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東晉衣冠南渡,北方大族都去哪了?

由 孺子無憂 發表于 遊戲2022-10-18
簡介高氏人物受打擊是東魏北齊削弱豪族的一個標誌性動作,高歡解決了高敖曹兄弟的漢兵武裝後,河北其他豪族再也不敢像往年那樣築塢聚族而自保,在接下來的數年中慢慢地國家化,一部分成為北齊的正規軍,一部分被分調到邊境與西魏、梁朝作戰,綿延二百餘年的河北豪

只用紙怎麼折長矛

東晉南渡,王謝庾桓等高門大族隨之南下,長久以來,王謝家族是中古時代高門士族的代名詞。士族的根子在北方,王謝等族南下的同時,還有大量河北、河東和關隴的大姓豪族,他們或是因為距離南方遙遠而來不及南渡,或者出於對司馬氏皇族的不信任,選擇留守本鄉。相比王謝等南渡士族的絢爛與風華,北方留守大族的命運雖說少了些優雅,多了些磨難,但綜而覽之,也堪稱波瀾壯闊,從宗族蘊含的能量來看,一定程度上比南渡士族還要強。

北方豪族的天花板:清河崔氏

世家大族的來源究竟可以追溯到東漢還是西漢,似乎是個不易釐清的問題,士族的南北分化、分流卻能找到明顯的節點:東晉王馬渡江。彼時大批中原大族南渡避亂,成就了百餘年以士族為主導的東晉門閥政治,更造就了流傳數百年計程車族餘韻,從此南北大族各自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與絢爛多姿、風流百代的南渡士族相比,留在北方的大姓豪族的存在感就低多了。

留在北方的大姓,以清河崔氏、范陽盧氏、趙郡李氏、滎陽鄭氏、汾陰薛氏等最為強大,其他諸如聞喜裴氏、杜陵韋氏、弘農楊氏、河東柳氏等傳統大族,也都有一定實力。北方世家大族基本不稱士族而稱豪族,蓋因北方大族沒有像南渡高門大族一樣變得士人化,一方面始終沒有離開經濟生產的一線,大姓宗族聚居在一起,掌握巨量隱附戶口與土地,長年累月的實務歷練,讓北方豪族沒有像南渡士族一樣由儒入玄、由玄而虛,少了仙氣,卻多了地氣。另一方面,北方大族對政治、軍事極為熱衷,幾乎所有大族都能累世不絕地輸出文臣武將,始終充滿生機活力與尚武風氣,以豪族稱之更恰當。

北魏時期的清河崔氏,堪稱北方豪族的極大成者,代表人物是北魏重臣崔浩。清河崔氏在曹魏時就已顯名,八王之亂中崔氏人物從亂而死。其後北方少數民族南遷,崔氏人物沒有南下,而是選擇與北方少數民族合作,崔浩的曾祖父崔悅在後趙出仕為司徒右長史,祖父崔潛仕於前燕,位至黃門侍郎。父親崔宏連連出仕於前秦、後燕和北魏,輪番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君主,並不計較崔氏這種誰來都投順的牆頭草氣節,一概錄用之、信任之。到了崔浩更是尊崇備至,崔氏宗族的政治地位因為崔浩通天徹地的政治謀略,極速躥升為北方第一大豪族。

東晉衣冠南渡,北方大族都去哪了?

影視劇中的崔浩(左)。來源/電視劇《北魏馮太后》截圖

崔浩不同於一般豪強人家,其家學傳承頗深,尤其經過父親的加持,崔浩“博覽經史,玄象陰陽百家之言,無不該覽。研精義理,時人莫及”,活脫脫一個減配版諸葛亮。若是崔浩也南下,論其文才武略,絲毫不亞於南渡士族。

崔浩的封神之作是給北魏明元、太武二帝出的幾個大主意。北魏國初諸帝都是善於用兵、銳於進取之主,軍事上取得了不少成就,收拾北方諸小國沒有問題,對劉宋來一個軍事反攻、乃至打到長江瓜步也沒有問題,但說到政治運籌似乎尚有不足。隨著北魏疆域越來越大,魏帝要考慮的不再是單純作戰問題,崔浩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

比如魏明元帝遷都之議,當時平城發生饑荒,不少少數民族勳貴都建議遷都於鄴城,那裡既是前後燕的故都,也是糧食豐足之地。崔浩極力反對,理由是當時諸方未服,政治重地決不可輕易遷移,否則易造成人心散亂,大夏與柔然可能聯手來攻。又比如宋文帝發動第一次元嘉北伐,北魏諸大將都主張立即發兵反擊。北魏第一次與劉宋這麼大體量的強國全面開戰,太武帝拓跋燾不敢遽定主張,詢問崔浩,崔浩主張以退為進,收縮兵力,放棄黃河四鎮,待秋高馬肥時反擊,必能取勝。太武帝基本同意了崔浩的建議,後來的戰爭程序果然印證崔浩的判斷。明元、太武二帝對崔浩都十分信任,允許他進入皇宮內殿,以備時時諮詢軍國大事。

東晉衣冠南渡,北方大族都去哪了?

影視劇中,給太武帝皇孫文成帝拓跋濬(左)講課的崔浩。來源/電視劇《北魏馮太后》截圖

崔浩家族之盛,北方漢人大姓豪族無一能敵。雖說後來爆發了國史之獄,崔浩捲入一場史書諱莫如深的政治大案,導致清河崔氏全族被屠戮無遺。但因崔氏之前與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等大族累世通婚,仍然保留著族姓的火種,到北魏後期及北齊時代,清河崔氏再度恢復成為北朝一流的豪族。

塢壁之王趙郡李氏

與崔氏這種政治地位很高的大族不同,河北、河東和山東的其他大姓豪族,不是每一家都能在少數民族政權中謀得一席之地,大量豪族都在民間靠宗族力量維持其利益,假手的工具,就是南北朝時期很有名的塢壁。

塢壁是戰亂的產物,北方少數民族南下中原大亂,官軍無法抵禦,來不及逃走、或者說是捨不得偌大家業的大姓豪強,便在本地築塢壁以自保。超初只是為了生存,但當局勢略加穩定後,豪強們立即嚐到了甜頭。一是可以隨心所欲地佔有或兼併拋荒無主的土地;二是可以佔有大批沒有戶籍的免費或極其廉價的佃農,有的豪強一個戶口之下,竟然可以隱附一萬多人,交一戶十幾口人之稅,而坐享幾千人上萬人的勞動成果;三是可以建立宗族武裝,少者數百,多者數千。以往承平無事之時,大姓豪強透過正規仕進之種無法獲取的利益,居然透過這一渠道獲取,這無疑刺激著各地豪強們前赴後繼地建立塢壁。

東晉衣冠南渡,北方大族都去哪了?

陶製塢堡模型。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十六國時期由於諸國存在時間都不長,來不及整治這些塢壁豪強,但稍有頭腦的統治者都能認識到塢壁豪強對人口資源和賦稅的消極作用。前燕慕容俊滅冉魏打到河東時,被河東連綿不絕的壘壁震驚了——壘壁意同塢壁,在冉魏官方有組織

抵抗已經瓦解的情況下,其舊將張平仍能利用民間三百餘座壘壁與燕軍對抗,足見民間塢壁已經強大到何種地步。

慕容俊的洞察力非同一般,消滅河東河北塢壁的過程中察覺了大量人口隱附的問題,於是下了一道耐人尋味的詔令,以進攻東晉和前秦為藉口,命令各州郡仔細查核人口,一戶只准留一個成丁,其餘全部從軍,計劃將步兵數量擴充至一百五十萬人。當時前燕剛剛佔據河北河東,立足未穩之際就如此瘋狂地擴軍,表面上看是為進攻洛陽、奪取河南做準備,實際目的怕不是敲山震虎?給各地勢強人多的塢壁之主吹吹風,要他們不要太過分。

真正對塢壁動手的是北魏的三長制改革,孝文帝太和十年

(486)

下詔取消宗主督護制,改以鄰、裡、黨三長,組織基層人口統計、賦稅徵收、徭役徵調等事務,不允許豪強私自佔有戶口。雖未對有形的塢壁進行摧毀,卻從根子上剝奪了豪強的隱性權力,可謂善政一件。如果北魏的繁榮穩定再持續上百年,塢壁組織肯定會慢慢消融於各種政策的綜合作用之下。可惜的是孝文帝三十多歲去世,繼任者宣武帝專注於對南朝發動侵略戰爭,政治改革無由延續,塢壁豪強並沒有受到全面打擊。很快,魏末六鎮大起義再度將北方拉進戰爭節奏,北魏政府控制力全面瓦解,塢壁便又如春原之草,勢不可擋地生髮、壯大了,甚至有比十六國時期更狂野的趨勢。

趙郡李氏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李氏強宗李顯甫在殷州

(今河北邢臺一帶)

聚族而居,史載:“集諸李數千家於殷州西山,開李魚川方五六十里居之,顯甫為其宗主。”

(《北史》卷33《李顯甫傳》)

五六十里的土地都歸他一家所有,這個規模在北魏縱使不是第一,也是前列。李顯甫生卒年不詳,但從其子李元忠生於485年推斷,李顯甫此舉應當就發生在北魏官方推行三長制的當口。李顯甫祖上累世為官,他有世襲的官爵作為掩護,所以三長制改革的影響力沒有立即作用其家族。

北魏末年六鎮大亂,李顯甫之子李元忠繼承宗主之位,勢力益發強大。當時李元忠尚有官職在身,因母親去世回鄉丁憂,喪期滿後,李元忠一方面嫌官職太小無甚意思,另一方面看出天下即將大亂,索性連官也不做了,就在李魚川守著自家塢壁,過起了土皇帝般的生活。李氏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殷州以南至於鄴城,所在皆知李元忠的威名。當時六鎮流民南下,盜賊蜂起,但盜賊懾於李元忠的威名,不敢到李魚川騷擾。

六鎮亂軍勢力最強的葛榮,眾號百萬,浩浩蕩蕩地南下搶掠,在李魚川附近頻頻遭到李元忠阻擊。葛榮本來沒當回事,獲悉部眾被區區一個塢壁豪強弄得灰頭土臉,便調集十多萬人圍攻李氏塢壁,終於破壁而入,把李元忠抓走。後來爾朱榮破葛榮,李元忠回到本鄉,再次把李氏塢壁建了起來。高歡入河北創業之時,李元忠看準時機帶著宗族人馬倒向高歡陣營,遂成為東魏北齊的開國功臣,高歡次子、北齊開國皇帝高洋的正妻李祖娥,就是李元忠的族兄弟李希宗之女。

高敖曹四兄弟的悲劇

東魏北齊開國之時,河北豪強大部分都選擇與高歡合作,像渤海高氏、封氏,博陵崔氏,趙郡諸李,范陽盧氏,都堅定地擁護高歡。畢竟塢壁組織並不能長久地抵抗亂兵,李元忠被破壁生擒就是血淋淋的教訓。高歡從吃相上看比葛榮這種六鎮亂賊好得多,彼此各取所需,故而促成了雙方的結合。

不過結合容易,怎麼過好日子才是門大學問。高歡上位成功後,和十六國、北魏的皇帝們一樣,絕不願坐視大姓豪強們動不動擁壁數千家上萬家,那是對皇權的嚴重挑戰。李元忠很聰明,察覺到高歡的陰鷙性格後,立即改變了作風,整日以飲酒投壺為戲,高歡讓他擔任高官顯職,他也經常喝得酩酊大醉不能理事,始終“不以物務幹懷,唯以聲酒自娛,大率常醉,家事大小,了不關心。”

(《北齊書》卷22《李元忠傳》)

李元忠諸事不問,倒是一手彈指神通使得出神入化,他在家窮極無聊,在桐葉上挖個洞,用棗子或栗子彈洞,十中七八。有一次拜見東魏靜帝時,殿外有梟叫甚是咶噪,他拿起兩顆石子,應手把梟打落,時人無不稱其能。

李元忠的刻意謙退保全了家族利益,趙郡李氏的塢壁組織也隨之式微。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渤海高氏一族的悲劇遭遇。渤海高乾、高慎、高昂

(字敖曹)

、高季式兄弟四人,在高歡創業之時也堅定地支援。高氏四兄弟擁有強大的宗族勢力,高敖曹武藝過人,善於練兵治軍,魏末為抵禦六鎮亂軍,編練出三千精兵。高歡屢次要給他一千鮮卑兵,與高敖曹所練漢兵混雜在一起,表面上說要提高其戰鬥力,其實是對漢兵不信任,要摻沙子。高敖曹不肯,說漢兵足夠精銳,不比鮮卑差。當時高歡集團多鮮卑大將,行軍打仗每每用鮮卑語傳令,許多漢人豪強的部曲也都漸漸習用鮮卑語,唯獨高敖曹不同意,仍用漢話。

高歡表面不以為意,公開讚揚高敖曹忠誠勇敢,任命他為冀州終身刺史,等於直接承認高氏兄弟在本鄉擁有宗主利益。那時創業之初,高歡如此大方,無非是借高敖曹釋放對河北豪強的友好訊號,其實高歡內心對高乾四兄弟很是忌憚。後來,高歡借北魏皇帝之手害死高乾,意圖敲打敲打高敖曹諸兄弟,如果乖乖聽安排,把漢兵打散,或者全部交給高歡,未始不能和李元忠一樣落個好的歸宿。高敖曹並沒有理解透這個意思,仍然按自己的方式向高歡表忠心。公元538年,在東魏剛建立第四年之際,東西魏爆發了河橋之戰,高敖曹遭敵西魏軍重點照顧,臨陣打崩,高敖曹僅剩數騎逃到河陽城下,求守將高永樂開門救命,高永樂拒不開門,導致高敖曹被西魏追兵斬於城下。

高氏宗族武裝力量,在高敖曹死後陸續被瓦解、分調,高氏宗族人物也漸次被削弱、打擊。高敖曹的二哥高慎備受高歡父子壓迫打擊,不得不在北豫州刺史任上叛投西魏,四兄弟只剩一個高季式。高氏人物受打擊是東魏北齊削弱豪族的一個標誌性動作,高歡解決了高敖曹兄弟的漢兵武裝後,河北其他豪族再也不敢像往年那樣築塢聚族而自保,在接下來的數年中慢慢地國家化,一部分成為北齊的正規軍,一部分被分調到邊境與西魏、梁朝作戰,綿延二百餘年的河北豪族問題終於找到一個合理解決的出口。

關隴豪強成為政治發動機

關隴豪族的命運比東魏北齊境內的稍好些。宇文泰入主關隴後,由於其本身力量較弱,加之開國十幾年中一直被東魏堵著門打,始終處於高強度戰爭之中,無力對豪族進行翦削,宇文泰集團逐漸形成了利益均沾、合作求存的政策。

尤其是公元542年邙山之戰後,西魏鮮卑兵主力遭到毀滅性打擊。宇文泰集團源出代北武川鎮,其部眾一部分系賀拔嶽舊部鮮卑人,一部分是魏孝武帝西遷時帶來的鮮卑六坊之眾。西魏國初七、八年間戰兵以鮮卑人為主,自邙山大敗,鮮卑兵無處獲取,宇文泰大膽改弦更張,向關隴豪強尋求支援,發動關隴漢人加入正規軍,大量任命關隴豪強為各級將領,這就是著名西魏北周著名的府兵制改革。

東晉衣冠南渡,北方大族都去哪了?

宇文泰“府兵制”的結構。來源/紀錄片《中國通史》截圖

史家稱宇文泰及隋唐統治集團為關隴集團,有人不免疑問:周隋唐三代皇族宇文氏、楊氏、李虎都是代北六鎮出身,為何叫關隴集團呢?蓋因宇文泰進入關中後,統治集團慢慢擠進來大批關中、隴右大族豪強,是他們真正支撐起了三代皇族,稱其為周隋唐三代的政治發動機亦不為過。

例如京兆杜陵韋氏名將韋孝寬,此公識見超卓,文武兼資,在六鎮大亂時便主動率宗族子弟鎮壓亂軍。宇文泰創業之時,韋孝寬以漢人豪強身份率軍作戰,與鮮卑將軍並駕齊驅,南征北討立功無數,只是一直受到壓制,未能進入宇文泰集團上層。

徵關隴漢人為兵後,韋孝寬得到了出鎮一州的機會,在玉壁城常年鎮守,546年第二次玉璧之戰,以驚天地泣鬼神之壯氣,死頂高歡十幾萬大軍五十多天的圍攻,高歡攻城不克引動舊疾,於當年年底去世。此戰洵為關隴漢人豪強封神之作,韋孝寬在沒有援兵的情況下,依靠其豐富的築塢經驗,與玉壁城獨特的地勢,苦戰五十餘天而氣力不衰,足見關隴豪強的強大實力。

不過,宇文泰集團對漢人豪強終究也有三分提防。西魏北周府兵系統,有著名的八柱國、十二大將軍,北朝門閥之貴盛,以此為巔峰,直到唐朝時其後人仍在活動。韋孝寬作為漢人豪強的頂尖代表,竟無緣得入這個群體。無論其才能還是功績,要說與八柱國等量齊觀,倒也無法勉強,但與十二大將軍中的一些凡庸之才相比,無疑要超出許多。尋其真實原因,大概還是骨子裡害怕、擔心、抵制,由此生髮本能的排擠。韋孝寬向朝廷上書,請求在玉壁城北、汾河北岸一帶廣築城戍,以加固邊防形勢。本是一片赤心,權相宇文護卻回書陰陽怪氣地諷刺:“韋公子孫雖多,數不滿百,汾北築城,遣誰固守?”話裡話外,是不滿韋氏宗族子弟遍佈軍中,養成勢力,我們宇文家不!放!心!

576年周武帝將率大軍攻齊,韋孝寬上書請求出戰,當時北周大將中威名之盛,唯皇弟齊王宇文憲與韋孝寬二人,國有大事正是舉用良將的時刻,誰料周武帝也放不下這份提防,溫言勸慰你老人家

(韋孝寬時年六十七歲)

還是好好養老,國事自有朕和一班年輕人來擔當。韋孝寬眼睜睜看著十幾萬大軍從玉壁城經過,自己卻無法躬預盛事,一腔壯懷激烈,落得個寂寞夕陽紅。

在周隋易代之際,周室舊臣尉遲迥起兵數十萬武力反對楊堅輔政。正是這位被周武帝棄置不用的韋孝寬,七十一歲老將出馬,替楊堅削平相州之亂,幹掉北周最後的實力派,為楊堅的稱帝之路鋪上最堅實的一塊磚。更具諷刺意味的是,韋孝寬滅掉尉遲迥之後不久即病死。

東晉衣冠南渡,北方大族都去哪了?

韋孝寬平定三總管之亂。來源/紀錄片《中國通史》截圖

與衣冠南渡的王謝相比,北方豪族則在更加混亂、兇險的環境下,保持了更多的血氣和鬥志。在南北朝後期,依舊發揮重要作用。並在唐朝建立之後,成為大唐的統治集團,衍生出關隴集團和山東士族的新故事。這自然是後話了。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