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泰伯⑧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由 虛空濟 發表于 遊戲2022-10-02
簡介比如說我們現在學習聖賢文化,我們現在學習修身之道,我們就可以興於《論語》,立於仁德,成於事情

蓁蓁學子是說學生嗎

泰伯第八⑧

⑧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泰伯⑧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這句話是孔夫子的教學方式,同時也是每個學生學習的次第,也是我們修身的次第。這句話有它時代的背景,更適合那個時代的教學方式和學習的順序。

興於《詩》,

興就是開始的意思,開始於《詩經》。《詩經》有幾個特點,第一,簡單易懂。我們現在看《詩經》覺得很難,但那個時候的人們看上去它是簡單易懂的。

第二個特點,來自於民間的傳唱。那個時候是用來唱的,所以唱的,就更容易傳播,人們在聽到這些唱,這些誦,就可以瞭解到民間的一些人情,瞭解到讚美的一些詞語。

第三個特點也最重要,都是美好的。《論語》講過: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詩經》的內容都是描寫那些美好的、純真的,思想都是無邪的、純淨的、乾淨的。

所以說興於《詩》,為什麼要興於《詩》呢?因為它簡單美好,一個人經常學習美好的東西,會讓我們的心性變得純淨、變得美好,會讓我們的思維方式變得美好、變得純淨,並且詩詞它讀上去很美。

我們在學習《論語》,學習《大學》,學習《中庸》的時候,會很多地方引用《詩經》。即使我們不瞭解那句話背後到底在講什麼,但是不影響它的美。

比如《詩經》當中講:

“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搓,如啄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 。”《詩》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比如《論語》當中所引用的《詩經》: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比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能我們不太理解在講什麼,但是聽上去就是美好的,看上去它就是乾淨的。 所以我們去學習《詩經》,學習美好的東西,可以讓我們的心性,讓我們的思維都可以變得美好。

立於《禮》

,這個

“立”是立身之根本,在那個時候不學禮是無以立的。因為禮講得很詳細,告訴一個人的行為規範,行為舉止。一個人行住坐臥,在祭祀的時候,做事情的時候,見長輩的時候,在為政的時候,都有詳細的禮儀規範,這是外在的禮儀,外在的行為。

內在呢,我們不止一次地講過,禮的內在核心是仁、是德。

所以一個人只有學習了禮,內在是有仁德的,外在的行為是有規範的,是有尺度的,這個時候我們才能立足於社會之中,才可以去從政,才可以去經商。

成於樂

,最後這個成,要有所成就,要成在

“樂”上。為什麼呢?“樂”它是修身養性的,一個人開始學《詩經》,開始學美好的東西,去觀察美好的事物,讓自己的心性和思維方式是美好的,接下來立於禮。

內在是有仁德的,外在的行為是有規範的,是有尺度的。有了美好,有了仁德,有了行為規範,接下來成於

“樂”,用“樂”來修身養性,當我們在成就“樂”的時候,同時也就是在成就自己,

成物,成事以後自然達到成己。

那麼成於樂,就是我們認真做一件事情的態度,我們把這件事情做好了,自己也就會有所成就。

剛才我們講過,這句話它有它時代的背景,“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學習從《詩經》開始,因為它代表著美好,我們要接受美好的思想,觀察美好的事物,讓自己的內心變得美好,讓自己的思維變得無邪,變得純淨。接下來內在修仁德,外在懂禮儀。最後成於樂,用樂來修身養性,成就自己。

再延伸到現在我們這個時候,興於《詩》,我們現在不光可以興於《詩》,因為那個時候所學的知識和文化有限,所以興於《詩》。我們現在可以興於一切美好的事物。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這個時候詩、禮、樂可以發生變化了,我們可以興於任何東西,但是不變的是裡面那個道。比如說興於《詩》,不變的是我們要開始於那些美好的事情。

比如說一個小孩子去學習,你讓他學習美好的事物。你看我們現在,小孩子看的書、看的動畫,你會發現動物也可以說話,甚至花花草草也可以說話,但是它講的話一定都是向上的、向善的、都是美好的純真的。

所以我們培養自己的孩子,就要懂得讓他去學習那些美好的事情,不要去學習那些怪力亂神的事情,不要讓他去看那些暴力的東西,對於孩子的心靈和心性的培養是沒有好處的。

所以只要是美好的東西,我們都可以從它開始。比如說學文,我們可以讓他去背《三字經》,去背《弟子規》,去背《千字文》,這都是美好的。雖然他可能讀不懂,就好像我們讀《詩經》一樣,聽上去、讀起來,也有助於讓自己的心靈變得美好。

那個時候講立於《禮》,我們現在立於德才兼備,我們內在是要有德行,這個是千古不變的道理,外在我們就要有才了。那個時候要講禮,這個時候我們雖然也在講禮,但是不像那個時候禮儀那麼繁瑣,規範那麼細緻。

我們這個時代的立身之本是德才兼備,內在要有德行,要有仁愛之心,外在要有才,這個才包含的範圍很廣。比如說某方面的才藝,比如說我們

的才華,比如說科學知識,比如說某一項技能,這都是我們的才。

所以我們要培養自己內在的德,再加上自己外在的才華和技能,我們才能立足於社會之中,立足於天地之間。

那個時候講成於樂,同樣到了我們這個時代,我們可以成於的事情很多。

因為那個時候,孔夫子教學生的是六藝,在這六藝當中,樂是更容易修身養性的。我們到了這個時代就不一樣了,我們可以用很多興趣愛好來修身養性。

比如說我們可以用書法來修身養性,我們可以用畫畫來修身養性,我們可以用音樂來修身養性

當我們認真地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把這件事情做成了,這在成事、在成物,同時也是在成己。比如說我們寫字,比如說我們畫畫,當我們把這個字寫好了,把這個畫畫好了,這是在成物。這個物成了,我們自己也就得到了成就,所以我們和物之間是相互成就的。

我們再往生活當中舉例:比如說我們也可以成於花,我們養花可不可以修身養性?同樣可以的。我們把各種花養好了,我們的性情從中也會發生變化。我們再往生活化一點,我們養孩子可不可以修身養性呢?可以,並且這個比養花更難。

當我們認真地把孩子培養好,培養成德才兼備的樣子,看看我們自己,是不是從中也就修身養性了?所以成就孩子的同時,也就是在成就自己。

我們再往事業上講也一樣的,我們可以成於事業,我們把事業做好的同時,這是在成事,在成物。同時事業是不是也就成就了我們?我們從這件事情當中,就讓自己修身養性,且有所成就。

我們也可以成於工作,我在工作當中可不可以養性?當我認真地、負責任地把這件工作做好的時候,這件工作成了,我們在成物,在成事,同時也就在成就自己的心性。

當我們認真地做一件事情,讓那件事情有所成就,自然我們自己也就有所成就,只不過成於樂更簡單。我們現在來講成於寫字,成於畫畫更簡單。為什麼這麼講呢?

什麼人都可以去做,說我自己閒來無事,我就可以練字,它沒有那麼多的條件,只不過我可能寫的沒有那麼好,沒有那麼高的天賦,但不影響我在其中修身養性。

比如說養孩子,這個就需要很多外在的條件,前提是我們得有這個孩子。

比如說我們想成於事業,前提我們得有這個事業;做教育、做老師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的,有很多外在的客觀因素和條件。但是我們成於樂,成於寫字,成於畫畫,成於養花,這種生活中的愛好沒有那麼高的標準。

我們聽到這裡,每個人就要去體會了,就要去尋找了,在生活當中找一個自己有興趣的,自己愛好的事情,去讓自己修身養性。我們再來看這句話的次第,開始於美好,立於德才兼備,內外兼修,成於某一件事情,這件事情是來驗證我們過去所學的那些美好,和驗證我們自己內在的仁德和外在的才華。

比如說我們能養好花,那也是內在有仁德的體現,內在沒有仁愛,不愛護花花草草的時候,沒有才華,不用正確的方法,即使養花也養不成;我們做事業同樣如此,去做這個事業,如果沒有仁德,如果內心缺乏美好,外在缺乏方法,缺乏技能,同樣這個事情也成不了。

比如說我們現在學習聖賢文化,我們現在學習修身之道,我們就可以興於《論語》,立於仁德,成於事情。我們去學習《論語》,《論語》是美好的,當我們不停地學習《論語》的思維,就會讓我們內心變得美好,然後立於仁德。

我們就可以透過不停地學習《論語》來自修,讓自己內在有仁德,同時提升我們的智慧,提升我們的才能,提升我們的技能,懂得做事的方法。

成於事情,我們內心美好了,內在有仁德了,外在有方法和技能了,從哪裡去實踐呢?我們

當下正在做什麼事情,就拿那件事情來成就自己,來成物,來成事。

比如說我在家帶孩子,同樣因為我學習了《論語》,讓我內心變得美好。

因為我們學習了《論語》的思維用來修正自己,讓自己內在有仁德,外在有方法,有才華。教育好這個孩子,讓他成才,同時,所學也在這裡有所成就,自己這個過程就是在修身養性。同樣,興於《論語》,立於仁德,成於事業,成於工作,讓自己成物、成事,最後自然而然就達到成己。

推薦文章

  • 1毛錢紙幣不算錢?即墨女子用毛票坐公交竟被要求投幣補票!

    2月6日,記者聯絡到即墨永昌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客服人員,工作人員向相關部門落實後回覆,他們公司公交車不收一角紙幣是因為工作人員到銀行網點存不上,必須到銀行在即墨的總部換取才行...

  • 左肩疼了2個月查出肺癌,提醒:肩膀出現3種疼痛,可能是癌症前兆

    左肩疼了2個月查出肺癌,提醒:肩膀出現3種疼痛,可能是癌症前兆肺上溝瘤發生時,腫瘤會擠壓肺尖及頭臂靜脈血管、鎖骨下動脈、膈神經等組織,導致胸背和肩部出現持續性疼痛,嚴重時會放射到頭頸部、手臂等部位,具有疼痛點不明確的特點,部分患者在夜間疼痛感會加劇...

  • 離婚:只因為不懂愛

    圖片來自網路截圖新時代下的婚姻已經很少有父母包辦的,近期無意間看到一檔相親節目一女孩說自己的父母十多年無溝通,後來她的媽媽痛哭流涕的請求孩子原諒,這裡我要說的是婚姻雙方的角色如何扮演源於原生家庭...