做那個亂世裡的英雄。所以當永王李璘兩次請他出山做參謀的時候,他終於按捺不住,在已年過半百時選擇抓住這次最後的機會。他以為他必將與諸葛亮謝安一樣,名垂千古,最後發現他投擲一切毅然出山,走上的卻是一條不歸路。李璘兵敗,“在政治的翻覆裡,他也成了一個反賊。”隨後的他被捕入獄,又流放夜郎,在半生漂泊裡了卻了自己的一生。

《長安客》:那些經歷了安史之亂的詩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人竭盡全力的追求與命運漫不經心的指向總是南轅北轍。”

這是李白的人生,是杜甫王維的人生,是那個年代也是當代許多人的人生。我們總是能夠足夠幸運地瞭解自己想要什麼,卻又總在追求的過程裡發現,現實與想象的距離總是差那麼一點。沒那麼順遂,也許這正是時代也好,人生也好,最核心的一點。

這是《長安客》不同於一般小說的地方,這本書裡,故事位居其次,它重點突出的是每一個人物處在歷史的當下,他的矛盾他的抉擇,他在波折的人生符號裡所有的糾結與坦蕩。它讓歷史變得有溫度,讓歷史有了人性的光輝,也讓讀者更加通透與豁達,那些我們曾經一翻而過的詩詞文字裡,簡單的一字勝與敗,昌與衰,其背後隱藏的,都是無數人的辛酸與無奈。在歷史的跌宕裡,他們未能從容走過,但他們把故事留給了我們,把詩詞與情懷留給了我們,願我們可以。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