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內蒙古為什麼會有朝鮮族? | 地球知識局

由 地球知識局 發表于 遊戲2021-08-22
簡介一處具有朝鮮族風情的小鎮(圖片@使用者晴轉多雲圖蟲創意)▼2010年10月,當地在那吉鎮的阿倫大街開始動工建設進村公路金達萊景觀大道,次年即竣工,在景觀大道與大街北出口的銜接處修建門樓,是最具有朝鮮族特色的標誌性建築,屋頂為飛簷式結構,

為什麼中國承認朝鮮族

內蒙古為什麼會有朝鮮族? | 地球知識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地球知識局——

內蒙古為什麼會有朝鮮族?

NO。1443-內蒙古朝鮮族

作者:杔格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

今日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的東部有一座以牛羊肉和火鍋知名於全國的小城——阿榮旗。

這是一處很有蒙古族地域風情的小城,非常符合人們印象中對內蒙古一望無際的大草原風情的想象。然而有些令人想不到的是,在它的城區周圍,竟然有著內蒙古唯一一處朝鮮族民族鄉,這裡生活著東亞最有農耕經驗的族群之一。

內蒙古很大很長

阿榮旗位於呼倫貝爾與黑龍江省交界的地方▼

內蒙古為什麼會有朝鮮族? | 地球知識局

他們是如何來到這裡的?

匯聚於此

1947年,朝鮮族人崔丙倫帶領幾戶本族農民來到蒙東境內的阿榮旗尋找落腳點。

他們之所以從牡丹江地區不遠千里來到這裡尋求更適宜定居的環境和土地資源,是因為東北地區東部的大部分水田和土地早已被開發完畢,遇到了人地危機,不得已才背井離鄉。

東北地區雖然在晚清才大規模開發

但經過近100年的持續移民,找到無主之地已經很難了

這時候環境相近的內蒙古東部都很有吸引力了▼

內蒙古為什麼會有朝鮮族? | 地球知識局

經過一番地形勘察後,他們發現東光村一帶的地勢北高南低。這裡背倚大興安嶺,面眺松嫩平原,北部有阿倫河上游流經,水質汙染少,村內地勢平坦,非常適宜開墾荒地和挖渠築壩種植水稻。

東光村就在今天阿榮旗城區旁邊,幾乎連成一片

(圖片來自:google map)▼

內蒙古為什麼會有朝鮮族? | 地球知識局

找到了新家,他們便返回牡丹江收拾行囊。

次年,崔帶領第一批朝鮮族人遷入到了這一帶,不過他們並沒有選擇去年的勘察地點,而是選擇了上世紀30年代已有零星的朝鮮人開墾建居的新發西屯地區(今長髮村西新發組)。其緣由或許是崔認為自己產生了誤判,前輩選擇的定居點要比自己判斷的地點更好。

這裡其實距離東光村不遠,也在阿榮旗城區附近

(圖片來自:google map)▼

內蒙古為什麼會有朝鮮族? | 地球知識局

但在後來的開墾過程卻證實了崔的判斷更加準確,東光村更加接近水源,也更方便種植水稻。於是有100多戶1000多名朝鮮族人定居到了東光村,村名也在這時正式命名,寓意“沐浴東方之光,富裕興旺起來”。

遷入這裡後,新來的人們開始了艱辛的開發歷程。為了開墾水田種植水稻,村民們在東光村北部攔截阿倫河水,築壩,挖水渠,引入水源開墾水稻田。這件工作其實並不是一件易事,他們為了獲取石料修建田間水渠,曾有部分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阿倫河是阿榮旗的母親河

向東南方流去,最終匯入嫩江

(圖片來自:google map)▼

內蒙古為什麼會有朝鮮族? | 地球知識局

這些人也是在阿榮旗最先開始種植水稻的民族,而他們的水稻種子則來自於偽滿時期日本人帶過來的“北海道”水稻品種。然而阿榮旗的氣候條件不同於他們之前長期生活的牡丹江,這裡緯度較高,屬於寒溫帶半溼潤性氣候,無霜期又較短,剛開始種植的只能是80天成熟期品種。後來由於無霜期延長到110天,村民們又引入了100天成熟期的水稻品種,並不斷進行改良。

阿倫河以及周邊農田

(圖片來自:google map)▼

內蒙古為什麼會有朝鮮族? | 地球知識局

1949年的春天,此時的東北地區已經實現全部解放,又有160戶1000多名朝鮮族人從克山交城農場、龍江、洮南、王爺廟等地遷入阿榮旗,先後定居在格尼河流域以及良種場等地。

解放之後的1954年初,40多戶朝鮮族人又從通遼新興農場遷入了這裡,他們選擇了第一批移民定居過的新發屯和新發西屯一帶。

幾十戶、上百戶,也算是四方雲集了▼

內蒙古為什麼會有朝鮮族? | 地球知識局

就是這前後三批部分朝鮮族人陸續開發建設了東光村、五地區村、靠鮮村三個朝鮮族自然聚居村落,它們成為後來新發鄉的基本盤。

1956年,以三個朝鮮族民族村組成的新發朝鮮民族鄉成立。不過它的名字並沒有一直沿用下來,一會兒稱紅光,一會兒又稱紅旗,一會兒又是和中心城區合併,直到1984年才恢復原來的名字。

新發鄉政府辦公樓

(圖片@使用者晴轉多雲 / 圖蟲創意)▼

內蒙古為什麼會有朝鮮族? | 地球知識局

朝鮮鄉

新發鄉政府的所在地東光村位於阿榮旗中心(縣城)那吉鎮西北2公里處,那吉鎮與東光村這一帶向南以金界壕為界就是黑龍江齊齊哈爾甘南縣的興隆鄉。在經過行政區劃調整後的新發鄉,朝鮮族同胞主要居住在東光與新發兩個行政村之中。

那吉鎮其實就是阿榮旗的城區

新發鄉下面的多個村級單位,則在這個主城區周邊

(圖片來自:google map)▼

內蒙古為什麼會有朝鮮族? | 地球知識局

兩省區交界的地帶再加上地處漢、滿、錫伯、蒙古、鄂溫克、達斡爾多民族的文化氛圍,以及現代新的生活方式的加入,使得這裡既保留著朝鮮民族文化傳統資源,又融入了當地的地域特色。

阿榮旗與甘南縣蒙黑交界處的金界壕遺址

往南延伸就是碾子山金界壕

(圖片@使用者晴轉多雲 / 圖蟲創意)▼

內蒙古為什麼會有朝鮮族? | 地球知識局

阿榮旗的地理區位也較有優勢,這裡雖然沒有客運鐵路(僅有貨運線扎阿鐵路),但是距離濱洲鐵路(中東鐵路)上的扎蘭屯站非常近,不過當地人往往還是選擇隔壁的齊市,去齊齊哈爾站乘坐火車,畢竟這是周圍離得最近的較大城市了,車次也比扎蘭屯多。

距離上明顯到扎蘭屯更近

不過城市規模和經濟方面,顯然去齊齊哈爾體驗更好▼

內蒙古為什麼會有朝鮮族? | 地球知識局

公路方面除了兩個帶“1”的國道(京漠線G111和綏滿線G301)外,高速公路也有著名的綏滿高速和集阿高速。

其中的集阿高速正是“北海至阿榮旗省際通道”的內蒙古最北段,這條通道在內蒙古境內往往被簡稱為“省際大通道”或“呼海大通道”,承擔著蒙東地區的呼倫貝爾到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的東西橫穿任務。而“阿榮旗”三個字在這條橫貫東西的沿線上常常能夠看到,無意中就提高了這座小城的知名度。

經常在內蒙古自駕的人們對“阿榮旗”三個字絕不會陌生

錫盟與赤峰交界處(圖片@杔格)▼

內蒙古為什麼會有朝鮮族? | 地球知識局

進入21世紀,東光村依託於朝鮮族傳統文化,結合自身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遊。

夏季是該地的旅遊旺季,外來遊客增加,駐足時間短,流動性強。經過各種措施,東光村吸引了許多從事旅遊經營的人員,因為距離旗裡只有2公里,所以在這裡工作的人大部分都是在村裡上班,城區居住。當地也開設了東光村與那吉鎮之間的2路公交車,發車頻率15分鐘一趟,僅花10分鐘便可以從村裡到達城裡,在方便當地人工作的同時,也方便了遊客。

隨著旅遊資源的逐步開發,當地鼓勵發展各種富有朝鮮族文化特色的農副產品,及其引申出的特色產業,比如註冊品牌的加工廠有新發米業、振興酒業,韓式泡菜廠等企業。說不定你平時吃的辣白菜就產自內蒙古。

民居建築文化方面,旅遊開發以前,村內居民多是朝鮮族傳統的苫草房屋,現在大多是具有一定觀賞價值的白牆青色琉璃瓦的磚瓦結構房屋,和青瓦臺具有一定相似度。

新民居,貌似農家小院

(圖片@使用者晴轉多雲 / 圖蟲創意)▼

內蒙古為什麼會有朝鮮族? | 地球知識局

當地也不忘提升自己的文化氛圍,已建設了自治區唯一的朝鮮族民俗博物館,作為朝鮮族民俗教育基地,希望朝鮮族傳統民俗文化得以更好的保護與傳承。

文旅行業雖然在新發鄉蓬勃發展,但在當今東光村朝鮮族人口流出的形勢下,大多數年輕人選擇去往中國的大中城市以及韓國就業務工經商,農業經濟不再是這裡居民的主要收入來源,當地朝鮮族村民直接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現象幾乎不再存在。

生產模式的變化也影響了當地文化。在這裡,朝鮮族傳統慶豐收的節慶活動和娛樂專案隨之消失,水稻種植文化作為傳承朝鮮族文化的根基地位遭到破壞。

最為明顯的就是在朝鮮族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他們的服飾與漢族基本無異,僅僅在重要的節日或禮儀場合會身穿朝鮮族傳統節日服裝。至於文字語言方面,當地幾乎僅有老一輩的人能夠完全書寫和聽讀朝鮮語,年輕一輩的多數居民只會一些簡單的日常用語,但不會書寫諺文。

還是能夠見到一些諺文

(圖片@使用者晴轉多雲 / 圖蟲創意)▼

內蒙古為什麼會有朝鮮族? | 地球知識局

估計新一輩的朝鮮語水平已經退化到韓劇愛好者的水平了。

建設新發鄉

雖然民族特色文化的軟實力方面隨著社會發展有所消退,但是作為旅遊產業的硬核設施,可是在這裡得到了巨大的加強。

這要從2009年說起。這一年開始,新發鄉政府所在地正式由旗裡搬遷到了東光村,當地加大了對東光村的投資力度,將著重打造朝鮮族特色民族村寨,目的是吸引更多外地遊客前來參觀。

一處具有朝鮮族風情的小鎮

(圖片@使用者晴轉多雲 / 圖蟲創意)▼

內蒙古為什麼會有朝鮮族? | 地球知識局

2010年10月,當地在那吉鎮的阿倫大街開始動工建設進村公路金達萊景觀大道,次年即竣工,在景觀大道與大街北出口的銜接處修建門樓,是最具有朝鮮族特色的標誌性建築,屋頂為飛簷式結構,門樓的正上方分別用漢語和諺文書寫“內蒙古朝鮮族第一家園”,從景觀大道起點到門樓共99米,正是一個吉祥數字。

2011年,開始建設更多標誌性的景點,其中最為重要的當屬七彩廣場和稻香湖。

七彩廣場附近

(圖片@使用者晴轉多雲 / 圖蟲創意)▼

內蒙古為什麼會有朝鮮族? | 地球知識局

七彩廣場的命名源於朝鮮族崇尚陽光色的傳統習俗,賦有“幸福、美滿、吉祥”的美好寓意。由於廣場中央建有象徵民族團結、守望相助的三和雕塑,周圍呈輻射狀鋪設彩磚,像一條舞動的七彩巾。廣場東側,設定露天舞臺,方便人們在重要節日時,舉辦具有民族特色的節慶活動和歌舞表演。

七彩廣場

(圖片@使用者晴轉多雲 / 圖蟲創意)▼

內蒙古為什麼會有朝鮮族? | 地球知識局

廣場西側就是稻香湖,與用於灌溉稻田的水渠相連為其蓄水,湖上建有景觀橋和景觀涼亭(共七座)。同時在湖兩旁還建造有方便遊客觀賞的伽倻琴長廊,這個名字來源於朝鮮族傳統樂器伽倻琴和洞簫的組合而成,具有歌舞昇平、太平盛世的美好寓意。

雪中的稻香湖

(圖片@使用者晴轉多雲 / 圖蟲創意)▼

內蒙古為什麼會有朝鮮族? | 地球知識局

湖的對岸還有一座景觀水車,這個創意是由過去朝鮮族農民用水車轉動產生的動力來帶動“椿”製作打糕而聯想設計。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景觀都安裝上了彩燈,在晚上可以為東光村營造美麗的夜景,星光璀璨,不亞於各地的網紅薰衣草。

其實,東北的朝鮮族聚居區也不僅僅存在於中朝邊境一線的延邊地區。深入東北腹地,還有更多零散的朝鮮族鄉鎮。在這裡品味朝鮮族風味,體驗自然與延邊或是朝鮮半島本地大不一樣。

參考文獻:

劉慧心。東光朝鮮民族村社會變遷歷程與民族村寨建設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範大學,2018。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來自:使用者晴轉多雲 / 圖蟲創意

END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