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一條河流的故事——《古鎮文化發現:鄖陽民間文化歷史記憶》序

由 華夏文化風采 發表于 遊戲2023-01-22
簡介可以說,他對文學、文化的開掘,特別是漢水文化、風俗的研究和形象化的描寫,彰顯了鄖陽在中國文化版圖中的地位,對地域文化的普及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成語附什麼什麼雅

一條河流的故事

——賈斯煒《古鎮文化發現—鄖陽民間文化歷史記憶》序

楊府/文

收錄在《詩經·國風·周南》中的先秦民歌《漢廣》,其詩歌的地域屬性指向甚明,即漢水之濱,這是毫無疑問的。詩是這樣寫的: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遊女,不可求思。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一條河流的故事——《古鎮文化發現:鄖陽民間文化歷史記憶》序

在古籍中,凡言“江、淮、河、漢”之處,必是指長江、淮河、黃河、漢水,概莫能外。因此,這首古老情歌中的“漢有遊女”,“漢之廣矣”,就十分確切地點明瞭故事的發生之地,即漢水岸邊。其抒情主人翁和抒情的物件,是一位在山上樵蘇的青年,偶遇一位在漢水邊遊玩的美少女,一見鍾情。於是,就展開了熱烈的追求。但終是求而不得,難遂心願。苦悶惆悵之餘,望著滔滔流逝的漢江水,情動於衷,遂歌而為詩,以此來訴說自己滿懷的愁緒。

漢水湯湯,何其長也。東流而下,直洩三千餘里,古老而壯觀。《尚書·禹貢》載:“嶓冢導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由此知之,漢水自寧羌冢山源出,初名漾水,入漢中後始稱漢水。而自秦頭楚尾的白河始,訖古均州(今丹江口市)止,這一段完全流經鄖陽區域的江水,在古時又美稱為滄浪之水。“滄浪”何意?蓋其水色涵碧而溟濛無垠也。

鄖陽何幸?漢水蒼茫,其域甚廣,而何獨惠於斯境也!它流經鄖陽全域五百里之地,“非壯麗無以重威”。其間越秦巴、匯眾源,山環水繞,束放相間,既有深切的河谷,也現開闊的江面。曲折逶迤,壯闊無比。原田肥美,廬井繁多。“大瀛直洩朝宗遠,萬里蒼茫咫尺中”。蒼茫咫尺,而唯其在鄖陽一段,獨獨冠以滄浪之名,這也使得鄖陽專擅漢水之大美六分之一長。可以說,漢水是把它最壯美、最雄險、最神秘、最傳奇的一段留給了鄖陽。

奇險之地,必有奇蹟。日光之下,事有新異。而文學作品的取景,又往往是把最美的背景以之為襯托的。《文心雕龍》言:“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採附聲,亦與心而徘徊。”此正是以寫實的手法,描摹自然之景。漢水如此之麗,最美之處又多在滄浪一段。那麼,《漢廣》的故事發生鄖陽,則適其宜也!

這樣看來,鄖陽具有詩經的傳統,其文化的基因兼具“風騷”的元素。所以自古以來,就絃歌不輟。在這片土地上,至今猶有名列非遺、聞名全國的故事村、民歌村。上山有打杵歌,下田有薅草歌,居家過日子有禮俗歌,採禮納聘有儀式歌,男女相愛有俏皮的山歌小調,喪葬有在民俗文化中僅存的“打待屍歌”等等,其調式和格調不一而足,異彩紛呈。這都可以看做是承襲了古風之餘緒,薪火相傳以至於今的。是古風古韻在當代漢文化中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有些甚至被專家譽為“活化石”一般的存在。

一條河流的故事——《古鎮文化發現:鄖陽民間文化歷史記憶》序

鄖陽之地,屬秦頭楚尾,在地理上雖是邊城邊域,但從考古發掘和文化、風俗遺存來看,卻是一塊不可思議的神奇存在的土地。境內先後發現有青龍山恐龍化石群,有“鄖縣人”頭蓋骨化石,有梅鋪猿人、白龍洞猿人、黃龍洞猿人,有被譽為“人類地下通史”的遼瓦店子遺址。還有安城古銅礦遺址、韓家洲遺址、青龍泉遺址、鄖陽府學宮大成殿等文物古蹟。億萬年來,生命沒斷線、文化沒斷層、歷史沒斷代。世人稱為“人類老家”,楚文化的源頭。像這樣富集的地域文化遺存,在國內怕也是罕有其匹。

而對中國傳統文人影響最大的《孺子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就產生於漢水之濱的鄖陽。據《孟子·離婁》篇記載,孔子及其弟子周遊列國,途徑楚地,聽得漁夫吟唱此歌,很有感慨。對弟子說:“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自取之也。”現鄖陽尚留有滄浪洲,滄浪山之名。這漁夫的歌謠,正與儒家的處世哲學相契合,“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孺子歌》正詮釋了儒家為人處世的君子之道。孔子向所推崇的,就是積極“入世”的昂揚進取精神,或者抱有以“入世”為主、“出世”為輔的因時而擇的不同方式的處世觀。這也是滄浪文化思想的精髓,也構成中國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後來屈原流放漢北,遇漁夫唱《孺子歌》,有感於時,乃作《漁父》,其中就有滄浪聽歌的描寫:“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屈原去孔子之世已遠矣,而《孺子歌》猶能傳誦不衰,可見其有多麼普及以及久遠而出新。從某種意義上說,漢水文化的核心應該是滄浪文化,而不僅僅是其中的一部分,《孺子歌》把漢水文化推向一個極致,從而深刻地影響了一個民族的心理和思維模式。全國各地為什麼有那麼多以“滄浪”命名的亭、榭、湖、山等物名和地名,就是滄浪文化輻射之廣、影響之深的結果。

而作為事件本事的發生之地,鄖陽文化的主題構架,應該是滄浪文化。因為不管是儒家所倡導的處世之道,還是屈原忠貞不渝的愛國情懷,以及高潔不阿的品格,忠而被逐的遭遇,古往今來,除了與士夫孺子們一樣溼了司馬青衫外,鄖陽人民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即尤懷敬仰之情,這裡的人民以各種形式紀念屈原。不但修滄浪亭以紀念之,還在歲歲端午之際,划著龍船、舞著鳳凰燈,來表達對屈原精神的崇敬。雖說端午劃龍船的習俗南北無甚差別,但舞鳳凰燈,卻是鄖陽民間所獨有的,成為我國端午文化所僅見的一朵奇葩。

一條河流的故事——《古鎮文化發現:鄖陽民間文化歷史記憶》序

為什麼鄖陽有這樣一種獨有的端午文化?主要是鄖陽為楚文化的發源地,楚國先祖曾在此生息、發展,“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保留了楚文化最原始的基因。這裡接近中原,楚文化與中原文化在此得以很好地交匯、融合、發展。楚文化的特點,就是有著極大的開放性、多元性和務實性。據清同治《鄖陽府志》載:鄖陽人“操秦腔,行楚俗”,民風則兼具“秦之強悍,楚之輕颺”;“巴俗、秦風、楚歌、豫言”,如此獨特的民風民俗,在國內其它區域少有。這裡兼擅南北,融合異俗,崇巫信醫,有奇風異俗。在山間河畔行走,常能看到古老神秘的“寄死窯”的喪葬風俗,可以看作是楚國巫文化的遺風;鄉間舞臺或正在演出的二棚子戲,山旮旯裡傳出嗚咽的山二簧。三月三趕廟會……鄖陽文化是集其大成者。劃龍船、鳳凰燈舞,或許又是融合了中原的龍文化、楚地的鳳文化而形成的另一種文化現象,是一種兼具南北、融鑄古今、雅俗互賞、虛實相生,以至合適自然的存在吧!這種文化現象,勢必影響人們的心理思維和行事風格,也多少反映出漢水區域民眾群體社會生活的文化意識、文化心理。成語中的“朝秦暮楚”、“南腔北調”,即指此地。

鄖陽地處漢水文化的核心位置,歷史悠久。春秋為麇子國,戰國屬楚,秦漢隸益州漢中郡,唐宋歸均州武當郡。明代天順八年(1464年),方有土城之築。明成化年間為控制荊襄流民,始設鄖陽府。後設湖廣行都司,統轄四省毗連之廣大地域。明代文壇領袖王世貞曾任鄖陽巡撫,喟曰:“鄖陽古一村落也,強名之曰縣,強名之曰郡,又強以都御史(行都司長官)居之。”從這一段話可知,鄖陽雖自春秋戰國起,就是邦國相矚,城邑崔嵬。但之後隨著大一統的鞏固,封建經濟的發展,文化重心的轉移,原本林菁茂密、諸侯轄據自守的鄖陽,反因地理位置的偏狹、交通的阻塞諸原因,漸致湮滅不聞,淪為荒涼之地。歷史文化出現了斷層,時逾千載。滄浪文化在它的產生之地,就這樣失去了故鄉,被人拿去。以致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從沒有把“滄浪”以及“滄浪文化”與鄖陽聯絡起來,這未免不是遺憾。

而斯煒的這本書,犖犖大端,而其主旨只有一個,就是對漢水文化的文學化的發微與闡釋。

一條河流的故事——《古鎮文化發現:鄖陽民間文化歷史記憶》序

文化的生命力是具有頑強的傳承性的。

一種文化,一種風俗,雖偶有衰落但終究不會湮滅,在某一時期會以某一種形式得以復興。鄖陽的漢水文化雖在經歷周秦第一個高峰之後,遠離了典籍,沉默了千年。但它始終存在,在民俗中一直儲存著,呈現著另一形式的延續模式。明初在“北修故宮,南修武當”後,鄖陽的宗教文化,尤其是道家文化更是空前繁榮。明成化年間,鄖陽建府。枕山臂江,街巷甚多,商埠繁盛,四通八達。水面輪舶遠航,市井十分繁榮。不但有王世貞這樣的文壇領袖知府鄖陽,還因為政治、軍事的需要,明清四百年間,湖廣鄖陽府也一躍成為通都大邑,若“晉位中樞”然。鄖陽漢水文化的發展又迎來了它的第二個高峰。它直接承自楚文化的源頭,又大量融合了中原文化,而又能獨立發展。仍保留了許多獨特的風俗遺珍,有些或能溯源至周秦。有觀點認為,一個地方獨特的民俗,其實就是文化的遺留物,從中可窺探到殘存的原始觀念與習俗的密碼。這種彰顯一個地域的文化現象,值得關注和研究。

全國各地的賽龍舟一般都以“得標”為勝,古來如此,正如唐代張建封《競渡歌》中所云:“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蜺暈。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橈。”而鄖陽的賽龍舟,卻與之迥然有別,它不以先到終點者為勝,而是在江面放下一群鴨子,然後放出龍舟,追逐鴨子,最終以捉住鴨子多者為勝。

還有鄖陽鳳凰燈舞。它是全國獨一無二的鳳凰燈舞表演形式,凸現出濃郁的地方特色。

楚人崇鳳,取其吉祥,楚之先祖火神祝融就是“鳳”的化身。屈原《九章·抽思》雲:“有鳥自南兮,來集漢北。好姱佳麗兮,牉獨處此異域。”鳳凰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百鳥之王,是集眾多動物特點於一身的神鳥,《雨雅·釋鳥》雲:“(鳳凰)雞頭、蛇頸、燕頷、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自古以來,龍鳳並稱,都是人們敬仰和崇拜的物件。鄖陽鳳凰燈舞就是楚人崇鳳的活化石,是綜合了南北文化而更具鮮明本土文化色彩的舞蹈形式,是中國民間舞蹈中唯一的燈舞藝術形式。已被列為湖北省第一批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

民間遺珍還有“肉碼字”,是鄖陽民間歷史久遠的文化遺存。歷史上許多山民不曾讀書識字,入市交易,有諸多不便,因為他們認識並熟練使用“肉碼字”。它是世界上唯一一套由民間商戶創造並且用於簡單書寫的文字形式。“肉碼字”誕生於何時,已不可靠,但它方硬的筆畫具有甲骨文的特點,具有很強的民俗性和研究價值。

二棚子戲是鄖陽地方戲曲劇種,屬於傳統戲曲劇種花鼓戲之一。它雖起源於明成化年間,但其鄖陽民間的薅草歌以及薅草鑼鼓,或有著一脈相承的關係,其源頭或可直接上溯到漢水一帶的上古民歌,也就是承繼著詩經的傳統。只不過與世而進,經過文人去粗取精的加工而成了鄖鄉花鼓戲。其唱腔的“花腔”部分仍保留了民歌四六句的部分曲調。

這些遺風遺俗,無不是漢水文化的古老元素在民間的反映。

可以說,漢水文化是以漢水流域為中心的多種型別的文化的集合,因而具有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其內容十分博大、龐雜,它囊括了滄浪文化、中原文化、巫祝文化、道教文化、遷民文化等等,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支脈。各守其分,各葆其色,又能融和、發展,呈現出多元、開放的態勢。

一條河流的故事——《古鎮文化發現:鄖陽民間文化歷史記憶》序

神奇的土地必出神奇之人,神奇的土地必出神奇之傳奇。

一條漢水,帶來的文化太古、太多,值得講述的故事也太多。漢水穿境而過,使得鄖陽這片土地在深厚之中,猶帶靈性。今天漢水文化所呈現的,就是漢水文化的精神內涵在當下的繼承和延續。作為一種獨具特質的地域文化,漢水文化深厚、自信、質樸的價值觀是頗值得大書特書的。事實也恰是如此,地方的學子、官民人等,無不以之自豪。從事這方面的創作者中,既有嗜酒老者,盈門童子;又有縉紳人士,鄉野逸賢。雖職有別,歲有差,但熱情不減。各以其能,析其類別,整理並創作出了許多很有分量的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研究文章。

“文起於所止,止於所起”,雖研究領域很是寬泛,但也是各有所取,各揚其長。其中有研究漢水文化的,有研究屈原文化的,有研究武當文化的,有研究地方戲的,有研究民俗的。對於鄖陽府五百年曾有的輝煌,更是引為自豪,多方鉤沉,都取得了不俗的成果,值得青史關注。他們各以其光華,互相掩映。我認為,這是繼周秦、明清之後鄖陽文化的第三次高潮。

而在這一方面成就卓著者,斯煒先生萃乎其類。

斯煒立足漢水,以文學的形式,敘寫民俗,更增添了閱讀的趣味。斯煒是作家、律師,也是民俗學家。在這群研究者、創作者中,他重點突出的是挖掘漢水文化的歷史遺存和發現民間文化的歷史記憶,自始至終抱著復興漢水文化為己任的態度,來研究、創作、弘揚地方文化,有一種自覺的責任擔當。這種致力於文脈傳承的責任意識,是一種大愛無私的精神,也是奉獻,就是對這片土地懷有的深沉的執著的感情。因此,他把一段民俗力爭都講得生動,鮮活,有趣。他做到了,讀他的秋水文章,那強烈的地域文化特徵,更增添了敘述的真切與親切,更具閱讀的魅力。也因為他的情懷所繫,從不汲汲於乾巴巴的考據,或以資料,或以文獻,而是以其深厚的文學情節,或開或闔,用故事的形式,文學的語言,文學的思維,從事著地方民風民俗的抒寫。可以說,他對文學、文化的開掘,特別是漢水文化、風俗的研究和形象化的描寫,彰顯了鄖陽在中國文化版圖中的地位,對地域文化的普及作出了一定的貢獻。其取得的成就,獲得的讚譽,值得肯定。

早前我曾看過一則史料,是這樣說的——有人曾問文史大家柳詒徵,如何寫歷史,柳答:“可多看小說,各家小說總是富於興味,引人入勝。”若不是博學多識,又深有體會,斷不敢說這樣俚俗的話語。張之洞在《書目答問》裡說:“由小學入經學者,其經學可信,由經學入史學者,其史學可信。”

據此是不是可以說,由史學入文學者,其文學可誦。由文學入民俗學者,其民俗學亦可觀止矣。

如果說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而民俗文化就是託體靈魂的基礎。民俗文化對於人們的價值觀、道德觀、審美、社會心理更有著直接的影響。斯煒先生認識到民俗文化的價值和重要性,為了創作出更生動鮮活的作品,常常深入村寨,遍訪耆老,釆風問俗,考源鉤沉,根據鄖陽民間傳說和釆風見聞,創作了別有風味的鄖陽傳奇。由俗化雅,琢璞為玉。這些傳奇故事既是民俗的,更是文學的。作者生於斯長於斯工作於斯,這裡的山水山民,民俗民情,這裡的鄉村故事、鄉間俚語,作者都是熟悉的,熟悉的生活熟悉的人群,他用形象的筆觸記述下來,透過閒話桑麻的方式梳理描繪、娓娓道來,每一篇都浸潤著秦巴山區的地域特色和漢水文化的風韻。不僅僅是把一個個喜聞樂見的故事,上升到文學之美,包括形式及內容。重要的是文章之“意”,或偏重故事,或以景動情,或鋪縭文采,或闡以哲理,各擅勝手。使讀者在瞭解秦巴風物,漢水文化,感受其神奇獨特的魅力的同時,體現出一種價值觀的取向,寄託了某一種情感,其潛移默化之功,如春風化雨,從而也延續了民俗文化的生命力。

斯煒此稿,不啻有民俗風情的作品,還有隨筆散文。作者以其獨到的民間視野,透過一個個鮮活的形象和人物的命運,反思歷史和現實,反映社會變遷和進步,字裡行間揮灑著對社會生活的敏銳洞察和細膩情感。有紀實作品。作者長期面向社會從事法律、心理健康服務,有豐富的法律和心理學實踐經驗。他將親歷親聞的典型案例還原現場,追本溯源,剝繭抽絲,故事曲折而法理彰明。

作品內容貼近百姓生活,文字詼諧幽默,讓人在開心一笑時,又總能得到某種啟迪。

而這一切,都得益於漢水的哺育。

一條河流的故事——《古鎮文化發現:鄖陽民間文化歷史記憶》序

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讀書最主要的理想就是做官。而現在的知識分子,實現理想的途徑,要廣泛得多了。而在三百六十行中,唯有文學這條路是最艱辛的。但是,有多少為學芸芸者,卻偏偏執著於文學的理想而無怨無悔,何也?就是文學能更直接地表達一種情懷,寄寓一種理想,實現一種向上的、對人生終極目標的價值追求。雖其中的甘苦自知,但也樂在其中。我常聽朋友們在一起感慨:如果不選擇文學,幹什麼不能成功?文學害苦了不少有理想的人生啊!可以說,因為摯愛文學,一些人的確放棄了最初的許多選擇,也失去了很多世俗的機會。是的,這世界的誘惑太多,但作家除了寫作,或許其它即非其所長。人這一生,總不能面面俱到吧!如果能把文學這件事情做精做好,就是給人生交出的最漂亮的答卷了。斯煒生在這片土地上,對這片土地自然是深情綣綣。他立足鄖陽,更因為了解而熱愛。便以其所長,以漢水文化作為自己抒寫的介質,在不斷調整中尋找最適宜自己的寫作方式和寫作體裁,雖僕僕道途,卻履險如夷,他最終找到了並執著走在自己所選擇的方向,我認為,這就是他的制勝之道。斯煒的文風樸實風趣,事例鮮活,雅俗共賞,讀起來輕鬆愉悅。這獨特的文風是與他個人的氣質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斯煒的性格幽默詼諧,且有著安宅正路的情懷和勤勉篤行的人生態度,這從他前幾年出版的《隨性記》和即將付梓的《古鎮文化發現——鄖陽民間文化歷史記憶》,即可窺知他的追求、堅持和選擇。

斯煒此稿,洋洋灑灑。文過百篇,題材很廣。真可謂嬉笑怒罵,風骨儼然。讀來酣暢淋漓,可以想見人物風流。諸凡民俗民情民風,不由多思,一一涉筆成趣,精神起落,詞翰妙諧。或長或短,或文或野,或俗或雅,或莊或諧,但都不脫漢水流域這一片土地。凡在這片土地上發生的奇偉靈異之事,孤村嫠婦之泣,寒鴉煙樹之景,……在書中都有惟妙惟肖的描寫。古人云,士若有志於千秋,寧不為文乎?所謂一朝風月,萬古長青。斯煒此書,明其證矣!

斯煒說:漢水哺育了我,我要用文字回報漢水。有這樣熱愛漢水的人,青山何言其老,綠水勢必長流。她已經從遠古流到了現在,也必將從現在流向深邃的未來。所以說,一條漢水,一條河流的故事,不啻成就了一方文人,也養育了一方人民;不啻奔騰在過去、現在,她的未來,勢必也將越來越精彩,越來越生動,越來越鮮活,越來越澎湃……

賈生,勉矣哉!

2

022年10月22日,於北京觀巢居

釋出:中國經貿融媒體中心

責編:明 德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