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學佛就是什麼都不想嗎?修行別進入誤區

由 東開學經 發表于 遊戲2021-09-14
簡介比如這一段的“覺知分別心性”俱無所在,畢竟是佛曾經說過的話啊,阿難既然理解錯了,那麼正確的是什麼呢

什麼都不想是什麼境界

東開背經12:七處徵心之“執心一切無著”

要背誦的這段經文如下: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昔見佛與大目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轉法輪。常言:覺知分別心性,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 ;一切無著,名之為心。則我無著,名為心不?

佛告阿難:汝言覺知分別心性,俱無在者。世間虛空水陸飛行,諸所物象,名為一切,汝不著者,為在為無?無則同於龜毛兔角,云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無 ;無相則無,非無則相,相有則在,云何無著?是故應知,一切無著,名覺知心,無有是處。

注音:一切無著zhuó。

讀誦(來源為網路)

讀誦(來源為網路)

01:29

來自東開學經

這段經文字數少,加之凌晨三點多就醒了,一氣呵成,豈不快哉!

又或前三天過於勞累故,今遇字數較少者,如遇甘泉,頓覺酣暢淋漓,一掃不快!

然佛義廣大,須彌山高,非我窮思極妄而能至,今七處徵心竟,吾尚不解其義,是日已過,命亦隨減,經海玄妙,乘風順水,豈可不快!

罷了罷了,“一切無著”,尚非妙心,雜念遍生,一切汙濁,又如何對得起這清涼佛法呢?還是言歸正傳,看看經文吧。

學佛就是什麼都不想嗎?修行別進入誤區

七處徵心分別是“執心在內”、“執心在外”、“潛伏根裡”、“執心分明暗”、“隨合隨有”、“執心中間”和今天的“執心無著”。把這七處破妄當作慢慢地去引出下文,或者當作師徒的日常對話也可以,一點一點地,慢慢地深入。這裡面的例子也很多,初次閱讀,很多地方都是感覺驚訝的。比如“兜羅綿手”、“琉璃碗”、“龜毛兔角”等等,還有其中需要去多背幾遍,需要琢磨一番的,不看講義不明白的那些各種假設和推理的文字,我可能還需要以後再單獨研究。有時候在背誦時,突然某一句話就有了和以前不同的理解,暫且慢慢積累吧。

如果從講義上來看,經文字數不多,但是可以擴充套件很多,而且都能引到正知正見上,看完才恍然大悟,原來是這麼回事。有時看講義都看不明白,還需多次翻看,才能有點感覺。

讀過之後,肯定比沒讀之前,顛覆了原有的想法。比如這一段的“覺知分別心性”俱無所在,畢竟是佛曾經說過的話啊,阿難既然理解錯了,那麼正確的是什麼呢?講義中就把它挑明瞭。“覺知分別心性”即六識妄心,圓覺呼為六塵緣影,此經斥為虛妄相想,全無實體。佛與四大弟子,共轉法錀,常言此心,不在內、外、中間者,正明大乘無相實相之義,所謂“三際求心心不有,心不有處妄緣空,妄緣空處即菩提,無相光中常自在”。

又比如“執心中間”那段經文中的“眼色為緣,生於眼識”,也是佛說的,但阿難的理解是“識生其中,則為心在”。那麼正確的理解是什麼呢?我對這些根本就琢磨不透,看了講義後才知道如下“此引佛相宗,隨順世間所說。若根眼也不壞,境界色也現前,作意正起方能生識。蓋眼能發識,是增上緣,色能牽心,為所緣緣所緣之境,能為生識之緣。根境和合,識乃得生故。”

這裡面就涉及到更多的知識了,但是解釋起來很符合現在人刨根問底的思維。講義中隨即又加以補充:“大乘眼識九緣生,謂:空、明、根、境、作意、分別、染淨、種子、根本,緣具方生;耳識唯從八,除明緣;鼻、舌、身三七,除空明二緣;後三、五、三、四,意識五緣,除空明根分別;未那三緣,只有作意。種子、根本;阿賴耶四緣,但具境、作意、染淨、種子,此大乘生識,具緣多寡之分也。”

學佛就是什麼都不想嗎?修行別進入誤區

我感覺這些知識對於我來說太複雜了,可能以後再去學習這些理論吧,用這些理論解釋的確可以符合很多人的機緣,感覺似乎在那裡,一切都是明明白白的。哎!其實懂了哪一門都應該是明明白白的,要是不明白就還是沒懂。

此外,上段經文中,阿難認為的“眼有分別”也是錯的,眼只是顯色,縱指根性,但如鏡照像,亦無分別。那有沒有“相”呢?這段經文中又說了“無相則無,非無則相,相有則在”,看來是因人而異的。非要說出來,可能“一心三觀”而不執著就會碰到那個結果了。

畢竟還在路上,理解得雜亂,繞進去就出不來了,或者是不會去轉那個理,又或者是不知道回頭。不著急,太遙遠了,先老老實實把經文背下來再說。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